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偽裝人體氣味吸引蚊子
蘭花是偽裝高手。為了吸引潛在的傳粉昆蟲,一些蘭花聞起來像滿載花蜜的花朵,然而實際上卻沒有任何甜頭。一些蘭花聞起來像腐肉,還有一些聞起來像雌性昆蟲。 現在,感知生物學家發現,蘭花會釋放出一種類似人體的氣味。它們的目標是:亞洲虎蚊。盡管蚊子被認為是糟糕的傳粉者,一種美國極為常見的沼蘭Platanthera obtusata似乎會依靠這種吸血昆蟲生殖繁衍。這種蘭花幾乎不會與其舌唇蘭屬的近親雜交,盡管這些近親經常生活在距離它們不遠的沼澤中。 感知生物學家推測,每個蘭科物種都會散發出獨有的氣味,吸引不同的授粉者。為了驗證這一想法,研究人員把密封塑料袋罩在蘭花上,收集它們的氣味,然后分析每種氣味中含有的化學物質。P. Obtusata沼蘭的味道除了具有許多花朵通常的氣味以外,還會散發出人體氣味中含有的一些化學物質,研究人員在近日舉行的綜合與比較生物學學會年會上報告說。 盡管這種蘭花的“體味”很難被人類發現,但是卻會給蚊子的觸須發出......閱讀全文
傳粉昆蟲:我的花呢?
傳粉昆蟲:我的花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昆蟲都會受益于氣候變暖,有的昆蟲反而因此遇到了種種困難,傳粉昆蟲就是這樣的天選“倒霉蛋”。 與一般農業害蟲不同,傳粉昆蟲不會長期待在一棵植物上,以植物葉片或莖干為食。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傳粉昆蟲需要大范圍地搜尋花朵,必要的時候還會跟著花期遷徙。 生活
拿什么拯救你,傳粉昆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傳粉昆蟲資源與育種團隊牽頭聯合國際團隊系統評估了我國和全球范圍內農業授粉需求及家養蜜蜂傳粉服務能力,分析了傳粉昆蟲對我國農業的提質增效作用。 研究認為加強傳粉昆蟲保護與利用工作力度,對維護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食物供給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澳洲蘭花模仿雌性黃蜂色誘雄蜂采集花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澳大利亞蘭花正在展開一場“軍備競賽”,利用感官負載來引誘雄性昆蟲。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博士生安妮·加斯科特已經發現了它們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她的工作對保護蘭花和控制主要的農業害蟲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一直以來,加斯科特從一種昆蟲的角度分析了花的
蘭花偽裝人體氣味吸引蚊子
蘭花是偽裝高手。為了吸引潛在的傳粉昆蟲,一些蘭花聞起來像滿載花蜜的花朵,然而實際上卻沒有任何甜頭。一些蘭花聞起來像腐肉,還有一些聞起來像雌性昆蟲。 現在,感知生物學家發現,蘭花會釋放出一種類似人體的氣味。它們的目標是:亞洲虎蚊。盡管蚊子被認為是糟糕的傳粉者,一種美國極為常見的沼蘭Platant
Nature:爭奪傳粉昆蟲或降低植物多樣性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論文指出,對傳粉昆蟲的爭奪可能會降低植物物種的共存能力。這種效應也許會影響植物的多樣性,被認為會隨傳粉生物數量的減少而擴大。 該論文介紹,觀察顯示,全球傳粉生物正在減少,提示有必要更好理解它們對于維持植物多樣性的作用。生態學理論預測,對傳粉生物的競爭
花蕊忽然彈動趕走昆蟲,竟是為了又快又好傳粉?
