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每個人都會變得越來越胖,但一些人可能要歸因于他們的基因帶來了更多脂肪。最近,美國杜克大學和中國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在ankyrin-B基因中的兩個不同突變,可導致細胞以更快的速度吸收葡萄糖,從而使人體發胖,并最終引發肥胖相關的糖尿病。 近一百萬名美國人攜帶其中一個更嚴重的突變,稱為R1788W。另外一個較溫和的突變——稱為L1622I,在百分之七的非洲裔美國人中是共有的,是像鐮狀細胞性貧血那樣常見的特征。 這些研究結果是在小鼠當中產生的,可以幫助識別有肥胖風險的人,他們可以通過改善飲食和加強鍛煉扭轉局勢。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七月十三日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本文資深作者、杜克大學醫學院生化、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教授Vann Bennett指出:“這項研究首次例證了一個易感基因,只通過現代生活方式才表現出來。在20世紀80年代......閱讀全文
4月5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2002年-2013年間患者及其保險計劃(insurance plan)為所有降糖藥的支付情況。 研究人員分析了近28000名接受治
糖尿病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近日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的2016年第76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科學會議(2016年06月10日-14日)上公布了長效胰島素Tresiba(德谷胰島素U100)2個IIIb期臨床研究(SWITCH 1和SWITCH 2)的最新數據。這2個研究是首批
一、引言 巨噬細胞廣泛分布于人體多個組織器官,它能識別外來病原體,在固有免疫、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993年Hotamisligil等發現肥胖動物模型脂肪組織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增加,首次將肥胖與炎癥相聯系,直到2003年Xu
肥胖所致的胰島素抵抗以及糖尿病在全球范圍內呈現高發態勢。據統計,中國擁有最多的糖尿病人群,且在逐年大幅增加。然而,目前有關胰島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平平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開發口服胰島素片的想法從1930年就開始了,科學家對改變胰島素劑型的研究也從來沒有放棄,但非注射胰島素一直是夢想,很多關鍵技術難題依然沒有辦法解決。如今,致力于1型糖尿病研究的國際小組——TrialNet發現口服胰島素能夠延緩1型糖尿病的發生。 口服胰島素抑制自身免疫攻擊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
糖尿病是一組異質性疾病,比目前所假定的細分為1型和2型更為復雜。1型和2型糖尿病代表了糖尿病范圍的兩個極端,它們是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盡管遺傳傾向增加了該疾病的易感性,但是環境的快速改變(如生活方式)則最可能是導致這
7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Diabetologia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郭非凡組的研究論文Central prolactin receptors (PRLRs) regulate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in mice via sig
2014年12月1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郭非凡組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發表題為Hepatic phosphoserine aminotransferase 1 (PSAT1) regulat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mice via
2013年12月11日,來自上海瑞金醫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通過對10例胰島素瘤患者樣本進行外顯子測序研究,發現位于轉錄因子YY1 (YIN-YANG 1)上的T372R高頻突變與胰島素瘤發病機理相關,為今后功能性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也為
由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起,北京大學醫學部喬治健康研究所實施的“基礎胰島素治療的觀察登記性研究”(ORBIT)結果日前在北京正式發布。ORBIT研究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基礎胰島素研究項目之一,旨在評估基礎胰島素在臨床實踐中的使用情況,了解經口服降糖藥物控制不佳的中國Ⅱ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基礎胰島素治
12月24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該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與國內眾多糖尿病知名教授共同領導的中國心臟代謝疾病和癌癥隊列研究(4C)的分支,系統研究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對2型糖尿病
在日前舉行的第72屆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年會上,ORIGIN(甘精胰島素初始干預轉歸研究)研究結果首次發布,這一研究同時在線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ORIGIN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心血管疾病(CV)轉歸研究,為期6.2年,旨在評估甘精胰島素――來得時――治療與標準治療相比,對CV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根據一項最新的真實世界研究,與第一時間接受中效低精蛋白胰島素(NPH)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接受基礎胰島素類似物治療的患者并未顯示嚴重低血糖風險的降低及血糖水平的改善。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基礎胰島素類似物在臨床實踐中的使用可能與這些結果的臨床獲益無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JAMA上。 研究中近
