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長期、高劑量服用“抗膽堿能”藥物,可能增加老年人患癡呆癥的風險。這類藥物包括用于治療失眠、抗抑郁等的常用藥,其中約五分之一為非處方藥。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卷》上報告說,他們對3500名65歲以上的美國人進行了跟蹤調查,包括他們的醫療記錄、日常服藥種類和劑量等。在為期10年的研究中,共有797人患上癡呆癥。 研究發現,服用“抗膽堿能”藥物與癡呆癥風險相關。如果每天服用此類抗抑郁劑超過10毫克,或抗失眠藥物4毫克,治療尿失禁藥物5毫克,服藥時間超過3年,患癡呆癥的風險就會增加。 目前,這類藥物包裝上通常會提示,其副作用包括可能引起注意力下降、記憶力問題和口干等。研究人員說,如果進一步的研究可證實其與癡呆癥患病風險的關聯,則未來可能有必要標注這一副作用。 研究人員還建議,即使是非處方藥,也最好遵醫囑服用,醫生在開藥時也應充分考慮藥物副作用,盡量選擇更安全的替......閱讀全文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兩種現有的糖尿病治療藥物能保護患癡呆癥動物的腦部神經,防止病情惡化。這一研究有望為癡呆癥治療提供新思路。 早老性癡呆癥是最常見的癡呆癥類型,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及針對性藥物。患者腦部神經受損,會出現記憶、語言和認知障礙等癥狀。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神經藥
5月7日,百特國際(Baxter International)發布公告稱,其產品 Gammagard 在三期臨床試驗中未獲預期療效,將停止相關研究。這是近一年來第三種阿茲海默病藥物試驗宣告失敗。 百特國際表示,在針對390名輕度到中度癡呆癥患者、為期18個月的三期臨床試驗中,使用該公司
據2月19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一則研究披露,藥物西酞普蘭的使用與減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焦躁不安有關,盡管在該研究中使用的劑量會使病人感到有輕微的認知及心臟方面的不良效應,而這可能會限制患者實際以每天30毫克的劑量服用該藥。 根據文章的背景資料,焦躁不安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見的癥狀
當你跨時區出差或旅行時,最令人頭疼的問題無疑是倒時差了。但美國一項對導致時差的基因研究或有助于倒時差藥物的開發,這將為那些老年癡呆癥病人、睡眠障礙癥患者和輪班工作者帶來福音。 據英國《每日郵報》14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人體清醒和睡眠模式的基因——Lhx1,有助于在未來研發
阿爾茲海默癥(AD),一個讓全球科學家都為之頭疼、嘆息的疾病。 目前的研究、醫療水平沒有辦法預防和治愈它,甚至于我們沒有辦法減緩它的惡化。作為一種多發于中老年群體的神經衰退性疾病,AD威脅著全球超4400萬例患者的健康和生命。2050年患者數量預估將上漲至13,500萬例,這無疑意味著超萬億的
美國鹽湖城內陸醫學中心心臟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房顫患者服用的血液稀釋藥物如果不在建議的最佳服用劑量范圍,會增加患癡呆癥的風險。房顫患者癡呆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小而多的凝塊或腦部出血引起。 房顫是一種顫抖的或不規則的心跳,會導致血液凝塊,中風、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臟并發癥。醫生試圖在劑
維生素E(Vitamin 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其水解產物為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劑之一。它是機體許多器官、神經以及肌肉維持正常功能的必要營養物質,而且其也是一種抗凝劑,可以減少凝血。人體不能生成維生素E,只能從油脂、肉類以及其它食物中攝入,但是人們常常攝入維生素E的水平不足,尤其是在低脂飲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稱老年性癡呆。預防老年癡呆癥的最新指南建議,如果你想拯救大腦
神經科學家Michael Heneka知道,激進的想法需要令人信服的數據。2010年,很少有同事和他堅守相同的信念,即大腦免疫系統在癡呆癥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因此,當年5月,當一批新成果為Heneka的理論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時,他本以為自己會興奮不已,但實際上感覺很緊張。阿爾茨海默氏癥小鼠模型中
神經科學家Michael Heneka知道,激進的想法需要令人信服的數據。2010年,很少有同事和他堅守相同的信念,即大腦免疫系統在癡呆癥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因此,當年5月,當一批新成果為Heneka的理論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時,他本以為自己會興奮不已,但實際上感覺很緊張。阿爾茨海默氏癥小鼠模型中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釋了為何降低大腦中有害蛋白質的臨床藥物無法有效發揮作用,這些有害蛋白質被認為會誘發癡呆癥和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研究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療法來有效治療諸如癡呆癥等大腦
瑞典一項涉及軍人的研究確定了與年輕型癡呆癥-65歲前發病的癡呆癥 相關的9項風險因素,而這些因素大多可在青少年時期預防。 這一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網絡雜志上的研究,隨訪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的488484名瑞典男性。這些男性應征入伍時的平均年齡為1
美國《生物化學雜志》日前刊登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綠茶和紅酒中的天然成分能阻斷早老性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氏癥”)的一個關鍵細胞通道。這項研究為開發治療藥物提供了潛在的新靶點。 早老性癡呆癥是最常見的癡呆類型,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大腦內的淀粉狀蛋白異常堆積,形成形狀各異的蛋白球,后者通過與腦細胞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Brai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糖尿病藥物或能用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研究者發現,這種糖尿病藥物或能通過三種不同的作用方式來明顯逆轉大腦的記憶缺失,相關研究獲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有效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新型療法。 研