蜜蜂采食小檗科植物的花蜜,被觸碰的雄蕊迅速彈起(粉色箭標出)。圖源自黃雙全課題組博士后權秋梅研究示意圖 圖源自李登飛10月11日,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黃雙全課題組在eLife雜志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解析了植物中雄蕊演化出觸敏運動能力的奧秘。研究發現,在小檗屬等植物花中,雄蕊被觸碰后會突然彈動,
學者發現采油蜂與石斛屬蘭花的多維互惠傳粉系統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了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黃雙全團隊及合作者的成果,他們在石斛屬等41種蘭科植物中,發現33種蘭花的唇瓣上腺毛分泌油脂,這些新發現的油花均由一類櫛距蜂雄蟲傳粉。角櫛距蜂雄蟲在束花石斛唇瓣收集油脂分泌物 受訪者供圖一般來說,借助動物傳粉的植物通常提供花蜜或花粉作為對傳
我國研究人員發現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蟲傳粉證據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被子植物早期分支與傳粉昆蟲協同演化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的化石在白堊紀爆發性地大量出現,被達爾文稱為“討厭之謎(abominable mystery)”。如今,被子植物約35萬種,在生態系統中占有絕對優勢。傳粉昆蟲的多樣化可能是促進被子植物大爆發的原因之一,化石證據顯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早期已由昆蟲傳粉為主。目前,依據化石觀察的結果與理論推測后
你知道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蟲傳粉是什么時候么?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華南植物園對榕樹與傳粉昆蟲共生體系研究獲重要進展
榕屬(Ficus)植物統稱為榕樹,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全世界約750種。榕樹和榕小蜂組成了迄今為止所知道的聯系最密切的互利共生系統,雌性榕小蜂為榕樹傳粉,榕樹為榕小蜂提供繁衍和棲息的場所,這種協同關系已延續了幾千萬年,是人們研究生物協同進化規律和進化歷史的完美范例。
華南植物園首次發現專性傳粉昆蟲能分解孢粉素
孢粉素(sporonpollenin)是孢子和花粉外壁的主要成分,主要由脂肪酸及碳水化合物構成,但是其準確的結構仍然不清楚。孢粉素的性質堅固,能抗化學及生物分解,同時也不溶于無機和有機溶劑。孢粉素的這種特性是孢粉化石能保存上百萬年的主要原因。雖然許多昆蟲取食花粉表面的脂類或通過花
我國學者利用基因組測序揭示蘭科起源
9月14日,《自然》期刊在線發布了深圳擬蘭的基因序列。深圳擬蘭是生長在中國東南部的一種自花傳粉蘭花,研究發現為種類繁多且覆蓋廣泛的蘭科植物的起源及演化帶來新見解。 蘭科植物約占開花植物種類的10%,且形態及習性各異。它們幾乎成功占領了世界上每一處棲息地。擬蘭屬和另一蘭花屬分化時間很早,并形成相
“會走路的花”-蘭花螳螂首次在云南寧洱被發現
近日,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同心鎮石膏井村村民周會蘭在外出采摘野菜時,偶然遇到了一只白色的螳螂,它不但與常見的螳螂體色不同,還能偽裝成花朵誘捕獵物,既罕見又漂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螳螂的體色是綠色的,通過偽裝成綠葉或細枝捕食其他昆蟲并躲避天敵。但是,周會蘭遇到的這只螳螂卻是白色的。出于好奇,周會蘭將這只
澳科研人員命名多種動植物新物種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5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科研人員過去一年為約150種動植物新物種進行了科學命名,其中大部分為昆蟲。 公報稱,科研人員將一種新發現的“士兵蠅”命名為“Opaluma rupaul”,它呈彩虹色,腹部下側有刺。“Opaluma”在拉丁語中有蛋白石和刺的意思。另外三種罕
誰來保護自然“傳粉工”?
世界上的農作物里,有85%依賴于昆蟲傳粉,比如水果、蔬菜、堅果以及油料作物等。美國加州大杏仁更是完全依靠昆蟲傳粉來保證生產;我國的油菜如果沒有昆蟲傳粉,有可能減產1/4。 植物和農作物的繁衍生息,離不開傳粉昆蟲,它們是自然界“生”的動力。然而,我們正在失去這些“傳粉工”,在這個群體里,熊蜂的
白堊紀麗蛉自帶“天線”-具備長距離的化學通訊能力
用超長口器采粉、自帶生物“天線”、可遠程“交友”……17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研究成果,向世人描述了1億年前的麗蛉所具備的“超能力”,從而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系提供了新觀點。 昆蟲傳粉促進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麗蛉被譽
現有蜜蜂數量遠不能滿足全球農業授粉需求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傳粉昆蟲資源與育種團隊和阿根廷里奧內格羅國立大學合作,發現去過30年(1989-2019)全球農業對傳粉蜜蜂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但家養蜜蜂數量及傳粉服務能力遠遠不足,無法滿足全球農業最佳授粉需求;研究強調發展養蜂對維護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食物供給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
