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網站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因患癌癥醫治無效,于2011年3月18日16時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徐旭常(1932.11.29-2011.3.18)熱能工程專家。江蘇省常州市人。1953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195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生班。清華大學教授。他多年來從事熱能工程、鍋爐、燃燒及污染控制的工程技術研究和教學工作。結合我國的能源工業的實際需要,研究改進了煤粉燃燒和流化床燃燒設備,發明創造了煤粉預燃室和帶火焰穩定船的直流煤粉燃燒器,分別獲得了國家發明獎三等獎和國家發明獎二等獎。近年來研究與煤燃燒有關的大氣污染的治理,承擔了國家科技攀登計劃研究項目“煤和石油的高效率低污染燃燒過程的基礎研究”,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礎研究”和“燃煤污染物干法聯合脫除的基礎研究”中煤粉燃燒有害產物的生成機理及其控制的研究。1996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閱讀全文
寧津生 武漢大學今年盛開的櫻花,寧津生再也看不到了。3月15日,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自1956年同濟大學畢業進入學校工作,寧津生的一生與大地測量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開拓有關地球重力場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外,他在布設天文重力水準網、推求大地水準面形狀、研究衛星重力學和固體潮、建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遴選工作于4月30日結束。經形式審查和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議,有效候選人共484人,現予公布。 自即日起,每位有效候選人的提名材料將按要求在其工作單位公示,公示時間為一個月。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56人)&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2年1月17日揭曉。 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8日在北京揭曉并頒獎,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共同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根據最新發布的《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國家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國家科學技術
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段正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0年2月15日19時35分在醫院逝世,享年86歲。 段正澄院士1934年6月出生于江蘇省鎮江市。1979年12月加
根據《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條例》(試行)的有關規定,經201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201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現將有關建議名單予以公布,同時在中國科學院院網站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1個月內為異議期。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評審結果如有異議,應以書面
怒江水電開發箭在弦上。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稱,我國在“十二五”將積極發展水電,怒江水電基地建設赫然在列,其中重點開工建設怒江松塔水電站,深入論證、有序啟動怒江干流六庫、馬吉、亞碧羅、賽格等項目。 此次規劃的明確,意味著怒江水電開發的重啟。此前,因是否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訂閱號”微信公眾號3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名中醫、上海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名譽院長、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后流動站站長,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評議委員,原衛生部中藥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2月9日,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及第八次全體會員大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會議對第七屆理事會工作進行總結,宣讀了2016年新申請入會單位,審議《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準化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名單,頒發了2016年度CAIA獎,同時舉行了
近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經院主席團審定的521名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名單詳細列舉了有效候選人的姓名、年齡、專業、工作單位和提名渠道,提名渠道分別是院士提名和中國科協提名。 據了解,有效候選人大多數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少部分來自企業和軍隊等。為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中
二00九中鋼科技發展高層論壇暨“院士中鋼行”啟動儀式八月七日在京舉行。論壇宣布成立“中國工程院與中鋼集團科技合作委員會”,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任名譽主任,徐匡迪與副院長潘云鶴、鄔賀銓等院士一道,從中鋼總裁黃天文手中接過科技顧問聘書。 作為中國最大鋼鐵生產綜合服務商、《財富》全球五百強的中鋼
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頒獎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頒獎儀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構所舉行。基金會理事長洪茂椿院士,理事吳新濤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構所副所長黃藝東共同為2011年度盧嘉錫化學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的獲得者
2011年度盧嘉錫化學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獲得者頒獎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頒獎儀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構所舉行。基金會理事長洪茂椿院士,理事吳新濤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構所副所長黃藝東共同為2011年度盧
昨日(11月27日)上午11時33分,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陸鐘武逝世,享年88歲。 陸鐘武,1929年10月2日生于天津,是我國冶金爐專業和冶金熱能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中國工業生態學的開拓者。1953年畢業于東北大學研究生班,1984年擔任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院長,1997年當選中國
1917年1月22日—2011年3月2日;享年94歲 著名的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泌尿外科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的杰出領導人,第八屆、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第九屆、十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十一屆名譽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
由中國聲學學會生物醫學超聲工程分會與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學超聲分會和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聯合主辦,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復旦大學超聲醫學工程研究所承辦的“2010年全國超聲醫學和醫學超聲論壇”已于10月15日至17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召開。本次論壇
6月10日,科學中國人2010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曉。此次,共評選出在2010年為我國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的年度人物,其中包括劉光鼎、朱清時等知名院士,并頒發四項特別獎。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光鼎獲“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輝陽生命工程有限公司
2018年4月,“第五屆生態毒理學學術研討會”將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行,本屆會議由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生態毒理學報》編輯部共同主辦。 歷時四屆,在生態毒理學領域各位同仁的熱情支持和幫助下,生態毒理學學術研討會已逐漸成長為本領域特色鮮明,頗有專業口
①2013年1月,秦蘊珊題字于青島匯泉彎畔,科學與藝術 在山下分手 在山上會合。②2006年,秦蘊珊與陳麗容,青島中山公園,櫻花樹下。③1994年,與博士們在一起。(前排自左向右:陳麗容、秦蘊珊、翟世奎、石學法;后排自左向右:姚德、閻軍)2015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化學家、我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卓仁禧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北京時間2019年8月6日15時15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卓仁禧院士1931年2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廈門市;1953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分配到武漢大學化學
科學家,可能是最不愿意站在聚光燈下的一個職業群體。與政界領袖、演藝人士、體育明星等公眾人物相比,他們在大眾傳媒上相對較低的曝光度和關注率,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個判斷。 大部分時候,他們低調而務實,更愿意安心于各自的事業領域,與同行交流看法,切磋專業問題。然而,用知識創造、技術發明為人類社會謀求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對外發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入選人員名單 領軍人才工程 領軍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十二項重點人才工程之一,是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帶頭人,突出對領軍人才自身發展
老年心臟病學和老年急救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士雯,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1月30日20時5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9歲。(訃告) 王士雯簡介(來源:中國工程院官網) 王士雯(1933.3.29 -)女 回族 老年心臟病學和老年急救醫學專家.山東省嶧縣人。19
由科技日報社組織,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聞單位以及本報讀者參與評選的“2009‘福田汽車杯’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今天揭曉。 2009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是(按事件發生時間順序): 一、“國標”領跑3G時代 元旦,備受期待的3G牌照終于發放,中國第三代移動通訊的大門被打
2018年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辦公室組織召開了2018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會議,經過專家認真評審,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類共有23項成果擬獲獎,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7項;海洋科技轉化類共有17項成果擬獲獎,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3項、海洋科技圖書共有17部圖書擬獲優。現將擬獲獎項目予以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10月28日至31日,第九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暨第四屆青年表面工程學術論壇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寧波召開。此次大會的主題是“沿海戰略支柱產業發展中的表面工程”,聚焦于表面工程技術的新發展和新應用。 本次會議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和中國表面工程協會主辦,中
在生命的最后歲月中,謝家麟把僅剩的一點點精力都留給了“粒子加速器”。他堅持看英文專著和學術論文,85歲時還向學生推薦《自然》雜志上最新的文章;邁過90歲的門檻,他每周一仍拄著拐杖,去中科院高能所“問問所里最新的科研進展”;就在上個月底,96歲的他還參加了所里的院士座談會,用略快的語速暢談著“高能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港澳臺重點專項首輪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根據政府間/港澳臺重點專項評審工作安排,已于2019年9月組織開展政府間/港澳臺重點專項項目首輪評審。此次評審采用網絡評審方式,評審專家統一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抽取產生,共69組專家,345人。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