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申請2015年度理論物理專款“高校理論物理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平臺建設項目”的通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1993年設立理論物理專款,由理論物理專款學術領導小組負責管理。從2009年起理論物理專款嘗試資助“西部高校理論物理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平臺建設項目”,其目的是通過西部高校與國內外理論物理研究水平高的單位和學者的交流,穩定西部高校理論物理學科隊伍,促進西部高校理論物理發展。通過先后對五個高校的資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學界的肯定。 經2015年第一次理論物理專款學術領導小組會議確定,2015年度起適度拓展對此項目的資助規模,探索更加有效的理論物理專款資助方式。 由于這類項目的特殊性,對申請者、依托單位提出如下注意事項: 1、 申請的基本定位: 1) 地處西部或欠發達地區的高校; 2) 依托單位有較好的理論物理學科的歷史積淀、基礎與特色,目前有較好的隊伍基礎和發展勢頭,但研究條件相對較弱; 3) 理論物......閱讀全文
6月3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在京會見了日本核聚變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Fusion Sciences, NIFS)所長小森彰夫率領的訪華團一行。 詹文龍首先對代表團的來訪表示歡迎。他說,長期以來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核聚變領域的研究方面與
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主動學習實驗室與物理英才班啟動儀式在物理學院舉行。北大常務副校長高松,教務部部長傅綏燕,學生工作部副部長樊志,以及物理學院黨委書記陳曉林,副書記董曉華,副院長王宇鋼、李焱,院長助理劉富坤,部分老師和同學出席了此次活動。儀式由物理學院
8月4日,記者從昆山杜克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強子物理在中國和全球發展機遇學術會議”上獲悉,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提出,未來將在中國本土建“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和“電子—離子對撞機(EIC)”兩大超級對撞機,促使中國高能物理和強子
2012年一季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分別召開物理分委會、加速器分委會和應用分委會對2009年立項的31項青年創新基金進行了結題驗收評審。經統計,31個項目中有15名青年創新基金項目負責人在所青年創新基金項目的研究基礎上,爭取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青年基金、面上項目等
日前,美國光學學會(OSA)宣布了2020年度新當選會士名單,共有94位光科學家新當選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其中中國科學家共有15位。 美國光學學會(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光學領域權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是美國光學學會授予該領域
為了有效對抗癌癥,科研及其之外領域的研究者必須通力合作。 Daniel Stover曾在哈佛醫學院的一個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做博士后,但是在研究一種乳腺癌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問題。他想搞明白腫瘤的不同部位的基因差異是否是導致癌癥對化療產生抗性的原因。他要處理很多東西,比如幾百個腫瘤樣本的遺傳信息,但是
近日,我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牛智川研究員主持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銻化物半導體低維結構中紅外激光器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順利召開。出席此次會議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秦玉文主任、李建軍主任、潘慶處長,特邀專家夏建白院士、范守善院士、祝世寧院士、黃
中科院大氣成分與光學重點實驗室舉行科技基礎性專項重點項目工作會議會議現場 11月9日,中國科學院大氣成分與光學重點實驗室在北京召開了科技基礎性專項“我國東部整層大氣重要參數高分辨垂直分布探查”重點項目工作會議和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議充分肯定了專項的前期研究
學術年會現場 2013年1月8日,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12年度學術年會在頻標樓一樓報告廳召開。52位研究(項目)組長和研究員分別就2012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進展進行了精彩報告。全所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共同分享了這一年一度的學術盛宴。 圍繞“創新2020”和“一三五”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合作協議,NSFC每年選派青年學者赴ICTP參加由其組織的相關學術活動。NSFC資助赴意大利的國際旅費,ICTP承擔當地費用。 NSFC于2010年11月10日-12月6日在網上公開征集擬參加人選,共有142人提出申請。根
清華大學日前出臺一項特殊的本科人才培養計劃——“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旨在進一步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戰略,深化因材施教。 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教授說,在已有的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清華推出“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旨在充分發揮清華的綜合優勢,選擇若干具有高水平學科基礎
名為做課題實為圈錢:科研經費“黑洞”有多深? “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系重要。”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一篇討論中國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的社論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有評論認為,這一社論
2017年3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聯合支持的2015年度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交流會在中德科學中心多功能廳召開。16個項目的負責人或其委托人報告了研究進展與階段性成果。報告人以及各項目組其他成員交流了項目研究及管理的經驗,提出了改進立項及管理機制的建議。14位
