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丁肇中的“不知道”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來到中山大學進行訪問。演講時,丁肇中教授多次提到:自己100%的時間都在實驗室度過,只做實驗。跟他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丁肇中對他們的唯一要求是只談論與物理有關的內容,其他事情他都不了解,也沒興趣。因而面對記者的一系列問題,他最多的回答就是“不知道”。因為“這15年來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間尋找反物質”,他幽默地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這樣也就可以在回答其他問題的時候說不知道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丁肇中教授在接連回答“不知道”時,沒有絲毫的羞愧與不安,反倒頗為自得和淡定。因為他最清楚,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該怎樣生活、學習、研究,什么事該關心、該知道,譬如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研究課題,最可能突破的研究方向,本課題的難點在哪里,創新點在哪里,有哪些科研新秀在崛起等等。而什么事不該關心、無須知道呢?譬如明星軼聞、八卦消息、官場內幕、股市風云、市井紛爭......閱讀全文
丁肇中:大科學項目,要選對題目
反物質是否存在?暗物質源于何處?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團隊,一直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7月7日,丁肇中造訪山東大學時表示,這些問題預計在2024年會有決定性結果。 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科學計劃之一,
丁肇中團隊公布阿爾法磁譜儀研究成果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4月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
陳魯民:丁肇中的“不知道”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來到中山大學進行訪問。演講時,丁肇中教授多次提到:自己100%的時間都在實驗室度過,只做實驗。跟他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丁肇中對他們的唯一要求是只談論與物理有關的內容,其他事情他都不了解,也沒興趣。因而面對記者的一系列問題,他最多的回答就是“
丁肇中團隊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首批研究成果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期間
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今天受聘擔任四川大學物理學院和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聘任儀式在此間舉行的四川大學發展戰略國際咨詢理事會第一屆第二次會議上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向丁肇中頒發了名譽院長證書。 9月29日,丁肇中還將在川大物理學院開設“國際空間站
丁肇中演講:從物理實驗中獲得的體會
丁肇中 我向大家介紹的是我所經歷的實驗,講我所做的實驗,我的實驗包括兩種,第一種,探索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另一種是尋找宇宙的起源,在國際空間站上。 我小時候在重慶長大,那個時候常常有日本飛機徘徊在上空,所以我沒有機會上學,同時,那個時候我對上學特別沒有興趣。今天,我們正享受著由人們對基礎學科的
丁肇中:阿爾法磁譜儀已采集160億個數據
“在太空運行的第一年,AMS(阿爾法磁譜儀)已經采集了16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這遠遠超過了在上個世紀收集到的宇宙射線數據的總和。”在AMS——人類首個太空粒子探測器成功運行一周年之際,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發給山東大學的賀信中說。 為AMS提供溫度保障的熱系統首席科學家、山東大學
丁肇中:2024年暗物質來源或有決定結果
? 今天上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在山東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隨著AMS項目的進展,到2024年,周期表上的元素可以推到什么地方,反物質最終結果是什么,暗物質的來源是什么,這些問題應該有決定性的結果出來。 ?
丁肇中:阿爾法磁譜儀將為尋找新物質提供新精度
“去年5月19日至今,阿爾法磁譜儀已收集到17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遠超過去100年人類收集到的宇宙射線數據總和。”諾貝爾獎得主、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席科學家丁肇中教授6月19日在日內瓦說。 當天,在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辦公室,丁肇中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
潘國駒:我眼中的諾獎得主丁肇中
前不久,我訪問了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科學實驗中心,有二十幾個國家參與,數千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這里合作研究,這次的訪問主要是為了增強新加坡與CERN在教育、科研之間的合作。 比如,安排新加坡中學生和大學一年級學生訪問CERN,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科學家及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