近些年來,研究人員發現,一些受體酪氨酸激酶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 能夠出現在細胞核內,可能參與某些基因表達調控,但是具體的分子機制,還未研究清楚【1】。作為一種受體酪氨酸激酶,胰島素受體 (Insulin receptor, IR) 同樣被發現存在于細胞
1922年至今,糖尿病患者主要通過胰島素注射治療,給廣大糖尿病患者帶來很多不便。近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嘗試研發口服型胰島素制劑,來減輕患者每日注射的繁瑣,但在該領域卻一直未有成效。2019年,《Science》期刊最新發表了一篇文章,關于可用于遞送口服型胰島素的藥物膠囊的研究新進展。 來自美國
2014年12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發表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卡迪夫大學研究人員證實糖尿病患者高劑量胰島素治療和癌癥發展、心臟發作和中風風險提高之間有相關性。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UK Clinical Pract
如果要評選最具話題性的醫藥行業議題,口服胰島素可能是最無爭議的幾個首選話題之一,在搜索引擎上,有接近300萬個頁面與此有關。其他的“超級話題”還包括阿爾茲海默癥、漸凍癥等等。 口服胰島素能夠成為“超級話題”,有許多原因:首先是群眾基礎廣泛,全球有超過4億糖尿病患者,僅在中國就有1億以上確診或待
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發現:通過為小鼠提供短暫特殊的禁食模擬飲食(FMD?),促進了原本不能生成胰島素的胰腺細胞重編程,再次產生了胰島素,減少了I型和II型糖尿病的癥狀,這項研究也在來自I型糖尿病患者的培養胰腺細胞中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23日的
來自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指出,胰島素在大腦中可以幫助調節饑餓的感覺,改善靜息狀態的功能連通性。 主觀饑餓感是由各種各樣的荷爾蒙決定的,在這里,一個關鍵的角色就是激素胰島素。之前我們已知胰島素作用在于下丘腦的自我平衡。然而現在,科學家們發現荷爾蒙也活躍在大腦的其他區域。糖尿病研究所的研
糖尿病治療領域:新星綻放 美國約有10%的人群受到糖尿病的困擾,在糖尿病方面的經濟支出以及患病率和死亡率方面數據都很驚人。不僅如此,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得到的治療并不足以控制并發癥風險,所以急需新的治療手段。 最近一篇綜述評估了糖尿病的最新治療藥物,包括吸入型胰島素,長效艾塞那肽,以及葡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常合并有肥 胖、糖尿病等代謝異常[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 據表明銀屑病與代謝綜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 MS) 之間有顯著關聯。Itani S 等[2]調查發現銀屑病 患者患 MS 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兩倍。胰島素抵抗 是導致 MS 的中心環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鑒別出了一種抑制2型糖尿病發生的潛在藥物靶點,研究結果表明,阻斷肌肉中細胞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或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
賽諾菲(Sanofi)12月3日公布了實驗性新胰島素U300的III期研究(EDITION II)的全部數據。研究結果表明,與來得時(Lantus,insulin glargine,甘精胰島素)相比,U300表現出了相似的血糖控制,同時經歷夜間低血糖的患者比例下降23%,達到了研究的主要
近日,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 正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組的研究論文CLOCK/BMAL1 Regulates Circadian Change of Mouse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SIRT1。該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北京醫院內分泌科郭立新教授處了解到:一項由郭立新領頭的、有關無針注射器和傳統胰島素筆對胰島素吸收與血糖控制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注射裝置影響胰島素的吸收和血糖的控制;無針注射在胰島素入血速度及餐后1小時內的血糖控制上要明顯優于傳統有針注射。同時,無針注射技術有效地解決了胰島素抵
近日,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總醫院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胰島素或能增強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來幫助抵御機體感染,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Cell Metabolism上;文章中,研究人員鑒別出了一種特殊的胰島素信號通路,一旦被激活后其就會加速免疫系統中T細胞的反應,從而快速分裂并且分泌細胞因子來
北京時間1月22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道,科學家們對DNA被人類生長激素基因所改變的老鼠進行了多年糖尿病研究,而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了這種基因會對老鼠的胰島素產量產生影響,胰島素產量是糖尿病研究的一個重要參數。這一研究發現導致需要重新解釋很多基于這種轉基因老鼠的糖尿病研究。
近日,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 正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組的研究論文CLOCK/BMAL1 Regulates Circadian Change of Mouse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SIRT1。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