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將增加一間新房,但在此之前,空間站的飛行員們需要先把它“吹”起來。近日,國際空間站將接收2011年以來的首個添加模塊,但是與空間站其他由笨重的鋁制作的部分不同,畢格羅可充氣活動模塊(BEAM)將被疊起來放在SpaceX貨運飛船上送入軌道。 BEAM由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畢格羅航天公司生產。該模塊由柔軟的、可折疊的適應太空嚴酷環境的纖維構成,其確切材料現在仍是商業機密。該模塊將在軌充氣,這樣可以被放在SpaceX龍飛船緊湊的空間中,而不是像國際空間站大多數建筑那樣,需要重型航天飛機運輸。BEAM預計5月8日將作為SpaceX最新貨運飛船的一部分,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升空,奔赴國際空間站。 畢格羅在2006和2007年曾先后發射過體積更小的獨立模塊,但這將是首個與國際空間站相連的模塊,并將由宇航員對其進行切身體驗。“宇航員踏進這個模塊的一刻,將會成為歷史性的一刻。”畢格羅公司的Mike Gold說,“這對那名......閱讀全文
11月17日,在湖北武漢召開的首屆國際地下空間探測與利用學術大會上,全球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武漢宣言》主旨正式發布。這是繼28年前國際地下空間聯合研究中心發布《東京宣言》后的再次發聲,意味著地下空間協同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共識。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教授在致辭中講述
航天機器人Robonaut-2(R2)和歐洲空間局的意大利宇航員保羅·內斯波利在一起 “素食者”植物生長室 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裝卸操作集成中心 NASA新建的老鼠生存艙 地球之上240公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 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展示自己的精湛足球技
5月5日至7日,中國和加拿大空間環境地基探測合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辦。來自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間中心等單位的中方專家代表,以及來自阿爾伯塔大學(
1月25日,在“納米科技產業工作推進會暨北京納米盟理事會議”上,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創新聯盟為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國際納米眾創空間(籌)授牌,標志著位于雁棲經濟開發區的國際納米眾創空間正式開啟迎接創客之門。同時揭牌的還有位于北京化工大學的“未來之星”納米眾創空間(籌)。 為推動大眾創業、萬從創新,激
空間探測里程碑 “盡管雙星計劃數據采集早就結束了,但這些數據今天依然進行在空間科學研究,以及與其他探測數據配合研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史建魁對《科學時報》記者說。 為發展我國空間探測,1997年初,中科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劉振興提出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簡稱雙
空間天文學家在北京說,中國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間站將為空間天文提供重要平臺,進行黑洞、暗物質、暗能量等天體物理研究,認識宇宙基本規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期間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計劃于2014年發射的空間實驗室“天
7月14日至22日,第39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39th COSPAR Assembly)在印度邁索爾舉行,共有來自54個國家與地區的2000名代表參加會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陰和俊率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會,并在開幕式上頒發了由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和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主席聯合簽發的CAS/COSPAR
Maurizio FalangaMaurizio Falanga 1年前,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ISSI-BJ)作為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ISSI)在全球的唯一分支機構落戶北京,經全球范圍征集、候選人應聘、選聘委員會面試等環節,瑞士、意大利籍空間科學專家Maurizio Falanga成為IS
7月18日至25日,第38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在德國不萊梅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恒率團赴會,并在開幕式上代表中科院向凱文·斯威夫特(C.T.Swift)教授頒發了由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與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主席聯合簽發的趙九章科學獎,并宣讀頒獎詞。 2008年起,中國科學院與CO
空間探測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孫來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開展空間探測活動堅持六條原則。這六條原則是:堅持崇尚科學勇于探索創新,與人類不斷增長的探索需求相統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與我國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相結合;堅持“大航天”的觀點,與各類航天活動的開展相統籌;堅持大科學大系
第14屆“歐洲空間天氣周”27日在比利時奧斯坦德開幕。當天,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獲頒“馬塞爾·尼科萊男爵空間天氣和空間氣候獎”,以表彰他在國際層面推動空間天氣合作所作的突出貢獻。 “歐洲空間天氣周”是全球三大區域性空間天氣研討會之一。受會議組委會委托,中國駐比利時使館代辦陳
國際空間站遠離塵世,似乎與病菌、微生物這些地面上的俗物毫無關聯,然而近日俄羅斯科學家驚呼,國際空間站正在遭受微生物入侵。“國際空間站發現了危險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能導致設備發生故障”。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阿納多利·格利高里耶夫4月2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一個科學論壇上透露了該消息。 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一個基于空間技術的世界遺產研究與培訓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成立大會7月24日在北京舉行。 該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將依托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建設,旨在利用對地觀測中心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領域的優勢資源,為聯合國
