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善解人意”的機器人型假肢問世
當主人發出“內轉”、“外轉”等口令或者作出相應的“想象思維”時,機器人假肢能“心領神會”,做出如人所愿的動作,特別是當人將佩戴在頭部的激光傳感器的光束指向要操作的隨機目標時,機器人型假肢的手部就會向該目標準確移動——近日,一種新型的機器人型假肢樣機在青島問世,這種機器人假肢可以采用腦電、語音和按鍵3種方式進行聯合控制,使假肢各關節可實現同時動作、將手部移向目標。腦電、語言或按鍵控制方式可以任意切換,方便佩戴者在不同場合采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操控。 這項名為“機器人假肢與生物信息融合控制方式的研究”是由山東科技大學承擔的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組經兩年攻關,在我國高端假肢實用化技術研究領域實現突破,在生物信息融合控制機器人假肢的相關理論和應用上獲得創新成果,為肢體殘疾人康復服務的關鍵技術研究作出重大貢獻。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具有這種綜合功能的機器人型假肢屬于國內首臺,其綜合技術......閱讀全文
你聽過大腦控制的假肢機器人嗎?益處vs風險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大腦控制機器人進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目前我們需要采取行動制定指導方針來確保直接性的大腦—機器互作的有益性和安全性。當我們考慮到這個新興領域的倫理性時,責任、義務、隱私和安全性或許就是最關鍵的。 如果半自動的機器人沒有可靠的控制或覆蓋
【科學時報】“善解人意”的機器人型假肢問世
當主人發出“內轉”、“外轉”等口令或者作出相應的“想象思維”時,機器人假肢能“心領神會”,做出如人所愿的動作,特別是當人將佩戴在頭部的激光傳感器的光束指向要操作的隨機目標時,機器人型假肢的手部就會向該目標準確移動——近日,一種新型的機器人型假肢樣機在青島問世,這種機器人假肢可以采用腦電
用假肢恢復觸覺
一項研究提供了一個使用大腦電刺激通過假肢讓沒有能力感受接觸的人們恢復觸覺的一份藍圖。Sliman Bensmaia及其同事在獼猴身上測試了這種技術,通過直接刺激大腦的處理觸覺的初級軀體感覺皮層(S1)從而傳遞操縱物體的關鍵信息。這些信號傳遞了關于一個物體對手施加的壓力大小、它接觸到手的哪一部
人造感覺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前沿播報
美韓科學家開發人造感覺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感覺神經系統,可以激活蟑螂的抽搐反射,還能識別盲文字母。相關文章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志上,這項為假肢創造人造皮膚的工作,是恢復截肢者感覺的第一步,也許有一天可以為機器人提供一些反射能力。
我國首款智能膝下假肢產品正式面世
我國首款智能膝下假肢產品正式面世 國內首款智能動力小腿假肢“風行者”上市發布會日前在鄭州舉行,標志著我國首款智能膝下假肢產品正式面世。這款產品由北京大學工學院智能系統與人體工程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啟寧領銜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王啟寧近年來一直從事智能機
仿人生物醫學工程技術:下一項改變世界的技術?
??????? 新一代(第四代)達芬奇Xi手術系統已于2014年4月1日被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批準投入使用,而首個獲批入市的意識控制助殘機械臂——DEKA 手臂系統(DEKA Arm System)也已于2014年5月9日近期獲美國FDA批準。 1 “星球大戰風格”機械臂 DEKA手臂
美擬開發具備真實反饋功能的假肢
近日,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宣布了一項名為“手臂本體感受和觸覺界面”的新型研究項目,目的是讓假肢安裝者通過借助具有無線傳輸功能的傳感器,能夠讓假肢具有真實的反饋功能,使假肢真正成為病人身體的組成部分。 目前市場上都存在一個大問題:對于截肢病人而言,假肢設備只不過是毫無
科德寶開發智能假肢硅膠注塑材料
科德寶集團Helix醫療業務集團最近應用可植入式鉑處理硅膠加工處理技術,開發出可應用于各種假肢的醫用硅膠注塑材料。 老款假肢普遍存在一個缺點:如果用戶無意間拉緊某塊腿部肌肉,膝關節就會抻拉假肢。相比之下,新款智能假肢可借用傳感器來檢測并控制肢體的運動方向,幫助假肢使用者行動更自如。為確保傳
德國研發能緩解幻肢痛的假肢
德國耶拿大學8月6日發表公報說,該校科學家研發了一套新型前臂假肢,能夠有效地減輕前臂截肢患者的幻肢痛。這一技術為長年受幻肢痛折磨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傳統的前臂假肢通過套環與上臂殘肢連接,拇指與食指間以及拇指上的壓力感應器用于調節假肢的抓握力度。耶拿大學生物與臨床心理學和大學醫院創傷外
新傳感器實現意念操控機械假肢
一個國際團隊發表新報告說,在他們研發的傳感器技術助力下,機械假肢能探測到使用者脊髓運動神經元發出的電信號,使假肢的控制更加靈活,這相當于用意念控制假肢。有關技術有望幫助截肢人士恢復更多活動功能。 刊登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的論文介紹說,來自英國、美國、奧地利等國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