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里,美國科學家Eric Betzig、William Moerner 和德國科學家Stefan Hell,因為對超高分辨率顯微鏡所做出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一技術的意義在于突破了幾個世紀以來光學顯微鏡的“衍射極限”。這些科學家們從不同途徑“突破”了這一極限,使人們能夠分辨相距少于200nm的兩個物體。這類技術被統稱為超高分辨率顯微技術或納米顯微技術。 目前主要的超高分辨率技術包括: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PALM、隨機光學重建顯微技術STORM、受激發射損耗STED,結構照明顯微技術SIM和RESOLFT。其中,PALM和STORM屬于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 專家們認為與熒光顯微技術不同,電子顯微鏡(EM)能獲得精確的結構信息,但是通過EM識別特殊蛋白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工作,而且一般也不能定量。而通過衍射極限熒光成像的電子顯微技術雖然獲得的信息量大,但是無法達到幾十納米級別的分辨率。 超......閱讀全文
近日,來自MIT生物工程學院的Edward S Boyden教授與陳飛博士,趙永興博士以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非常簡單易操作的技術,顯微擴張技術,只需使用嬰兒尿不濕中的高分子材料,就可以將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提升到70納米,并且可以廣泛應用于臨床病理檢測。 同時他們還發現,借
從17世紀開始,現代生物學的發展就與顯微成像技術緊密相關。然而,由于受光學衍射極限的影響,傳統光學顯微成像分辨率最小約為入射光波長的一半。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斷努力,試圖尋找突破光學顯微鏡分辨極限的方法。 在超分辨顯微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現有成像技術的缺陷也日益顯現,例如成像分辨率和成像時間不
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Janelia研究園、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美國國立科學研究院、哈佛醫學院等的科學家們,借助其發展的新光學超分辨率成像技術,在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條件下研究了活體細胞內的動態生物過程。他們的新方法顯著提高了結構光照明顯微鏡(structured illuminati
201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頒布后,高分辨率成像技術也變得備受關注。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光學分辨率的極限,帶來了一場變革。各種顯微成像技術,比如熒光、探針、quantum dot技術、共聚焦顯微鏡技術、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等在疾病診斷以及生物研究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2015高分辨率成像
【導語】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超高分辨率領域的三位學者。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風來”,超高分辨率技術在2014年迎來了歷史性的進展。此次“2015年激光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學術研討會”為
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Janelia研究園的科學家們,借助其發展的新光學超分辨率成像技術,在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條件下研究了活體細胞內的動態生物過程。他們的新方法顯著的提高了結構光照明顯微鏡(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IM)的分辨率,一種最適
近二十年來,熒光顯微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近日Nature,Science雜志就高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分別發文,聚焦了這一領域的重要進展。 熒光顯微技術是一種分析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的重要工具,這一方法能幫助科研人員了解細胞和活體生物的空間結構。通過一些熒光標記,比如GFP等,研究人員就能觀測到蛋白
近二十年來,熒光顯微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上周Nature,Science雜志就高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分別發文,聚焦了這一領域的重要進展。 熒光顯微技術是一種分析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的重要工具,這一方法能幫助科研人員了解細胞和活體生物的空間結構。通過一些熒光標記,比如GFP等,研究人員就能觀測到蛋
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Eric Betzig、William Moerner 和德國科學家Stefan Hell,以表彰他們為發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幾個世紀以來,光學顯微鏡的“衍射極限”一直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現在人們從不同途徑“突破”了這
顯微鏡一直是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隨著技術的發展顯微鏡的分辨率在不斷提高。最新的超高分辨率顯微鏡已經達到了超越衍射極限的分辨率。現在MIT的研究團隊通過另一種巧妙的方式達到了同樣的目的。 研究人員并沒有在顯微鏡上下功夫,而是從組織樣本下手,利用一種吸水膨脹的聚合物將組織樣本整體放大。這種方法
新技術可以把普通的顯微鏡變成超分辨率納米顯微鏡。 一個來自德國和挪威的物理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可使傳統顯微鏡擁有納米級分辨率的光芯片。研究人員聲稱:光芯片不僅為更多的人開啟了使用納米顯微鏡的大門,而且批量生產的光芯片將比當前依賴于復雜顯微鏡的納米顯微技術提供更大的視野范圍。 納米顯微鏡又稱為超
光學顯微鏡(英文Optical Microscope,簡寫OM)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 介紹 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光學儀器,已有300多年的發展史。自從有了顯微鏡,人們看到了過去看不到的許多微小生物和構成生物的基本單元——細胞。
作為第一位獲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也是最年輕美國科學院華人院士的女科學家,莊小威教授獲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尤其是在生物物理顯微成像領域,近期莊小威教授與另外兩位研究人員發表文章,介紹了其研究組超分辨率細胞成像最新進展:超亮光敏熒光基團,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thods》