近日,據日媒報道,日本東京大學和北海道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宣布,他們成功地進行了通過藥物使人恢復記憶的測試。這是世界上首次發明具有讓人恢復記憶的效果的藥物,這一科研成果有利于阿爾茨海默病等癡呆癥的治療。圖片來源于網絡 研究團隊讓以20至29歲為主的38名健康男女看了約100張照片,一周后再檢查
如果想解決衛生醫療系統成本高漲的危機,我們需要想辦法戰勝癡呆癥。 美國政界很少能達成一致。但在2007年,經過3年研究老年人護理的成本,民主黨和共和黨難得地達成了一致:老年癡呆是衛生醫療系統成本高漲的主要原因。 2007年,全球被診斷有老年癡呆的人不到3000萬,但很明顯,這些年這個數字猛漲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長期服用阿米替林和帕羅西汀等部分常見抗膽堿能類抗抑郁藥物可能關聯癡呆。研究人員尚未確定二者存在因果關系,建議醫生開藥時謹慎選擇藥物。 這項研究由東英吉利大學主導,以全科醫生為4萬多名65歲以上癡呆癥患者和將近28.4萬名沒有癡呆癥的患者所寫病歷為素材,查閱這些患者最近20
圖片摘自:www.healthandfitnesstalk.com 2016年10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來自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病毒將特殊的基因片段運輸到小鼠大腦中,從而成功抑制小鼠患阿爾茲海默氏癥,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PNAS上,該研究或為后期開發治療諸如阿爾
每天服藥兩次,就能夠阻止阿爾茨海默氏癥(老年癡呆癥)病人的大腦進一步退化。一種名為“LMTX”的藥物的末期臨床試驗證實,志愿患者的智力在長達18個月的時間內都沒有出現下降,他們的記憶和推理能力沒有減弱,日常生活能力也一直保持不變。這表明,首個針對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有效治療藥物已近在咫尺。
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藥物)是目前最廣泛的處方類藥物之一。最近有指南降低了他汀類藥物的脂質閾值,同時有充分證據表明,他汀類藥物在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腎臟疾病和遺傳脂質疾病方面的獲益,降低死亡率降低,近期已經建議降低了服用他汀類藥物的血脂閾值水平。重要是,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重大不
近日,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數十年來用于治療肝臟疾病的藥物或能幫助恢復因阿爾茲海默病而損傷的細胞,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上。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藥物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能
● 一些大學生和企業管理人員服用類似于興奮劑的藥物,來增強記憶力,使思維更靈活。但實際上,沒有研究證明這些藥物具有這樣的功能。 ● 一些倫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為我們展望了這樣的前景:不僅是癡呆癥患者,任何正常人都可以服
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了最新研究成果,在可藥性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PI)界面預測與識別計算方法發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研究員,以及萊斯大學José N. Onuchic博
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大腦中存在著β淀粉樣蛋白的細長纖維(原纖維)形成的典型衰老斑塊,近日來自隆德大學和MIT的研究人員通過合作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下同時成功闡明了β淀粉樣蛋白肽類1-42原纖維的清晰結構,相關研究刊登在了國際雜志PNAS和JACS上,這兩項研究或為后期開發治療阿爾茲海默氏癡呆癥的新型靶
長期以來,很多老年人備受阿爾茲海默病的困擾,當然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尋找幫助克服該病的新方法和策略,隨著近年來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在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比如,日前刊登于國際雜志JACS 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就開發出了一種能水解淀粉樣蛋白beta的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鑒別出了參與癡呆癥患者神經變性發病的遺傳過程,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減緩或抑制疾病的進展。 文章中,研究者發現了參與突變的兩大類基因,這些基因突變會導致tau蛋白的過量表
阿爾茨海默氏癥(AD)是全球癡呆癥的主要病因,其特征包括淀粉樣斑塊的堆積和神經纖維纏結,以及在發病后期過程中神經元的缺失。近日,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幾十年來一直用于治療肝病的藥物,可以幫助恢復因阿爾茨海默氏癥而受損的細胞。 這項開創性
美國司法部1月15日發表聲明宣布,美國制藥巨頭禮來公司已經同意支付14.15億美元罰款,以了結因非法營銷抗精神病藥物再普樂而引發的民事訴訟和刑事調查。 這筆款項包括5.15億美元罰金、支付給聯邦和各州政府的8億美元民事和解費用以及被罰沒的1億美元資產。美國司法部稱,5.15億美元罰金是美國
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多倫多大學貝雷斯特健康科學中心的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可能已經發現了一種早期檢測某些類型癡呆癥的方法。 根據今年六月發表在Neuropsychologia上的一項研究,患有罕見神經退行性腦疾病(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癥,PPA)的患者,在MRI掃描中看起來結構正常的區域顯示腦功能
盡管幾十年來努力開發一種預防或治愈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折磨著老年人群的最為常見的癡呆癥---的藥物,但是當前還沒有治療這種破壞性疾病的方法。 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著這樣的一種特效療法可能已經存在,但不是以藥丸的形式,而只是簡單的飲食變化。而且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