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者癌癥研究獲重要突破
最近,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SU)的研究人員,在與癌癥的斗爭過程中邁出了一大步,他們的研究結果,可能為新的研究和治療選擇打開了大門。 FSU癌癥研究教授Fanxiu Zhu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細胞中的一種病毒蛋白,可抑制主要的DNA傳感器,從而抑制身體對病毒感染的反應,從而表明,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一細胞通路,來幫助人們抗擊感染、癌癥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他們將這個蛋白命名為KicGas。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的《Cell Host and Microbe》。 Fanxiu Zhu教授1995年博士畢業于武漢大學,主要關注位于KSHV病毒顆粒中衣殼和包膜之間的被膜層,著重研究被膜蛋白與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被膜蛋白的結構組成與形態發生。近年來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代表性論文先后發表在PNAS、J Virol、J Immunol等雜志上。 Zhu教授說:“我們可以操縱這個蛋白質和/或傳感器,來增強或調節免疫反應,以對......閱讀全文
華裔教授Science發現抑癌細胞蛋白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方法,能調控機體最特殊的防御機制,阻止癌癥的擴散及腦細胞死亡。這項研究發現有助于研發新型藥物,促進身體自身對抗癌細胞的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用于助治療腦部創傷及中風病患。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墨爾本大學Florey神經科學研究所華裔科學家陳翔成(Se
HIV研究新進展:改造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傳播
澳大利亞一位科學家在16號表示他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在實驗室將人類細胞內的艾滋病毒進行改造,使其對自身發起攻擊。這是在尋求治愈艾滋病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進展。 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的David Harrich表示,他把一個幫助HIV傳播蛋白質進行了修飾,將之變成
研究揭示了由人巨細胞病毒所表達的蛋白質
新的發現揭示了人類巨細胞病毒或HCMV的令人意外的、復雜的蛋白編碼能力,且該發現是人們了解該病毒如何在感染中操縱人類細胞所邁出的第一步。HCMV的基因組是在20多年前首次被測序的,但研究人員如今還對這種常見病原體的蛋白質組――即一整套表達蛋白――進行了研究。人們已知HCMV是一種獲得了驚人成功的
如何研究細胞關鍵蛋白
來自上海生科院生化與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多種細胞手段發現了兩種關鍵細胞蛋白的作用機理,這兩種蛋白分別是C末端Src激酶(C-terminal Src kinase,Csk)和細胞極性封閉蛋白Occludin。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Proteomic》和《Developmental Cell》上。
巨細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中文名稱巨細胞病毒免疫球蛋白英文名稱cytomegalovirus immunoglobulin定 義針對巨細胞病毒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應用學科免疫學(一級學科),免疫病理、臨床免疫(二級學科),感染免疫(三級學科)
Mol-Cell-Proteomics:研究揭示HCV病毒蛋白與人體細胞互作網絡
近日,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科學家首次解密丙型肝炎病毒與活人體細胞蛋白的相互作用網絡。他們的研究結果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丙型肝炎病毒造成炎癥性肝病的背后機制,并開辟新治療途徑。該研究結果發表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雜志上。 病毒
黃愛龍教授團隊發表新冠病毒研究最新成果
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威脅。目前,已有多種新冠肺炎疫苗用于人群預防性接種,有效控制了中重型發病率。然而,多種新冠病毒突變株的出現增強了病毒傳染能力并導致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血漿、已研發的中和抗體甚至一些疫苗產生的保護性抗體產生耐性,發生突破性感染。因此,針對新冠病毒多種突
上海生科院教授《細胞》子刊解析神經干細胞研究
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干細胞生物重點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Stem Cell Biology),日本福井大學(Fukui University)醫學院,美國Sloan-Kettering癌癥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
eLife:研究發現新的抗病毒蛋白
根據發表于eLife的新發現,一種名為KHNYN的新蛋白質已被確認為一種天然抗病毒系統中缺失的部分。研究人體對病毒的自然防御以及病毒如何進化以逃避抗病毒機制對于開發新的疫苗、藥物和抗癌療法至關重要。 構成許多病毒基因組的遺傳信息由RNA核苷酸組成。最近,人們發現一種叫做ZAP的蛋白質與特定的R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破壞人體細胞的剪接、翻譯和蛋白運輸
在世界進入COVID-19大流行半年多的時候,醫生和科研人員對這種疾病的主要癥狀---咳嗽、發燒、呼吸急促和疲勞等---有了相當好的了解。但是,對治療癥狀同樣重要的是,要了解導致COVID-19的冠狀病毒SARS-CoV-2在人體細胞中做了什么而讓人如此生病。 像所有病毒一樣,SARS-CoV
研究發現埃博拉病毒侵入細胞機制
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生院下屬的藥學研究院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校一項最新研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細胞的機制,這一成果將有助于開發抗埃博拉病毒的藥物。 公報說,為方便觀察,研究人員使失去毒性的埃博拉病毒附著紅色熒光劑,隨后將病毒吸附到細胞上,并利用激光顯微鏡成功觀察到埃博拉病毒侵入細胞的
武漢病毒所細胞研究新進展
近期,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羅敏華課題組在人神經干細胞體系的建立與人巨細胞病毒(HCMV)感染人神經干細胞初步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發表于國際病毒學雜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先天性HCMV感染是導致出生缺陷的最常見病因,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系統(CNS)發育紊亂。
甲型流感病毒重要蛋白研究獲突破
解釋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發大流行的部分原因 經過近一年的攻關,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研究組對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的兩個重要蛋白——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苷酶(NA)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基于結構生物學信息,研究者發現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與季節性流感病
抗病毒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獲進展
