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11月5日報道,近期英國研究人員稱他們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出了可以有效預防癌癥的西紅柿品種。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雜志上。這個品種目前還未進入市場。該西紅柿就是典型的第二代轉基因食品。第一代轉基因技術主要是幫助農民生產出更大、更粗壯的植株,現在科學家則嘗試利用生物技術來讓我們的食品更健康。 據1月份公布的皮尤調查結果顯示,有88%的科學家認為轉基因食品安全可食用,但是有57%的美國民眾不同意這一觀點。Cathie Martin在John Innes中心(JIC,植物和微生物科學領域頂尖的研究所)領導了抗癌西紅柿的研究,她希望這些抗癌西紅柿可以勸服那些持懷疑態度的民眾,使他們相信轉基因食品不僅是安全可食用而且還對消費者的健康有好處。這些西紅柿富含許多對健康有益的化合物,其中就有被許多研究證實可以抗癌的白藜蘆醇。(編者注:Cathie Martin是JI......閱讀全文
在每年一度的世界癌癥日(2月4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網站,都會重申“在2030年前實現降低1/3的癌癥及各種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呼吁各國政府、非盈利組織和科研機構應動員起來展開聯合的癌癥預防及控制行動。 現狀:癌癥發病率遞增 聯合國癌癥統計及分析機構IRA
隨著全世界人口和壽命的增長,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癌癥將繼續流行。2000年全世界癌癥新病例達一千萬,死亡人數為六百萬,生存的癌患者達二千二百萬。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癥,新病例達一百二十萬,隨后是乳腺癌新病例為一百零五萬,大腸癌新病例為94.5 萬,胃癌達87.6 萬和肝癌為56.4 萬。美國針對
日益增加的癌癥發病率讓身處環境污染和食品危機時代的人們談癌色變。 10月28日,從第十屆全國腫瘤轉移學術大會傳來的最新數據表明,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50萬,全國每6分鐘就有1人被確診為癌癥。 如何提高癌癥的防控效果,打好預防阻擊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
2016年12月,來自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癌癥預防部門的兩位科學家在Cell旗下Trends in Cancer系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Cancer Prevention: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Directions”的綜述文章。 作者們指出,癌癥預防干預
上午12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外科醫生徐棟看完了最后一個病人。 今天上午,他一共接待了36位病人;7年前,他剛參加工作時,腫瘤預防門診大概是省級醫院里最“冷”的門診,病人經常是個位數,甚至“0”門診。 最近幾年,就診的病人越來越多,每天都有三四十人來咨詢,有其他科室推薦來、懷疑
2015年10月,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提出了抗癌“七大挑戰”,并宣布五年內至少投入1億英鎊(約1.53億美元)用于資助各大抗癌項目,旨在推動抗癌的臨床創新。這七大挑戰包括了研發預防非病毒性癌癥的疫苗、根除由EB病毒引發的癌癥、挖掘癌癥突變下的基因標簽、區分癌癥致命與否及是否需要治療、 制作腫瘤微環境
近日,不少公眾人物被癌癥奪走了生命。追悼、嘆息之余,防治癌癥話題又一次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當下患癌癥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多?癌癥的高危人群有哪些?癌癥預防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患癌幾率大的人都有什么習慣 在醫學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相對應的,起源于間葉組織的
大部分人相信,預防癌癥發生顯然比治療更好,但是受經濟規律的影響,科學家會選擇治療癌癥作為研究目標,而不是選擇預防。美國的專利系統和FDA藥物批準程序是決定科學家這一選擇的原因。選擇晚期癌癥為目標,只需要延長癌癥患者幾個月生存時間,就可以獲得藥物有效的認證,不需要太長的研究周期。但是如果選擇預防癌
“預防難、發現晚、不好治、不規范。”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赫捷在11月1日的“國際腫瘤防控大會暨國家癌癥中心腫瘤防控研討會”(以下簡稱腫瘤防控大會)上發出的聲音。 預防難是因為癌癥的流行病學數據缺失、發病機制復雜、高危因素控制難;發現晚是因為癌癥有效篩查技術
“預防難、發現晚、不好治、不規范。”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赫捷在11月1日的“國際腫瘤防控大會暨國家癌癥中心腫瘤防控研討會”(以下簡稱腫瘤防控大會)上發出的聲音。 預防難是因為癌癥的流行病學數據缺失、發病機制復雜、高危因素控制難;發現晚是因為癌癥有效篩查技術少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測序技術在闡明癌癥發生機制、癌癥診斷及療法開發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與各位一起學習! 【1】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癥治療藥物 doi:10.1093/jamia/ocw022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
“近2/3的癌癥突變源于DNA復制過程中隨機發生的錯誤!” 這是來自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默爾癌癥中心(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的科學家們在3月24日發表于《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最新學術論文的結論。它意味著,DNA復制出錯是導致癌變的主要因
目前醫學界對于阿司匹林防癌的共識是,在進一步推廣之前,有這么幾個問題需要明確回答:應當在什么年齡服用,服用年限是多久,劑量如何控制? 自1897年問世以來,阿司匹林的傳奇就從未完結。 若以50mg藥片計算,全球每年消耗阿司匹林將超過1000億片,無怪乎它在1950年就以“銷量最高的藥
通過癌癥綜合干預、篩查和早診早治來減輕癌癥疾病負擔、治愈或大幅度延長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是現階段中國在癌癥防控領域的首要任務。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每年有880萬人死于癌癥;中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癥,每分鐘約7人確診患癌。近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癌癥流行病學》雜志上發
