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一新生吐槽:大學老師怎么這樣上課,一點趣味都沒有。”全國人大代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顧海良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直言,中小學非常重視教學環節,而大學卻對教學環節重視不夠。 “我們的大學在體制、制度這些大的方面講得很多,但是誰來關心培養方案?誰來關心課程設置?現在大學老師用的都是什么年代的課本?職稱評定上對教學效果有沒有評定?這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反思。”對此,顧海良指出,高教改革應該深入教育過程和教學環節。 在顧海良看來,建設一流大學、培育一流學科,有科研上的要求也有教學上的要求,且二者不一定是一致的。大學的科研要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可這不是科研的全部方向,科研還要為學科發展服務、為教學服務。這很重要,但現在提的人少了。......閱讀全文
【精彩掠影】 1、獲得過”百篇博士論文”的導師和社會公認的優秀導師應當有權利選擇學生,對導師看中的學生我們也應當給予特殊的放行; 2、給博士上課,應當更多地采取“講座”的形式,讓同個學科不同方向的博士生導師分別來給學生上課; 3、如果一個教授不能很好地從事教學,對教學沒有熱忱和
編者按 自改革開放、高考恢復后,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長達40年的快速發展期,其中,尤以1999年高校擴招為分水嶺。這期間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歷程,都是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中并不多見的。 40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克服多重困難,取得諸多成就,而這些成就也為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上海教育人才“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日前發布,提出將建設高水平教育人才隊伍。其中,建立在學科(專業)末位淘汰制基礎上的教授終身制被提上日程。 幾年前,高校在教師履職考核上,教授“一評定終身”的慣例被修改,從打破教授終身制到建立在學科(專業)末位淘汰制基礎上的教授終身
新年到來之際,清華、北大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的校長幾乎同時發聲,稱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事實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兩校在20年前就立下的flag。 這些年,它們為實現這個目標,都搞了哪些大事情?2020年,清北真的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嗎? “2020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