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計劃銀道面分子譜線巡天團隊在《天文與天體物理雜志》(Astronomy & Astrophysic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對銀道面(216.25°≤l≤218.75°,?0.75°≤b≤1.25°)范圍內共約3.75平方度的天區進行了12CO/13CO/C18O(J=1-0)三條同位素譜線同時觀測,并結合紅外衛星和毫米波塵埃連續譜檔案數據研究了其中分子云的物理性質以及與之成協的恒星形成。 該區域分子云在視線方向上有三個速度成分:15km/s、27km/s和50km/s,分別位于銀河系本地臂與英仙臂之間、英仙臂、外臂(圖1)。其中27km/s成分云主要包括一個處于超臨界狀態的纖維狀結構S287-main。巡天工作首次發表的C18O(J=1-0)成圖數據在S287-main中發現7個大質量C18O團塊,分布在分子氣體最大柱密度線上。對這些團塊的質量-尺度關系研究表明,它們均很有可能形成大......閱讀全文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國家天文臺及中科院-國家基金委天文聯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學天文學系及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劉曉為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趙海斌、姚進生研究員通力合作,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2010年9月至
近期,世界最大星系巡天eBOSS國際科技計劃合作組織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期刊MNRAS上發布了一組科學目標綜述論文。其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公博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倍受矚目的研究報告,預期eBOSS巡天將有可能首次在3s置信度水平上(即99.7% CL)發現宇宙暗能量動力學演化。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測
1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近代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宇宙在不斷地膨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3位第28次南極內陸天文科考隊員4月18日向記者介紹,此次科考完成安裝、調試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1以及望遠鏡能源支撐平臺;這是目前為止在南極內陸架設的最大光學望遠鏡,為我國建設南極天文臺打下堅實基礎。 與2008年初在冰穹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向全世界發布第三版數據,這是BASS項目組發布的最終版本數據。該版本包括了所有的觀測數據并使用了最新的數據處理軟件。BASS是由國家天文臺BATC課題組主導的國際合作圖像巡天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周旭、副研究員鄒虎以及亞利桑
星空下的郭守敬望遠鏡。陳穎為攝138億年間宇宙化學組成的演化示意圖。資料圖片 浩瀚星河中,有類金屬含量極低的恒星——貧金屬星,它們如同宇宙的化石,攜帶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對它們的研究,被稱為恒星考古。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的巡天數據,挑選出一萬余顆金屬含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的貧金屬星候選
圖為郭守敬望遠鏡。 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取得的首批巡天光譜數據從19日起正式對全世界發布,數據包括 220萬光譜,高質量恒星光譜172萬條,超過目前國際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項目的光譜總數。科學用戶可登錄網站(http://dr1.lamost.org/)進行數據查詢和下載。 宇宙浩瀚,人類
記者近期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由該臺科研人員領銜的一個國際合作小組基于“銀河畫卷”巡天結果,在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5個分子云中發現了脈澤輻射。這些脈澤輻射的發現說明,在銀河系邊緣有大質量恒星正在形成。 此次,研究團隊利用100米口徑的德國埃費爾斯貝格射電望遠鏡及65米口徑的上海天馬射電望遠鏡
記者近期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由該臺科研人員領銜的一個國際合作小組基于“銀河畫卷”巡天結果,在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5個分子云中發現了脈澤輻射。這些脈澤輻射的發現說明,在銀河系邊緣有大質量恒星正在形成。 此次,研究團隊利用100米口徑的德國埃費爾斯貝格射電望遠鏡及65米口徑的上海天馬射電望遠鏡
正在貴州省平塘縣建設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日前進入收尾階段。FAST的反射面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反射面安裝工程預計5月中旬完成。 作為科學領域圣潔的“天眼”,FAST是世界射電望遠鏡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FAST的建成將為我國天文學領域帶來何種改
2021年開年大禮包,凌云為各位視友盤點那些不能錯過的短波紅外可擴展譜段產品,總有一款適合你!短波紅外的光子探測器材料我們都知道,溫度高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輻射出不同波長的紅外線,物體溫度越高其輻射出的紅外線的峰值波長就越短!同時,因大氣中的分子會吸收部分波段的紅外輻射,因此紅外輻射只能在特定的幾個
科學家于11日公布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夜空圖,所呈現的細節超過以往任何圖片。北銀冠合成圖。南銀冠合成圖。樸次茅斯大學的丹尼爾·托馬斯博士。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11日,科學家公布了迄今為止的最大夜空圖,用前所未有的細節呈現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宇宙。公眾可以免費獲取這幅夜空圖,它也因此被
曾有兩架望遠鏡被設計用來在太空中俯視地球以搜集情報。如今,美國宇航局(NASA)希望能夠重塑這些設備,進而用其來研究暗能量、太陽系外行星,以及其他大量天文學課題。 這些望遠鏡最初由負責管理美國間諜衛星的國家偵察局(NRO)部署,但最終發現竟是多余的。去年夏天,NRO將這
