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期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由該臺科研人員領銜的一個國際合作小組基于“銀河畫卷”巡天結果,在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5個分子云中發現了脈澤輻射。這些脈澤輻射的發現說明,在銀河系邊緣有大質量恒星正在形成。
此次,研究團隊利用100米口徑的德國埃費爾斯貝格射電望遠鏡及65米口徑的上海天馬射電望遠鏡,對“銀河畫卷”發現的約200個位于銀河系外旋臂之外的分子云進行了與水(H2O)、羥基(OH)和甲醇(CH3OH)等有關的脈澤搜尋。通過脈澤巡天,科研人員在5個分子云中發現了脈澤輻射,其中包括距離太陽約6.85萬光年的甲醇脈澤和距太陽約5.87萬光年的羥基脈澤。
“以往在銀河系邊緣只觀測到水脈澤,而此次研究是第一次發現多種脈澤的存在。特別是甲醇脈澤的發現,直接說明銀河系氣體盤邊緣有大質量恒星正在形成。此外,這項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人類進一步理解大質量恒星形成的理化環境,以及銀河系的恒星形成歷史。”領導此項研究的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孫燕說。
“銀河畫卷”是一項由紫金山天文臺主導、自2011年開始實施的巡天計劃,其觀測范圍覆蓋北天銀道面±5度的天區以及鄰近恒星形成區、高銀緯星際分子云等。目前,這一工程已完成目標巡天計劃的60%。
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天文學核心期刊《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s Journal)上。
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在探測百億光年外的遙遠深空時,發現了一些很小的明亮紅色天體,現有理論難以確定它們到底是什么。最近的兩項研究顯示,這些昵稱為“小紅點”的神秘天體有可能是內部恒星高度密集的星系。大多......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施建榮團隊與西班牙加納利天體物理研究所、美國圣母大學物理系和美國核天體物理中心的團隊合作,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分辨率光譜中發現了一顆目前人類已知的銪元素含量......
宇宙中誕生的第一批恒星,還能找到嗎?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獲悉,基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來自該校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精確刻畫了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星系的星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發現其中有可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z=8.16)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z=8.16)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
記者14日獲悉,基于歐洲空間局蓋亞衛星的天體測量數據和法國普羅旺斯高原天文臺索菲高分辨率光譜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計算出了一顆不同尋常的恒星的年齡。這一結果直接挑戰了以......
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幼小恒星如何發育”這一關鍵問題提出了新見解。研究小組通過智利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ALMA)射電望遠鏡發現,環繞著幼小恒星的原恒星盤在其萌芽階段會排出大量塵埃、氣體和電磁能,就......
記者4月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天文學系王挺貴教授研究團隊,近期對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進行了多波段高頻次監測。他們發現,光學紫外光變曲線峰值之前出現了迄今為止最顯著的“鼓包”......
本報訊想象一下,如果西半球永遠是夜晚、東半球一直是白天,那么倫敦人想要看到太陽,唯一的途徑就是飛往北京這樣的地方。3月28日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的一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