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站:解黃三角之困
潮汐濕地觀測場韓廣軒攝 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地海岸帶所供圖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中所指奔流到海就是東營的黃河入海口,它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黃河千年的流淌與沉淀,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國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 黃河三角洲濕地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以及越冬棲息和繁殖地,同時也是典型的濱海河口濕地,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以及國際重要性等特征,在世界河口濕地生態系統中極具代表性,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便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2011年5月,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東營市人民政府在此共建了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以下簡稱黃河三角洲站),這也是山東省東營市引進的第一個國家級科研機構。 濱海濕地之困 目前,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問題。 全球氣候變化和劇烈的人類活動導致濕......閱讀全文
《黃河三角洲濕地碳循環與碳收支》專著出版
《黃河三角洲濕地碳循環與碳收支》 課題組供圖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韓廣軒課題組撰寫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碳循環與碳收支》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濱海濕地富含土壤有機碳,同時土壤有機質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較低,并且能夠捕獲和埋藏大量有機碳。鹽沼、海草床和紅樹林等濱海濕地的生
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揭牌
5月22日,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揭牌儀式暨建設方案論證會在東營市舉行。山東省科技廳廳長翟魯寧,東營市委常委、副市長曹連杰,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領導、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施平共同為試驗站揭牌。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海洋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中國工程
黃河三角洲濕地公益保護地示范項目啟動會舉辦
9月11日,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山東東營聯合啟動了“黃河三角洲濕地公益保護地示范項目”。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原一級巡視員鮑達明、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雷永勝、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黨工委書記許明德
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站:解黃三角之困
? 潮汐濕地觀測場韓廣軒攝 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地海岸帶所供圖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中所指奔流到海就是東營的黃河入海口,它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黃河千年的流淌與沉淀,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國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 黃河三角洲濕地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
東北地理所黃河三角洲河口濕地古菌群落響應機制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18_4781462.shtml 河口濕地是復雜而重要的生態系統,可以提供多樣性的生態服務、維護濱海區域的生態安全,為微生物提供獨特的棲息環境。然而,在潮流和徑流雙向脅迫下,黃河三角洲河口濕地古菌群落響應機制方面
山東黃河島濕地公園獲批國家濕地公園
日前,山東省無棣黃河島濕地公園獲批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擬建的黃河島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無棣縣東北部的黃河島上,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是濱州市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規劃面積695.8公頃。 黃河島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將在山東北部地區形成完善的濕地生態景觀,極大地提升魯北地區濕地品牌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研究叢書》正式出版發行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研究叢書·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卷》叢書? 山東大學供圖 近日,由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仁卿團隊編著、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研究叢書·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卷》正式出版發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態學學會副理事長魏輔文,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為
黃河三角洲開發:綠色與GDP的博弈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我國最后一個全面開發的大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每年都會在黃河入海口處形成一萬五千畝新土地。綠色與GDP,東營人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一聲雞鳴打破了黃
20萬畝黃河中央濕地公園開建
2月11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河南省鄭州市召開生態建設動員大會提出,今年將統籌推進“森林、濕地、城市、流域、農田”五大生態系統建設,打造中原自然博物館,開建20萬畝黃河中央濕地公園。 規劃中的鄭州黃河中央濕地公園,規劃區東西長100公里,南北最寬處3.5公里,建設面積約為20萬畝。將通過實施鄭
我國將建十八個國字濱海濕地保護項目
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十二五”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出臺。《規劃》計劃實施18個國家級濱海類濕地保護建設項目,對7個重點濱海濕地進行恢復與綜合治理,設立1個濱海濕地可持續利用示范項目和1個濱海濕地能力建設項目,共27個項目。
中科院海岸帶所科技成果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
近日,從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傳來消息,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韓廣軒團隊完成的“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成果獲2020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潘大為團隊完成的“海水中營養金屬元素的電化學形態分析研究”成果獲2020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據介紹,“黃河三角
豫西黃河濕地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立
中新網洛陽6月16日電(楊大勇)豫西黃河濕地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在河南洛陽揭牌成立。該站是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物種繁衍、科普宣傳于一體的可持續利用基地,對于精準分析黃河流域生態多樣化、立足生態保護實際、聚焦關鍵科學問題將發揮示范作用。 豫西黃河濕地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于古都洛陽孟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悄然變遷:油田開采致面積萎縮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人工搭建的招引巢內,一對東方白鸛正在給幼鳥喂食。 大汶流管理站內棲息的東方白鸛。 2010年6月25日,鳥類專家,保護區科研人員對即將出巢的幼鳥進行環志準備工作。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中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
