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問題的“潛在殺手”
食品安全涉及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既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又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如今,食品種類的日益增多,豐富了人們的消費體驗。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問題一點點刺痛著我們的神經,危害著我們的健康。 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表達了將公共健康提升至國家層面的決心。而消費者冀望于真正地能夠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來守護住“舌尖上的安全”。 本期我們為讀者盤點了2015年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和政府頒布的利民惠民政策,旨在重塑信心,砥礪前行。從中可以看到政府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以及不斷改進的決心。無疑,2015年發生了不少食品安全事件,無論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受害者,還是制造者而言,這些也都已經過去。展望2016,我們期待老百姓吃得越來越放心,越來越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吃壞了拉肚子的經歷不少,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其實是得了一種病——食源性疾病。 “通俗地說,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病了,食物......閱讀全文
專家提醒:春節臨近 警惕沙門氏菌引發食源性疾病
2月3日,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第十一期開放日活動中,該中心風險評估一部副主任朱江輝介紹,根據測算,我國每年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發病人數達300萬人次,其中近半數與生雞肉交叉污染有關。朱江輝同時提醒廣大消費者:春節臨近,應盡量購買冷凍雞肉、包裝好的雞肉,注意廚房衛生,避免交叉污染,謹防沙門氏菌
食源性疾病管理規定 盤點
2017年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4部門聯合發布了《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4部門關于提升餐飲業質量安全水平的意見》(食安辦〔2017〕31號),意見特別強調,縣鄉鎮人民政府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區域實際,加強村民自辦宴席等形式的農村集體用餐管理,防止因誤采誤食野果和野生毒蘑菇、誤用亞硝酸鹽、誤飲甲醇等發生
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來源--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多在動物性食品中出現,它是導致我國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兇之一,通常寄居在人或動物腸道內。它主要污染動物性食品,包括禽畜類、蛋類、奶類及共制品,如果沒有徹底加熱,則可能感染。美國曾多次出現大規模沙門氏菌污染事件,包括雞蛋等。
外媒:香港食源性疾病數量減少
據外媒消息,2018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Centre for Food Safety) 接獲158起食源性疾病,影響人數達641人。過去幾年來,每年移交的案件數量略有下降。 上圖為2008年以來香港食源性疾病個案數目和受影響人數。據了解,細菌性食源性病原體仍然是所有暴發的主要原因( 82 %
環境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增長
近日一部揭示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安全規律的學術專著指出,食品安全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環境污染給食品安全帶來了不確定性。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通過食源性疾病增長反映出來。 剛剛由中國質檢出版社出版的《論質量安全型經濟》指出,工業污染中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物最為嚴重。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
甘肅對食源性疾病監測實現全覆蓋
新華社蘭州2月16日專電(記者陳斌)隨著縣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整合深入推進,甘肅省建成完善的省、市、縣、鄉四級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實現食源性疾病監測縣區全覆蓋。 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介紹,目前甘肅省已全面推行網格化監管模式,四級食品藥品監管機構人員總編制共10450名,到位率超過
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監測實現全覆蓋
昨日,吉林省暨長春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舉行食品安全主題宣傳日活動,今年宣傳日活動的主題為“尚德守法 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據了解,我省調整、擴大了全省食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監測,選設監測區域25個,市(州)(9+3)、縣(市、區)覆蓋率為100%,實現了全省全覆蓋。 同時,在全省確定
衛生部將重點開展食源性疾病監測
衛生部衛生監督局副局長陳銳日前稱,目前絕大部分地市、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不具備8大類食源性致病菌的常規監測能力。 食品安全隱患并未完全消除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衛生廳局長行政執法培訓班上,陳銳說,總體上看,當前食品安全形勢比較穩定。 但他認為,一些食品生產經營者法制意識、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意
全基因組測序助力食源性疾病檢測
CDC研究人員檢查用于全基因組測序的電腦芯片。 李斯特菌暴發致3人死亡并且迫使美國得克薩斯州藍鈴冰淇淋公司在上個月底召回其全部產品,這是遺傳流行病學如何正在改變食源性疾病檢測的最新例子。兩年前,位于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啟動一項試點計劃,測序與某種疾病相關聯的每個李斯特菌樣品的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分析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分析是對從原料采購到產 品加工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危害進行分析,以建立起有效監測監督程序。目的是控制生產環節中潛在的危害, 將主要精力放在關鍵加工點上,這樣預防顯得更為有效。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以副 溶血性弧菌為主,其次是致瀉性大腸桿菌、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