研究發現野花越來越不需要昆蟲授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60.shtm數百萬年來,植物與傳粉昆蟲有著密切的關系。植物為昆蟲產生花蜜,昆蟲則幫助植物完成授粉。然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蒙彼利埃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生長在農田里的開花植物越來越
開花與傳粉過程的觀測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有性交配決定了種群水平的基因傳遞,因而對植物的進化有若深刻的影響,而被子植物中有著多種多樣的交配方式。通常把同一朵花內的傳粉稱為自花傳粉,把不同花之間的傳粉稱為異化傳粉同一植株上的花內傳粉與花間傳粉并沒有帶來不同的遺傳學效應,本質上都是“自交”,只有小同植株之間的傳粉和受精才是“異交”。
開花與傳粉過程的觀測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有性交配決定了種群水平的基因傳遞,因而對植物的進化有若深刻的影響,而被子植物中有著多種多樣的交配方式。通常把同一朵花內的傳粉稱為自花傳粉,把不同花之間的傳粉稱為異化傳粉同一植株上的花內傳粉與花間傳粉并沒有帶來不同的遺傳學效應,本質上都是“自交”,只有小同植株之間的傳粉和受精才是“異交”
開花與傳粉過程的觀測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有性交配決定了種群水平的基因傳遞,因而對植物的進化有若深刻的影響,而被子植物中有著多種多樣的交配方式。通常把同一朵花內的傳粉稱為自花傳粉,把不同花之間的傳粉稱為異化傳粉同一植株上的花內傳粉與花間傳粉并沒有帶來不同的遺傳學效應,本質上都是“自交”,只有小同植株之間的傳粉和受精才是“異交”
現有蜜蜂數量遠不能滿足全球農業授粉需求
油料作物是全球范圍內對蜜蜂依賴度最高的蟲媒作物。 ? ?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傳粉昆蟲資源與育種團隊和阿根廷里奧內格羅國立大學合作,發現去過30年(1989-2019)全球農業對傳粉蜜蜂的依賴度越來越高
輕擺花藥“自戀”傳粉
與失戀的人不同,地上的植物不能去尋找伴侶,它們依靠風或蜜蜂等傳粉者將花粉從一朵花傳到另一朵花,但是如果傳粉者沒有來拜訪,許多植物可以自我受精。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自戀”發生的新方式,而且相當優雅。 Erysimum incanum是一種端莊的花朵,生長在西班牙和非洲西北部的灌木叢中。當
大城市污染嚴重-殃及花香越來越淡
隨著大城市污染越發嚴重,人們開始抱怨花香越來越淡。美國一項研究證實了人們的這一直覺。研究發現,發電站和汽車排放污染物會破壞鮮花產生的的香氣分子,使得鮮花不“香”,進而擾亂昆蟲傳粉過程及其食物供給,使傳粉昆蟲數量大幅下降。 傳播受阻 弗吉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展開了一項有關污染物影響花粉傳播的研究,他們
武漢植物園研究發現:昆蟲讓城市更美好
看見在花間穿梭的各種傳粉昆蟲了嗎?它們可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的關鍵貢獻者和美好環境的重要建設者! 據統計,地球上近90%的開花植物的傳宗接代以及我們人類食物的三分之一依賴各種各樣的傳粉動物。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當前全球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傳粉動物的多樣性在生態系統健康運轉和糧食供應的穩
蚌蘭花的形態特征
植物形態 紫萬年青 多年生草本,高50cm。莖較粗壯,肉質。節密生,不分枝。葉基生,密集覆瓦狀,無柄;葉片披針形或舌狀披針形,長10-30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擴大成鞘狀抱莖,上面暗綠色,下面紫色。聚傘花序生于葉的基部,大部藏于葉內;苞片2,蚌殼狀,大而扁,長3-4cm,淡紫色,包
蘭花的組織培養
法國人莫瑞爾(G.M. Morel)首先將組織培養的技術應用在蘭花上,采取莖頂組織進行培養,經由類原球體而獲得植株。利用組織培養進行芽體增殖是另一個獲取種苗的方法,例如,蝴蝶蘭便利用花梗芽進行繁殖,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繁殖的效率較差,而且成本較高。由于芽體是經由多細胞發育而成,并不適合做為基因轉殖的材料
版納園榕樹榕小蜂共存化學生態學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鈍葉榕果實與榕小蜂 在最為典型的互惠共生體系植物-昆蟲育幼傳粉系統中,植物和昆蟲的繁殖都直接依賴于對方,聯系兩者的“信號”是維持該系統穩定共存的關鍵。榕樹與其專性傳粉昆蟲榕小蜂組成了高度專一的植物-昆蟲育幼傳粉系統,榕樹依靠榕小蜂傳粉產生種子,并為榕小蜂提供繁育場所。在該系統中,榕
100多年來,植物和傳粉者之間發生了巨大變化
傳粉昆蟲和其他某些動物對植物授粉具有重要功能。沒有這些花卉訪客,許多野生植物的繁殖情況會很差,或者根本不能繁殖,進而可能會影響生態系統。據悉,超過四分之三的重要作物是依靠傳粉者才能實現優質、高產,失去傳粉者將導致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研究人員們擔心,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等人類影響可能會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