近日,綜合使用國際合作的斯隆數字巡天(SDSS)和我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巡天的觀測數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沈世銀領導的科研團組首次精確地測量了一批近距離星系對的二元光度函數,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本地宇宙中星系是如何成雙成對的。目前,該工作已被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雜志》(Ast
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如何演化成它現在的樣子,它未來的命運又將怎樣,是目前天文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銀河系是一個由中心核球、銀盤及暗物質暈構成的大質量旋渦星系。旋渦星系的核球與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緊密相關,理解銀河系的核球對于構建整個銀河系演化的圖景至關重要。 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星系宇宙學
我國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在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成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冰蓋之巔”,安裝在昆侖站,目前已可以通過衛星通訊進行遠程遙控,實現全自動、連續監測銀河系內的上億顆恒星,并能夠用來搜尋太陽系外行星。 據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商朝暉介紹,我國計劃在昆侖站安裝3臺“南極巡
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每3個晚上便會掃描一次天空。 過去的幾年對于修建天文臺來說并不是最佳時機。然而在這個預算緊縮、工期延誤的世界中,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卻要逆流而上。以美國為首的這項建造全球最強大天空繪圖機的計劃,如今已經敲定了為項目運作投錢的國際合作伙伴——該項目計
LAMOST望遠鏡內部拼接鏡面。LAMOST望遠鏡全景。 ■走近中國大科學工程 黑暗的燕山之巔,瞪著一只亮閃閃的眼——郭守敬望遠鏡(LAMOST),3月底,其獲得的首批220萬條巡天光譜數據正式向世界發布。 LAMOST是光譜加工廠,每個觀測夜經“流水線”生產出萬余條天體
快速射電暴是最近幾年最受關注的天文現象之一。自Duncan Lorimer等人于2007年在帕克斯(Parkes)64米射電望遠鏡的數據庫中發現第一個快速射電暴FRB 010724(亦稱Lorimer burst)以來(Lorimer et al. 2007, Science),在全球諸多射電望
自類星體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測量它們的宇宙學距離一直是天文學家面臨的重大難題。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領導的團隊發展了一種全新的幾何測距方法,成功測量了類星體3C 273的宇宙學距離。相關文章“A parallax distance to 3C 273 through spec
評估會現場 12月17日至18日,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軟件國際評估會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辦。 此次評估會邀請了費米國家實驗室Stephen Kent教授、普林斯頓大學Robert Lupton博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Tamas Budav
近日,《天體物理學報》報道了迄今發現的最遙遠的cD型星系。這個命名為GOODS-S J033237.19-274608.1的星系由沈陽師范大學/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科研人員劉鳳山博士聯合美、法、意、中、德的十余所科研機構的二十余位天文學家共同發現。這個星系位于GOODS-South Fi
宇宙里的“暗物質”分配情況的電腦模擬圖。暗物質既不發光,也不發射電磁輻射,因此很難發現它存在的直接證據。弱作用重粒子可能是英國報業協會公布的照片的關鍵。期刊日期:2010年6月17日。科學家通過泛星計劃巡天望遠鏡(PS1)將能更好地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之謎。暗能量被認為組成了宇宙的
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網站6月22日報道,該校宇宙學家通過對宇宙星系3D圖像的觀察分析,測定出中微子的質量不超過0.28電子伏特。報道稱,這是截至目前最精確的中微子質量測量值。該方法的運用使人類向最終準確測定中微子質量又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論文將發表在即將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PR
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美國天文學家日前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宇宙中發現了一個空洞,直徑近10億光年,這是天文學家首次在宇宙發現如此之大的空洞,當然令他們備感吃驚。 一提到宇宙中的空洞,人們自然而然想到物質構成密度較大的宇宙空間——黑洞。但據天文學家介紹,這個大洞并非黑洞,而是一個大部分沒有恒星
針對我國大科學工程郭守敬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的特殊需求,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聯合光速視覺(QHYCCD)公司經過近3年多攻關和迭代研發,近日成功研制出了一款新型全制冷大靶面CCD相機。該相機性能優異,擁有多項原創設計,為我們打破國內高精尖設備對國外依
“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云云碰撞觸發中低質量恒星形成的理想候選體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龔龑博士等研究發現星際分子云之間通過“云云碰撞”觸發中低質量恒星(低于8倍太陽質量)形成的理想候選體。研究成果近日以“L1188: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Clo
探明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和認知機理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這些基礎科學領域的突破往往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規律的認識,催生變革性技術,開創物質文明的新時代。20世紀創建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絕對的時空觀和粒子運動必須有軌跡的觀念,揭示了時空性質與物質、運動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