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研究稱兒童服用“達菲”更易導致耐藥性病毒出現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作為治療流感藥物而得到廣泛使用的“達菲”與另一種抗病毒藥物“扎那米韋”相比,更容易導致患流感兒童體內出現耐藥性病毒。 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率領的研究小組日前發表報告說,在2005年至2009年的4個流感季中,他們對分別服用“達菲”和“扎那米韋”的兩組患流感兒童進行了比較。兩組兒童的人數均為72人,年齡都在4歲至15歲,而且以往接種的疫苗、本次感染的流感病毒類型等也一致。結果發現,服用“達菲”的兒童有6人在治療后體內出現了耐藥性病毒,而用“扎那米韋”治療的兒童體內則未出現耐藥性病毒。 “達菲”和“扎那米韋”是治療流感的代表性藥物。由于“達菲”被廣泛使用,所以出現耐藥性病毒的報告很多。此次調查是在患者人數相同的情況下進行的,表明服用“達菲”更容易出現耐藥性病毒。河岡義裕指出,這同時說明,服用“扎那米韋”時耐藥性病毒不容易增殖,所以才沒有檢測出來。 ......閱讀全文
日研究稱兒童服用“達菲”更易導致耐藥性病毒出現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作為治療流感藥物而得到廣泛使用的“達菲”與另一種抗病毒藥物“扎那米韋”相比,更容易導致患流感兒童體內出現耐藥性病毒。 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率領的研究小組日前發表報告說,在2005年至2009年的4個流感季中,他們對分別服用“達菲”和“
H7N9病毒可用達菲做早期治療
關注新型禽流感 昨日,廣東省疾控中心稱,目前排查情況顯示廣東省暫未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也沒有發現H9、H5型的禽流感病例。H7N9病毒可用達菲做早期治療,目前廣東已有達菲的藥物儲備。 粵一直實時上報不明肺炎 H 7N 9禽流感目前尚無疫苗,那么有沒有抗病毒的藥物可
流感藥物達菲:花錢不治病?
號稱能將人類從流感疫情中拯救出來的神藥并不比阿司匹林強到哪兒去?上個月,一項大型國際調查的結果如是證明。流感藥品 “達菲”(Tamiflu,又譯作特敏福)的個案很不一般,因為它涉及的金額極為高昂;而同時,該事件也很尋常,因為它折射出的、制藥商和醫生的關系其實早已不是秘密。 130億瑞士法郎-
英科學家警告:流感病毒或將對達菲產生抗藥性
自甲型H1N1流感病毒從墨西哥開始向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蔓延開來后,不少國家一直認為達菲是治療這種流感病毒主流藥物,多國科學家也通過臨床實驗證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達菲沒有抗藥性。 不過,英國科學家警告,大范圍使用同種抗流感特效藥可能導致甲型H1N1流感病毒很快變異從而產生抗藥性
專家:使用達菲有效果 越早治療越好
繼上海、安徽發現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江蘇昨天也報告發現疑似病例,后初步確認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病毒?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性傳染病防治所所長王顯軍介紹,國家流感中心對分離到的新 H7N9病毒進行全基因組
IMS:達菲研發靈感竟來自“會議海報”?
每當甲型流感季節到來,我們都能想起羅氏制藥獨家生產的抗流感病毒藥物達菲(Tamiflu),每年羅氏的年報中,都會把達菲銷售額的變化列在顯著位置。該藥物對華爾街的影響力絲毫不遜于如赫賽汀、美羅華、安維汀那樣的“現金奶牛”。 每當新型流感來臨的時候,達菲都做為“神藥”,被WHO和許多國家常年列為儲
抗達菲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已經開始傳播
香港7月3日報告了世界第三例對達菲(oseltamivir)具抗藥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這使得流感專家們擔心,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該藥的抗藥性可能已經開始傳播。與先前兩例抗藥性病例不同,香港的這名患者之前并未服用過達菲,這表明她體內的抗藥性毒株來自于他人。 6月29日,當丹麥報告世界
病毒所申請瑞得西韋專利與禽流感期間中國版“達菲”
這是一篇2009年的舊聞,對照今日武漢病毒所搶注專利事件來看,也許會給大家一些啟示。新版“達菲”中國制造——軍事醫科院毒物藥物研究所“軍科奧韋”研制紀實通訊員 吳志軍 張良超? ?2005年10月,我國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驚現南,世界衛生組織提示世界各國儲備防治用藥,我國發改委向瑞士羅氏訂購
最新發現與創新:流感病毒是否具有抗藥性,一測便知曉
近日有媒體稱,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達菲”產生了抵抗能力。如何判斷病毒對“達菲”類藥物存在抗藥性?5月15日,一種專門針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藥性的基因確證和耐藥性分析的基因芯片,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制成功,這項成果的問世將對甲型H1N1流感病人在藥物治療上具有重
流感藥達菲再遭安全性質疑
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流感儲備藥物“達菲”再一次遭到安全性質疑。 來自國際循環醫學協作組織(TheCochraneCollaboration,下稱“循環協作組”)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一項對9623人次的臨床實驗數據結果顯示,達菲的實際作用有限,且副作用被長期低估。該組織因此建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