3位德國科學家、1位美國科學家和1位法國科學家1月14日被授予2010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中共中央、國務院當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
丁肇中 我向大家介紹的是我所經歷的實驗,講我所做的實驗,我的實驗包括兩種,第一種,探索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另一種是尋找宇宙的起源,在國際空間站上。 我小時候在重慶長大,那個時候常常有日本飛機徘徊在上空,所以我沒有機會上學,同時,那個時候我對上學特別沒有興趣。今天,我們正享受著由人們對基礎學科的
9月15日夜,伴隨著轟隆巨響,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升空。 這一刻,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于技術中心副主任、天宮二號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恒心中也感概萬千——此次天宮二號搭載的3大領域、8大主題的十余項空間科學和應用任務,每一項都是他的心頭肉。 “我們應用系統團隊在
經我會2019年2月21日召開的推選院士專家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東北大學張化光同志、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亮同志、中電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年夫順同志、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關亞風同志獲得我會院士準推選人資格,我會擬向中國科協推選張化光同志、劉亮同志參加中國科協組織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
數值模型網格系統和太陽風暴事件擾動傳播示意圖 太陽風暴從爆發到最終影響地球,需要三四天時間。按照過去的模擬計算模型和計算機運算速度,在人們計算出太陽風暴對地球影響的結果前,太陽風可能早已到達地球了。 如何提前幾小時或幾天,快捷有效地預報空間天氣,不僅是空間天氣研究的重要課題,
4月26日至29日,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環境研究預報室(以下簡稱預報室)一行三人赴美參加了空間天氣研討會(Space Weather Workshop)。此次會議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空間天氣預報中心(NOAA/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主辦。
中英地理空間信息聯合研究中心英方主任孟曉林 9月9日至10日,第二屆國際形變監測學術會議(JISDM)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召開。會議期間,科技日報記者就中英地理空間信息領域合作等問題采訪了諾丁漢大學中英地理空間信息聯合研究中心英方主任孟曉林博士。一場學術會議,50余位中國學者 對于形
“依托平臺優勢、人才優勢、專業優勢,聯合研究院2015年在天津建立了首家生物醫藥類專業眾創空間——TjAb眾創空間。經過一年的運營,通過創新的發展理念和運行模式,如今已經發展成為生物醫藥領域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科技企業孵化及成果轉化的特色基地。”11月10日,科技部調研團走進TjAb眾創空間時
美國宇航局網站近日公布了國際空間站宇航員拍攝的十佳地球照片,展示了從距地面240英里的國際空間站上俯瞰地球的壯觀畫面,使我們能夠以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角看到這個神奇的藍色星球。 以下就是國際空間站宇航員拍攝到的十佳地球照片: 1.克利夫蘭火山噴發壯觀場面 這張照片是
CFP供圖 “您認為真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我不知道。” “您認為發現暗物質的價值在哪里?” “我不知道。” 10月14日下午,在東南大學介紹由他主持的國際空間站上AMS實驗的最新實驗結果時,丁肇中連說“不知道”。 “不知道”,是丁肇中回答問題最常用的答案。丁肇中說,他不知道是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超導實驗室尤立星以及德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干涉線路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輸出量子態希爾伯特空間的維度達到三百七十萬億(等效于48個量子比特)。這個工作同時在光子數、模式數、計算復雜度和態空間這四個關鍵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 “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象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
“16年來我只做一件事!”這是記者11月20日在中山大學黑石屋采訪著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自1994年以來,丁肇中領導了由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所研究機構參與的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以下簡稱AMS-02)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模擬空間環境下摩擦試驗原位系統的研制”,成功地實現了模擬空間環境下摩擦試驗原位分析功能,為準確獲取模擬空間環境下摩擦試樣的物理與化學信息提供了一種新穎而可靠的分析測試手段。該項目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蘭州化學物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簡稱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機構由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成立,將為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開展國際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臺,并將為我國空間科學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空間科學發展提供重要窗口。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瑞士
中國科學家:太陽風暴影響未必嚴重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活動預報中心首席研究員王華寧 近來美國科學家向世界提出持續警告:2012年是第24太陽活動周峰年,有可能發生“世紀一遇”的“超級太陽風暴”,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超級太陽風暴”會不會發生?會給人類帶來哪
中美貿易大戰剛剛打響,無論結果如何,中國要謀求繼續發展就必須避免將來在高技術方面受制于美國,因此就需要大力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能力,從源頭上解決高技術和工業化持續發展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他指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