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中國未來與科學的隱患
人文社科、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智慧難以有共識、并且隨時間變化可能判斷上有較大差別。相對而言,自然科學的智慧不僅容易有共識,而且也有人們普遍認為具有永恒價值的智力成果。從這個意義自問,中華民族有多大智慧尚待證明。有自信的中國民眾敢于直面我國科學傳統缺乏,將可能刺激我們思考未來科學與中國發展的關系。這一自問只是本文引起讀者注意的一個側面,該文討論遠超出所謂“智慧”問題。 1.中華民族缺乏科學傳統 第一點需要說明,中國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種說法:“中國古代有很好的科學傳統,到明清后中國科學落后于西方”,是誤傳。誤傳含有善意的原因。鴉片戰爭后,中國內憂外患,國人希望中國強大,提出我們“古代行,現代不行”以鼓勵自己。這種的說法傳給外國人,特別是由英國的李約瑟再用英文說一遍以后“出口轉內銷”,對我們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這是在我國普遍自信比較低的時代誕生的一個迷思。 這一說法違反基本事實。中國在古代有沒有過科學?有,但很弱,......閱讀全文
饒毅:中國未來與科學的隱患
人文社科、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智慧難以有共識、并且隨時間變化可能判斷上有較大差別。相對而言,自然科學的智慧不僅容易有共識,而且也有人們普遍認為具有永恒價值的智力成果。從這個意義自問,中華民族有多大智慧尚待證明。有自信的中國民眾敢于直面我國科學傳統缺乏,將可能刺激我們思考未來科學與中國發展的關系。這一
饒毅:中國未來與科學的隱患
編者按 人文社科、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智慧難以有共識、并且隨時間變化可能判斷上有較大差別。相對而言,自然科學的智慧不僅容易有共識,而且也有人們普遍認為具有永恒價值的智力成果。從這個意義自問,中華民族有多大智慧尚待證明。有自信的中國民眾敢于直面我國科學傳統缺乏,將可能刺激我們思考未來科學與中國發展
饒毅:青年,中國科學的希望
有理想的青年人是中國科學的希望。 一個重要原因是世界歷史上,做出杰出科學成就的多數都是45歲以下的年輕人。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以前因為條件不是很好。在物質條件改善期間成長的青年,我們應該提供環境,使他們不要被不良風氣誤導,而堅持學術的根本。 應該讓青年人知道,國家對科技投入的增加,
饒毅施一公:支持年輕人 構建中國科學未來
完善體制的目標是鼓勵創新和更好地培養人才,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的科技競爭力,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完善體制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輕人,特別是那些獨立生涯起步不久、相當于國外助理教授時期的年輕科學工作者,以及當代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博士后和研究生。 縱觀世界科教歷史,年
饒毅:中國的科學教育弱在哪?
我在美國工作22年后回國,除了已經強調的歸屬感外,也因為對中國的遠景有信心。但近期,我和很多人一樣有諸多擔憂。作為科學研究者,我擔心中國科學的基礎不夠堅實。 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教育強調普及與提高的兼顧,有許多成效。但是綜觀多年歷程,可以看到一個問題: 尖端人才培養的缺
饒毅:從“美國夢”到“中國夢”
我認同的“中國夢”是在中國文化傳統的根源基礎上,結合中國100多年來的歷程所形成的。一個世界大國、一個有悠久文化的民族,經過特定歷史階段,形成了我們獨特的建國史和精神文化。100多年來,我們多方尋找、學習、探究現代中國的道路。 毋庸諱言,許多人出國的一個原因是以為美國代表了
饒毅:中國腦計劃是我見過的最差科學經費管理
在我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普遍對支持科學研究有廣泛共識,在我國具備一定支持科學研究的經濟條件的情況下,科技部正在推動最大的兩個所謂“2030”計劃:量子計劃、腦計劃,預計十年時間里國家投入各數百億。 如何提高國家經費使用效率,使納稅人的經費得到有效使用,使經費用到有意義科學工作,是每一個涉及科學
饒毅:中國論文數量充足而質量不足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發布名為 《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的報告,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報告負責人預計,中國將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兩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科技強國。 對此說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昨
科學時報:饒毅憑什么不能落選
近日,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饒毅先生未能進入該名單。此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從314位有效候選人,到145位初步候選人,淘汰比例從數字上可見一斑。甚至可以說,只要參選,就有可能落選,落選概率遠遠大于最終的當選概率。從此意義上講,誰也不能說饒毅先生就不能落選。 有人說
饒毅央視論諾獎:勿忘歷史辛酸,直面未來挑戰
饒毅趣談諾獎與中國 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出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進行了直播。《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作為現場嘉賓參與直播,趣談諾獎與中國。本文為現場精彩互動實錄,略有修訂。 饒毅央視論諾獎: 勿忘歷史辛酸,直面未來挑戰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