上個月末,通用電氣醫療集團(GE Healthcare)簽署了一項協議,收購細胞成像產品制造商Applied Precision,具體收購金額不詳。隨著這次收購行動,GE Healthcare有望進入快速增長的細胞成像領域。 總部位于華盛頓西雅圖郊外的Applied Precision開發并制
幾個世紀以來,光學顯微鏡的“衍射極限”一直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近年來,科學家們從不同途徑“突破”了這一極限,使人們能夠分辨相距少于200nm的兩個物體。這種超高分辨率顯微技術也因此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布了
最新一期(7月)Nature Methods發布了今年年中的一項重要焦點專題:Bioimage Informatics,這一專題中包含一篇社論,一篇人物特寫,以及多篇研究進展,其中也包含了來自國內學者的研究新成果。 隨著以顯微技術為基礎的成像技術的發展,所獲取生物成像信息數據的規模和復
日前,《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志在十周年之際推出了紀念特刊,點評了在過去十年中對生物學研究影響最深的十大技術。二代測序、CRISPR、單分子技術、細胞重編程、光遺傳學、超高分辨率顯微鏡等紛紛上榜。 二代測序 Next-generationsequencing 二代測序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3月19日,北京市2019激光共聚焦超高分辨率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天文館隆重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市電鏡學會主辦,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承辦,會議有200余人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報道。研討會簽到處研討會現場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電鏡專業委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2月19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電鏡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0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隆重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本次會議共有近200人出席、參與。分析
顯微鏡是觀察細胞的主要工具。根據光源不同,可分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兩大類。前者以可見光(紫外線顯微鏡以紫外光)為光源,后者則以電子束為光源。 —、光學顯微鏡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 普通生物顯微鏡由3部分構成,即:①照明系統,包括光源和聚光器;②光學放大系統,由物鏡和目鏡組
2016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平勇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張法課題組以及美國科學院院士HHMI研究員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題為Live-cell single molecule
超高分辨率顯微鏡賦予了人們突破衍射極限的能力,研究者們在這一技術的幫助下已經獲得了許多固定樣本的漂亮圖像。不過,用超高分辨率顯微鏡進行活細胞成像,將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樣品制備的重要性 樣品質量對于超高分辨率顯微鏡而言特別重要,這一點與傳統顯微成像是一致的。在初次涉足超高分辨率成像時,之前的
摘要:全內反射熒光顯微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光學成像技術,它利用全內反射產生的隱失場來照明樣品,從而致使在百納米級厚的光學薄層內的熒光團受到激發,熒光成像的信噪比大大提高。近年來,全內反射熒光顯微術已被生物物理學家們廣泛應用于單分子的熒光成像中。本文簡要介紹了全內反射熒光顯微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生物學
蛋白質大多不是獨行俠,它們喜歡形成復合物共同執行任務。跟蹤觀察這些分子機器的蛋白組分,對于理解生物學過程是至關重要的。獲得諾貝爾獎的超高分辨率顯微技術可以輕松分辨相距10-20nm的分子或分子復合物,但這些技術還不足以鑒別緊密復合物中的分子特征。 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的尹鵬(Peng Yin
看到了 才相信 安得物理論虛實 眼見為真定認知 只是江山多亂序 此峰難斷彼峰斯 冠狀病毒我們肉眼看不到,故而感覺其無處不在,引得風聲鶴唳、更是傷亡慘重。湖北的抗疫我們也親眼看不到,但借助平面圖文卻能夠“感受”到,雖然感受與親眼看到有區別。因此,去感受、去看到、然后去行動,是我們的腳步和
生命科學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學科系統,包含了眾多的分支學科,同時更出現了跨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綜合。其它學科的發展,尤其是相關方法學的突破,往往能夠極大地帶動生命科學向前進步。觀察是研究生命現象最基本的方法,可以是針對大尺度的生物個體或群體行為來進行,但目前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細小部分借助儀器(如顯微鏡)
一、 顯微鏡的基本光學原理 (一) 折射和折射率 光線在均勻的各向同性介質中,兩點之間以直線傳播,當通過不同密度介質的透明物體時,則發生折射現象,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造成的。當與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線由空氣射入透明物體(如玻璃)時,光線在其介面改變了方向,并和法線構成折射角。
實驗一 透射電子顯微鏡 的原理與演示 解剖、觀察和分析歷來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手段。用于細胞解剖觀察的主要工具就是顯微鏡,它是我們觀察細胞形態最常用的工具。但其分辨率的最小數值不會小于0.2mm(紫外光顯微鏡的分辨率也只能達到0.1mm), 這一數值是光學顯微鏡分辨率的極限。限制顯微鏡分辨率
iFLEX激光器應用——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1,什么是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共聚焦顯微技術是近十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研究技術,目前應用領域擴展到細胞學、微生物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神經生物學、生理和病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中,成為現代生物學微觀研究的重要工具。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的主要是利用激光掃描
外泌體是由細胞分泌的小膜泡,富含大量的蛋白質。考慮到外泌體在不同生理活動中的顯著作用以及在診斷、藥物釋放方面潛在的價值,研究人員在外泌體的體外追蹤和內含物分析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目前,各種超分辨率顯微鏡的出現為外泌體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工具。2016 年 9 月,東南大學先進光子學中心主任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