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體有多少種細胞?教科書上說有幾百種,但真正的數目無疑比這個大很多。目前,包括Road研究所的Aviv Regev在內的實驗室得出了一種新的、更加詳細的分類目錄。這些實驗室利用單細胞基因組學的最新進展,以之前完全不可能想象的速度和規模對個體細胞進行了研究和分類。 Road研究所使用的這種技術是利用流體系統在微觀傳送帶(microscopic conveyor belts,編者譯)上將細胞分離并對其進行詳細的遺傳分析,速度達數千每天。科學家們希望這種技術能在醫學應用上有幫助,在醫學領域上,細胞之間微小的差異都能產出重大影響,包括以細胞為基礎的藥物篩選、干細胞的研究、癌癥的治療以及基本的組織發展研究等。 Regev說她一直致力于用新的方法將小鼠視網膜和人體大腦腫瘤的細胞進行分類,而且她找到了從未發現過的細胞類型。她說:“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由什么組成的”。 其他實驗室也競相發布他們的研究結果,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術。目......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的抗瘧疾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重大突破!根治瘧疾有戲!選擇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殺死處于各個發育階段的瘧原蟲 doi:10.1126/science.aau168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
我們都知道癌癥的起源離不開細胞突變,我們體內很多細胞的突變都可能會引起癌癥,但相應的是,也有很多突變并不會導致癌癥的發生,而如何辨別這些突變會不會引起癌癥便是一個癌癥早期防治的關鍵問題,在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們探究了視網膜母細胞瘤與特定細胞突變的關系。Frolov 與 Ariss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浙江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朝構建全面的人類單細胞圖譜邁出了一大步。相關研究結果于2020年3月2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ell landscape at single-cell level”。在這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惠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人類結腸免疫細胞和腸道細菌的第一個詳細細胞圖譜,顯示了整個結腸中細菌微生物組和免疫細胞的變化。作為“人類細胞圖譜”計劃的一部分,這些結果將使人們能夠對影響結腸特定區域的疾病進行新的研究,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和結腸直腸癌。 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二極管陣列檢測器聯用儀(HPLC-DAD)對中藥枸杞的甜菜堿、類胡蘿卜 素提取液進行了指紋圖譜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用于枸杞質量控制的液相色譜指紋圖譜對提取方法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用枸杞甜菜堿提取液的液相色譜指紋圖譜對品 種進行識別效果較好,而采用類胡蘿卜素提取液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肺癌患者有更加年輕化的趨勢,治愈較為困難。雖然目前科學家在肺癌治療方面已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對其細胞層面上的科學認識仍難盡如人意。近日,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推出史上最完整的肺癌細胞圖譜,這將是科學家們在細胞層面深入
今年金秋9月,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與他的夫人普莉希亞·陳在舊金山令人矚目地宣布:將在未來10年內投入3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資助科學家們攻克世界上最主要的疾病。他們期望在下一代人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更少受到疾病的影響,從而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扎克伯格夫婦有讓下一代人徹底擺脫重大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利用微孔板測序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利用微孔板測序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開發出空間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揭示早期乳腺癌產生浸潤性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12.00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道一種新的遺傳
計算生物學家Aviv Regev 喜歡挑戰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1年,她與分子遺傳學家Joshua Levin合作,測試了RNA測序的幾種方法。科學家希望找到這幾種技術的極限,以查看哪種方法表現最佳。最終,Levin指出,一些技術的靈敏度非常高,能檢測含量低于單細胞中含有的RNA量的樣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把普通實驗鼠的視網膜作為研究模型來理解神經元如何連接到大腦中形成回路,但是作為視覺和視覺相關疾病模型,鼠類不可謂稱職。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腦科學中心主任Joshua Sanes說,問題在于它們缺乏中央凹(fovea)——視網膜中一個很小的專門區域,形成清晰的中央視覺。在
論文的通訊作者、BIDMC癌癥中心腫瘤學家、哈佛醫學院醫學副教授Gerburg Wulf說:“這項研究證實了PI3K作為一個主要的調控因子整合了癌細胞的結構和它的代謝。”糖分解與細胞結構是如何協調的?Wulf說,答案是一個驚人簡單的生物物理機制。 Wulf解釋道:“在正常細胞中,來自外部的信號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因型-表型關系仍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的如火如荼,伴隨著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的蓬勃發展,可以看到,在現有的高通量檢測技術領域,這兩種技術已為科學研究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從2019年單細胞多組學被評為《Nature Methods》年度技術進展,到2020年空間轉錄組技術也被評為年度技術進展,相信在接
免疫治療已成為癌癥精準醫療中的一大熱點,并已逐步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模式。2019年,腫瘤免疫治療有突破有進展。值此新年之際,轉化醫學網整理了今年熱門的免疫治療研究文章,共有12篇。 01 Treg細胞重編程改善免疫治療 Mauro Di Pilato,et al.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證實衰老細胞---不再發生細胞分裂且隨著年齡增加而不斷堆積的細胞---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能夠讓正常小鼠的壽命縮短最多35%。這些結果還證實清除衰老細胞會延遲腫瘤形成、保持組織和器官功能,以及延長壽命,同時并沒有觀察到副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2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高發代謝疾病,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以及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一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最近在糖尿病的研究與藥物研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磅!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開發出新的2型糖尿病藥物doi:10.1038/na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研究人員接連發表文章,首次在單細胞水平上分析了胰島β和α細胞成熟、增殖和異質性建立等重要問題,以及揭示了雙潛能的成肝細胞分化為肝實質細胞和肝內膽管細胞的分子路徑及調控機制。 這些研究分別發表在Hepatolog和Cell Metabolis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開發出光學混合篩選技術,可在幾天內篩選人細胞中的數千個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
《Nature Methods》盤點2015年度技術,選出了最受關注的技術成果: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 除此之外,也整理出了2016年最值得關注的幾項技術,分別為:細胞內蛋白標記(Protein labeling in cells)、細胞核結構(Unraveling nuc
人類對生命的好奇,從來沒有減退。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解析構成我們機體的成千上萬億個細胞,從一米長的神經元到8微米寬的紅細胞。他們希望從中找到解析重要生理、病理過程,挖掘重要的細胞類型和信號通路。 但是,過去幾十年,包括熒光抗體標記技術、DNA和RNA測序技術等在內的研究工具卻不能解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同時繪制出了細胞中兩種最重要的蛋白質修飾類型的圖譜,揭示了在凋亡這一重要細胞過程中它們之間廣泛的協同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0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和蛋白質水解(proteolysis)幾乎總是被獨立開展研究。
肺部離子細胞(橙色)通過鄰近的上皮細胞(細胞核,青色)延伸至呼吸上皮層。這一新發現的細胞類型會高度表達CFTR,一種突變時與囊性纖維化有關的基因。(圖片來源:ANNA HUPALOWSKA, DANIEL MONTORO) 這兩份圍繞“呼吸上皮細胞”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數千個肺細胞的基因表達模式,從中
自2006年在全世界第一個實現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華人科學家張鹍教授在單細胞測序領域的研究一直處于全球領先地位。2018年11月,張鹍教授團隊因在單細胞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榮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兩項共計1400萬美元的研究基金,用于構建單細胞水平的人體器官3D圖譜,推動精準醫學進入單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