經中韓基礎科學聯合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批準,30項中韓合作與交流項目納入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NRF)雙邊合作協議,其中合作交流項目19項,執行期限為兩年;雙邊學術研討會11項。具體項目清單如下:一、合作交流項目(19項) 
6月25日下午2點,西北大學物理學院學術會議室,喬學光教授與他指導的研究生們正在進行每周一次的學術研究討論會。 據了解,自2008年6月喬學光調任西北大學校長、黨委書記,至2016年換屆作為一名普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團隊一直堅持每個星期四的下午舉行學術研討會或學習報告會。期間,他自己只要
喬學光(左)在指導學生 不久前的一天,在西北大學物理學院學術會議室里,該院教授喬學光與他指導的研究生們正在進行每周一次的學術研究討論會。 自2008年來到西北大學至今,喬學光已經在這所西部高校工作生活了10個年頭。其間,他先后擔任校長、黨委書記等行政職務,直至2016年換屆,成為了一名普通大學教
任曉兵(前排中)和他的科研團隊。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生活中,“缺陷”在所難免,構成世間萬物基礎的材料也是如此。 一個理想狀態的晶體,原子按照一定次序嚴格處在格點上,但在實際中,晶格往往會發生偏離,這種偏離被稱為“晶體缺陷”。 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院長任曉兵團隊用一項歷時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
3月24日至4月6日,應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基于可調諧紅外激光的能源化學研究大型實驗裝置(FELiChEM)項目組的邀請,項目顧問專家意大利核物理研究院弗拉斯卡特國家實驗室首席研究員Augusto Marcell教授,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Jean-Michel Ortega教授、Jea
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于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超快光學為骨干學科,開展超快光子學與技術、超高時空分辨精密物理診斷、超高速光信息傳輸、處理與新型光顯示、能量與應用光子學、空間與生物高分辨及超高分辨光學成像方法及新型光子功能材料與高速器件等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
10月17日至19日,中國空間站宇宙線與宇宙線探測設施(HERD)第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科院高能所舉行,共有37位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出席了會議,其中,8位學者來自瑞士、意大利和瑞典;其他學者來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
許紹燮(1932-)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震學家,浙江紹興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副所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地震災害與預報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地震預報委員會秘書長,國際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協會執行局委員等職。創制標準鐘用鐵木銅補償鐘擺、機械地震儀彈性鉸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質譜計采購項目(項目編號:OITC-G190221640)進行公開招標,HIAF項目增強器BRing和環形譜儀SRing真空系統為極高真空系統,干凈的靜態極高真空系統烘烤后的殘余氣體有特定的譜圖,質譜計的作用是分析獲得的真空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烘烤后的極
葛昌純,中國科學院院士,男,漢族,浙江平湖人,生于1934年3月6日。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大)冶金工程系物理冶金專業。1952~1984年工作于冶金部鋼鐵冶金總院,先后在冶金室、壓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擔任專題負
9月10日,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獎勵大會召開,共有11位個人和154項成果獲獎。 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薛其坤和胡偉武2人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文再文、江穎、郭玉國、衛彥、徐燁烽、陳鵬
11月15日至16日,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城市環境研究所活動小組分別邀請金屬研究所劉崗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云寶教授來所做學術報告。劉崗研究員主要從事面向可再生能源用太陽能光催化轉換材料的研究工作,是中科院盧嘉錫青年科學獎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江云寶教授主要從事光誘導電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
會議現場 7月23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近百年極地冰層和全球及典型區域海平面變化機理精密定量研究”項目中期總結會議在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會議評審專家組由項目跟蹤專家丁永建研究員和許厚澤院士、李德仁院士、龔健雅院士等十名專家組成,來自項目主持單位同濟大學,參加單位
日前,由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創新中國論壇”成功落下帷幕。 作為論壇主席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祖國,關注祖國的未來,令人敬佩。尤其,他在會上就創新之道發表的主旨演講
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正確認識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對于迅速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有極其密切的關系。”【1】 自此,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科技體制改革由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第三屆五次學術委員會擴大會議暨專項工程設計報告會在江蘇太倉舉行。學術委員會成員、顧問、中物院及有關所領導和專家、專項領導和專家、上海光機所領導、聯合實驗室部分團隊骨干約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