我國學者揭示降雨對濱海濕地碳交換影響的新機制
濱海濕地富含土壤有機碳,同時其土壤有機質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較低,并且能夠捕獲和掩埋大量有機碳。因此,濱海濕地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也是全球“藍碳”資源的重要貢獻者。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降雨分配導致的干旱或者季節性積水會通過改變土壤及大氣濕度環境,調控植被生理代謝過程,最終影響濱海濕地的藍碳功能。
黃河三角洲耐鹽堿作物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7月25日上午10時,科技部農村中心主任鄧小明、綜合監督處處長張輝、計劃協調處處長楊經學、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李百東等專家一行10余人到黃河三角洲農高示范區調研,期間考察了由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河三角洲耐鹽堿作物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實施進展情況。黃河三角洲農高
我國首次發現蓑羽鶴獨特環形遷徙路線
蓑羽鶴又名閨秀鶴,顧名思義,它的外形如閨秀般裊娜文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柔弱雅靜之美。但它的性格堅忍不拔,既有著頑強的野外生存能力,還是大自然中的“飛翔奇跡”締造者。近幾年,我國科研團隊利用鳥類環志和衛星追蹤的方法系統地對蓑羽鶴的遷徙路線進行了研究,發現蓑羽鶴的飛翔軌跡呈現獨有的環形結構,
五位生態學家訪問城市環境所
8月1日,應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邀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陸兆華教授、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于君寶研究員、云南大學何大明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全研究員和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陳亞寧研究員等5位中國知名生態學家為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師生做了學術報告。陸兆華教授的報告題
“世界水日”丨我國將深入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
3月22日是第31屆“世界水日”, 聯合國確定2023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加速變革”。從3月22日到28日是第36屆“中國水周”,主題是“強化依法治水,攜手共護母親河”。 水是萬物之源,也是萬物之本。首先我們通過一個字來了解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水”。我國最早的“水”字,它出現于商代甲骨
第31屆“世界水日”丨今年我國將深入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
3月22日是第31屆“世界水日”, 聯合國確定2023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加速變革”。從3月22日到28日是第36屆“中國水周”,主題是“強化依法治水,攜手共護母親河”。 水是萬物之源,也是萬物之本。首先我們通過一個字來了解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水”。我國最早的“水”字,它出現于商代
我國學者揭示潮流/徑流雙向脅迫下的河口濕地微生物響
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下,全球近80%的濱海濕地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濕地恢復和功能提升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已有研究表明,工農業活動、圍填海養殖和石油開采等人類活動對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的退化過程和微生物群落結構產生重要影響。然而,在潮流和徑流雙向脅迫下,黃河口咸淡水交互區濕地的微
2020年全國濕地保有量力爭八億畝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24日表示,將嚴格保護濕地資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國濕地保有量達到8億畝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夯實生態資源基礎。 趙樹叢是在第三屆中國濕地文化節暨東營國際濕地保護交流會議開幕式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說,中國
“地球之腎”濕地可做城市防洪“安全閥”
7月21日起,北京、河北等地因暴雨引發的山洪等災難被人們所關注。記者了解到,分布于我省各地的濕地,對排解洪水、緩解旱情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片就是麻大湖濕地公園的核心保育區,你可能想象不到這片廣袤的蘆葦,還能發揮遲滯流水、防洪防灌的突出作用。”24日下午,在濱州市
濕地保有量力爭八億畝
據新華社濟南10月24日電 (記者葉婧)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24日表示,將嚴格保護濕地資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國濕地保有量達到8億畝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夯實生態資源基礎。 趙樹叢是在第三屆中國濕地文化節暨東營國際濕地保護交流會議
煙臺海岸帶所在濕地電微生物驅動產甲烷研究中取得進展
甲烷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大氣甲烷濃度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其中濕地是最大的自然源。深入了解甲烷的產生過程對于認識濕地甲烷的排放規律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電微生物學”團隊繼證實濕地土壤中存在電子驅動的古菌還原二氧化碳產甲烷過程后(Environmental Science: N
張亞平赴山東東營調研鹽堿地農業發展情況
9月4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赴山東東營現代農業示范區及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調研中科院在鹽堿地農業方面的平臺建設及科研進展情況。山東省副省長于杰等參加調研。 在東營現代農業示范區,張亞平一行現場考察了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東營分子設計育種試驗基地和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中心
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過熱已致生態改變
中國如火如荼的水利工程建設引起了中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昨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2010年會專題報告稱,中國“流域大型水利工程過熱,河口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凸顯”。 報告認為:“發生在河口與近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如浮游生物組成及種群結構改變、生物多樣性降低及
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成果在京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73.shtm1月31日,在第28個世界濕地日來臨之際,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在京聯合發布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成果。 ????調查團隊在黃河三角洲拍攝到丹頂
煙臺海岸帶所參加2012黃河三角洲國際生態農業博覽會
9月14日至16日,2012黃河三角洲(中國 墾利)國際生態農業博覽會在墾利縣文化大廈會展中心舉行。本次博覽會以“展精品、謀合作、共發展”為主旨,圍繞高效農業、農業前沿科技成果展開,突出模式創新和深度合作,展示高效生態農業的科技進展。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高玲瑜,副
研究揭示黃河三角洲特色耐鹽植物根際微生物組組裝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灘涂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創新團隊揭示了黃河三角洲野大豆、田菁和甜高粱等耐鹽堿植物根際微生物組組裝機制,研究結果有助于理解微生物對宿主鹽堿脅迫的調控作用,為創制并實現新型微生物制劑用于鹽漬土改良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微生物譜(Microbiology Spectr
濱海濕地碳匯功能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濱海濕地具有高初級生產力、低有機質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積埋藏速率,是全球“藍碳”資源重要貢獻者,在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自2010年以來,依托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韓廣軒研究組基于長期野外定位觀測和原位控制試驗,利用渦度協方差、動態箱法和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