7月24日,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課題組等的研究成果,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ISG54 reveals a novel RNA binding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functional mec
人體細胞中發現抗埃博拉病毒蛋白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人體細胞中的一種蛋白可以幫助對抗埃博拉病毒,模仿該蛋白功能的藥物有朝一日或能有效治療這種致命疾病。 與其他病毒一樣,埃博拉病毒會入侵宿主細胞并利用這些細胞進行復制,但對于感染期間病毒侵入的具體途徑和細節,目前科學家還知之甚少。 在新研究中,
關于HIV病毒的劫持細胞的研究介紹
2014年1月,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結構,闡明了Vif如何“劫持”人免疫細胞的分子機制,為研制全新艾滋病藥物提供了結構基礎。該研究對人類最終攻克艾滋病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的科學應用價值。 作為艾滋病病毒九大基因中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Vif
武漢病毒所繪制寨卡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蛋白應答圖譜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肖庚富研究團隊在寨卡病毒(ZIKV)感染宿主細胞的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繪制了ZIKV感染宿主細胞后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系統展示了ZIKV與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情況。相關論文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mosquit
揭示新小鼠巨細胞病毒轉錄激活因子病毒晚期蛋白表達
?2020年1月2日,病毒學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錢志康課題組的最新研究“Murine Cytomegalovirus Protein pM49 Interacts with pM95 and Is Critical for Vira
武漢病毒所建立研究活細胞內蛋白質互作的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胡志紅、王曼麗研究團隊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Mito-docking: A novel in vivo method to detec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線粒體錨定:
日本研究稱:加熱蛋白溶菌酶能殺滅諾如病毒
日本東京海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在實驗中發現,加熱處理雞蛋蛋白中含有的溶菌酶,能殺滅活諾如病毒。這是由于溶菌酶能破壞包裹諾如病毒基因的外殼。 諾如病毒會引發急性腸胃炎和食物中毒。這種病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抗病毒劑。 研究人員指出,實驗鼠諾如病毒和人類諾如病毒從遺傳
Cell:人體細胞中發現抗埃博拉病毒蛋白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人體細胞中的一種蛋白可以幫助對抗埃博拉病毒,模仿該蛋白功能的藥物有朝一日或能有效治療這種致命疾病。 與其他病毒一樣,埃博拉病毒會入侵宿主細胞并利用這些細胞進行復制,但對于感染期間病毒侵入的具體途徑和細節,目前科學家還知之甚少。 在新研究中,
了解病毒如何侵入宿主細胞蛋白質制造機制
傳染性病毒具有多種形狀和大小,并使用略有不同的攻擊機制使人類和動物患病。但是所有病毒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只能通過在另一生物體的細胞內復制來造成損害,這些生物是其宿主。?病毒如何誘騙宿主細胞復制病毒的這一廣泛而基本的過程吸引了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一組科學家數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Monfort教授
巨細胞病毒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特點
中文名稱巨細胞病毒免疫球蛋白英文名稱cytomegalovirus immunoglobulin定 義針對巨細胞病毒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應用學科免疫學(一級學科),免疫病理、臨床免疫(二級學科),感染免疫(三級學科)
范國平教授Cell子刊發表干細胞研究新成果
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遺傳學教授范國平(Guoping Fan),領導Eli和Edythe Broad再生醫學和干細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為對比人類胚胎中的干細胞來評估如何利用培養條件在實驗室中設法取得干細胞制定了一個基本標準,這為科學家們更好地在人工環境中復制天然干細胞發育奠定了基礎。
-J-Virol:研究揭示JC病毒如何侵入感染細胞
Brown大學Walter Atwood教授調研組一直在追尋探究JC病毒是如何運作的,JC病毒是導致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的致命病毒,患上此疾病會削弱免疫系統虛弱病人的中樞神經系統。 在Jo
新研究發現免疫細胞可以對抗多種病毒
耶魯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潛在的病毒并不能阻止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第二種新引入的病毒發起強有力的防御。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PLOS Tropical Diseases網絡版上。 在這項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與印度國家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以及他們在班加羅爾阿波羅醫院的同事合作,
港大研究揭新冠病毒入侵細胞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298.shtm 中新社香港2月21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大學(港大)醫學院21日公布,一項最新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入侵細胞的機制,相信對研發針對奧密克戎變異病毒株的藥物非常重要。
研究T細胞刺激蛋白和白細胞介素
梅納德說:“總體而言,我們的數據確定了兩種與炎癥性腸病相關的途徑之間的協同作用-T細胞衍生的IL-10和ICOSL依賴性抗共生抗體-可以促進與腸道菌群的共生。”“此外,我們將ICOSL缺陷確定為探索抗共生抗體在宿主菌群共生中發揮作用的有效平臺。”阿拉巴馬州伯明翰-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刺激蛋白(ICO
什么是病毒蛋白
病毒是介于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物質形式,因此我們說它是邊緣生命。病毒存在于環境之中,游離于細胞之外時,不能復制,不表現生命流行性,只以一種有機物的物質形式存在。但病毒進入細胞之后,它可以控制細胞,使其聽從病毒生命活動需要,表現它的生命形式。因此,病毒是由一個或幾個核酸分子組成的基因組,有一層蛋白或
中科大教授研究發現:碎米中提取蛋白質優于牛奶
針對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給嬰幼兒帶來的危害,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錢生球經過一個多月的研究發現,提取碎米中的蛋白質不僅非常有營養,而且不會過敏,優于牛奶。 錢教授說,有的人對大豆和牛奶中的蛋白質會過敏。米中的蛋白質非常有營養,而且不會過敏。過去條件艱苦,也沒有這么多奶粉品牌,很多家庭買不起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