近期一項研究因輕視癌癥預防工作如涂抹防曬劑等,受到批評人士指責。圖片來源:DAVID PARRY 今年元旦,美國《科學》雜志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報道:一篇被記者稱為“癌癥厄運”的報道與這篇報道所依據的研究成果同時發表在該雜志上。和《科學》的報道以及很多其他媒體關于這項研究的解釋一樣,該研究作者總結
發病率高、治愈率低使很多人談癌色變。但是,美國的癌癥治愈率已經達到68%,其中早期發現的癌癥治愈率超過90%。請關注——防癌遠比治癌更重要。 據國家癌癥登記數據庫報告,我國癌癥死亡患者中,約60%可預防和避免。但目前我國癌癥防治的現狀是,患者在確診時已到了中晚期,醫院都以治療中晚期患者為主
為什么同樣的環境下:有的人三天兩頭生病,有的人身體倍兒棒呢?為什么同一個人:在有的環境下神采飛揚,換個環境就病怏怏呢?各學科都有自己的答案:西醫說這是由于細菌病毒等影響;環境學家則說是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影響;心理學家則認為試驗由于不良情緒的影響;中醫說陰陽失調是根本原因。 為什么同樣的環境下,有
2018年1月3日,醫學頂級期刊NEJM(IF=79)在線發表了3篇有關預防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的文章,這3篇文章(2篇臨床試驗,1篇Editor點評)分別是:“Vitamin D Supplements and 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
近日,一種被誤讀為“用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抗癌療法引發熱議。雖是訛傳,但表明“抗癌”話題公眾關注度頗高。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抗癌成為醫學界熱點研究方向,中國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美國政府提出的抗癌“登月計劃”近日有了新的進展,由美國癌癥專家組成的“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
近日,一種被誤讀為“用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抗癌療法引發熱議。雖是訛傳,但表明“抗癌”話題公眾關注度頗高。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抗癌成為醫學界熱點研究方向,中國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美國政府提出的抗癌“登月計劃”近日有了新的進展,由美國癌癥專家組成的“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
由于癌癥致病原因不清楚,過去不少人把“癌癥”和“絕癥”劃了等號。但日前公布的一項新研究證實許多癌癥是由病毒、病菌引起的,是有可能預防和治療的。 法國媒體近日連續報道世界衛生組織屬下國際癌癥研究中心(CIRC)的一項新報告。該報告由該中心在法國里昂的研究人員完成,刊登在國際著名醫學雜志《柳葉
經常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癌癥風險,近年來隨著這些研究數據地不斷累積一些人認為是到了建議更多人服用這種藥物的時候了。 上世紀70年代末,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名外科醫生想弄清楚他的國家結直腸癌發病相對較高的原因。他和同事們隨訪了700多名癌癥患者和相當數量的健康人,在1987年和1988年他們
經常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癌癥風險,近年來隨著這些研究數據地不斷累積一些人認為是到了建議更多人服用這種藥物的時候了。 上世紀70年代末,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名外科醫生想弄清楚他的國家結直腸癌發病相對較高的原因。他和同事們隨訪了700多名癌癥患者和相當數量的健康人,在1987年和1988年他們報
人類能夠最終打贏“癌癥戰爭”嗎? 最新的數據表明,人類離贏得“癌癥戰爭”還有太遠的距離。根據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最新數據統計,在美國,一個男性一生中患癌癥的風險是42%,女性是38%。在英國,這一數字甚至更糟。根據英國癌癥研究所(Cancer Res
腫瘤治療要重科普、重整體 習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落實指示,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癌癥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世界上每5個腫瘤病人中有一個中國人,每5個死亡病人中有一個腫瘤病人,一名癌癥患者的花費大概是一般疾病患者的5倍以上。但癌癥也沒那么可怕,有1/3的癌
腫瘤治療要重科普、重整體 習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落實指示,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癌癥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世界上每5個腫瘤病人中有一個中國人,每5個死亡病人中有一個腫瘤病人,一名癌癥患者的花費大概是一般疾病患者的5倍以上。但癌癥也沒那么可怕,有1/3的癌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曾在兩年前發表論文說,多數癌癥發病要怪“壞運氣”,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相對較小。這一結論在科學界引起巨大爭議。如今,該校研究人員經進一步分析再次報告說,多數癌癥發病確實是因為運氣不好。 干細胞分裂時 出現錯誤 這項于23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新研究稱,近
他,用堅實的肩膀支撐,讓你感覺溫暖、安心;他,用默默的承受堅守,讓你知道他是家的脊梁;他,用滿臉皺紋承載時光的滄桑,讓你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他,就是父親……可能因為六月的陽光猶如父愛,無聲卻熾熱,所以每年六月的第三個周日被定為父親節。在我們眼中,父親是堅強的代名詞,可是正堅強,他對小傷小痛很少
作為一款百年老藥,阿司匹林近年來在抗癌領域不斷“煥發新機”,在一些特定人群中,阿司匹林預防肝癌、結直腸癌等作用也獲得了臨床試驗和觀察性研究的支持。然而,近年來指向“神藥不神”的重磅研究結果,不但動搖了其心血管一級預防地位,也引起了對癌癥預防作用的更多討論與思考。 &nbs
作為一款百年老藥,阿司匹林近年來在抗癌領域不斷“煥發新機”,在一些特定人群中,阿司匹林預防肝癌、結直腸癌等作用也獲得了臨床試驗和觀察性研究的支持。然而,近年來指向“神藥不神”的重磅研究結果,不但動搖了其心血管一級預防地位,也引起了對癌癥預防作用的更多討論與思考。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