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癥藥物開發又現新進展。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抗抑郁癥藥物的神秘靶點結構被發現,一個長達31年的預言被證實。 抑郁癥與頻繁的自殺事件經常聯系在一起,讓這種疾病更加神秘而可怕。據中國青年報4月6日報道,中國的抑郁癥患者約有9000萬人,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就診而擁有病歷記錄。患者人數每年還以10%的速度增加。結合抗抑郁癥藥物S-西酞普蘭(a)和帕羅西汀(b)的5-羥色胺的轉運體蛋白(SERT,serotonin transporter)。 5-羥色胺的轉運體蛋白(SERT,serotonin transporter)是目前抗抑郁癥常用藥物的靶點(如果把藥物比做一支箭,靶點就是藥物發揮其治療作用所需要射中的物質)之一。當該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時,患者大腦神經突觸中的5-羥色胺水平會升高,患者的抑郁、焦慮癥狀常常會改善。 但SERT蛋白的分子結構一直不被人類知曉,人們也不清楚相關藥物的作......閱讀全文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研究團隊在《細胞》(Cell)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人源大麻素受體(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1, CB1,以下簡稱CB1)新的研究成果。 CB1主要位于腦、脊髓與外周神經系統中,又稱中樞型大麻素受體。一直以
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團隊在抑郁癥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志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于抑郁癥發病機理的認知,并為研發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神秘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抑郁癥在全球范圍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已位列世界前十大致殘或使人失去勞動能力的主要疾病。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版6日公開的一篇結構生物學論文中,科學家們發布了人類5-羥色胺轉運體(SERT)的分子結構。人類5-羥色胺轉運體正是很多抗抑郁藥物的作用靶點。這項新研究描述了兩種被廣泛使用的5-羥色胺再攝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百憂解(Prozac又稱氟西汀,fluoxetine)及其類似藥,在美國是抗抑郁癥最常用的處方藥。但科學家還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工作的。現在困惑的一部分:幾個廣泛使用的抗抑郁癥藥物靶點的蛋白結構,已經解決了。 4月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這篇發現,可以使人們開發更好、更有針對性的抑郁癥藥
個體化醫療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界的重視,而生物標志物是實施個體化醫療的基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與細胞生長、增殖、疾病發生等有關的標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過程或病理過程或對治療干預的藥物反應,在早期診斷、疾病預防、藥物靶點確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據WHO數據顯示,目前抑郁癥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負擔,也是導致患者功能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約有1/7的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遭受抑郁癥困擾。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而在中國,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6%,目前已確診的抑郁癥患者為3000萬人左右。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抑郁癥研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佛羅里達分校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治療抑郁癥的新靶點,這是一種影響一千六百萬多名美國成年人的疾病。他們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神秘受體GPR 158可能更容易在慢性壓力后抑郁。圖片來源于網絡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過程的下一步是想出一種能夠針對這種受體的藥物。”在發表于《eLife雜志
有部熱門戰爭小說中說道:任何一支部隊都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什么,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和性格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這個話同樣可以引申到一個家族一個企業。1986 年,擁有恒隆集團和恒隆地產兩個上市公司的陳啟宗、陳樂宗兄弟在美國創立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9月20日,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將迎來年度盛會——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其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將擔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術年會、深圳醫療健康大數據創新應用國際大賽兩場千人活動。 觀其背后,是深圳先進院在生命科學、醫學領域(以下統稱BT)10余年的前瞻布局、近千名高水平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對外發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入選人員名單 領軍人才工程 領軍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十二項重點人才工程之一,是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帶頭人,突出對領軍人才自身發展
抑郁癥是一種復雜的多維度、異質性疾病,也是一種全球范圍內常見的精神疾病,全球累及患病人數超3.5億。圖1 全球抑郁癥患者人數地域分布 在我國有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相當于100個人里至少有3個抑郁癥患者。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最新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的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
許琪研究員長期從事重性精神神經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從臨床醫學跑去做疾病的基礎研究,并且一做就是20年。 談起當年“轉行”這件事,許琪回憶說,“由于醫學發展水平所限,醫生對多數患者實際上只能是做到緩解疾病的進展,而無法做到真正的治愈,很多時候醫生面對深陷痛苦、甚至走向死亡的患者會有很深的無力感,
2019年12月份即將結束了,12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doi:10.1016/j.cell.2019.11.00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
重度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復雜的精神病,主要癥狀是情緒低落、絕望、焦慮、情感淡漠、自主神經系統癥狀、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某些情況下妄想和自殺意念,終身患病率約16.2%。近1/3的抑郁癥患者對正規抗抑郁治療、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CBT)無效,稱為難治性抑郁癥(TRD)。難治性抑郁癥患者自殺率約為1
近幾年來,以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為代表的國內研究機構屢次在GPCR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去年5月份,Nature集中發表中國科學家多項GPCR重大成果,這標志著國內在該領域處于世界前列。 2018新年伊始,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吳蓓麗研究組在揭示B型GPCR信號轉導機制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細胞受體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Luismmolina/iStock 【1】Nature:中國科學家利用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功揭示T細胞受體復合物的分子結構 doi:10.1038/s41586-019-1537-0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開始發現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腸道菌群或與高血壓和抑郁癥發生直接相關 近日,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高血壓科學會
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由美國人馬克?亞伯拉罕斯創辦,此人創辦了一份名為《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科學幽默雜志,從1991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的興趣。與其他學術
2018新年伊始,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再獲重大突破。該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human serotonin 2C receptor, 5-HT2C)的三維精細結構,并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
Karl Deisseroth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發明的新技術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發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Karl Deisseroth在2004年有了第一個完全屬于他的實驗室,后來他發現那間實驗室的前主人竟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我搬
生命是“能夠自我營養并獨立生長和衰敗的力量”,這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通過動物、植物的研究對生命的哲學概括。動物也成為古代先哲們探索生命奧秘的主要對象之一,蓋倫(Galen,公元130—200)開創了動物解剖學和實驗生理學,他將來源于動物的知識推廣到對人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