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轉基因食品,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開放式的問卷調查題目,得到卻是“標準答案”。提到“有害、有毒、不好”的人占到多數,只有少數人提到“有好處”。 “您以前聽說過轉基因嗎?” 59%的受訪者表示“沒聽過”,農村戶口受訪者的這一比例更高達66.5%,城鎮戶口受訪者為41.1%。在聽說過“轉基因”的受訪者中,只有9.1%的人自認為對轉基因方面的知識了解“非常多”或“比較多”…… 5月15日,《公眾對轉基因技術態度調查》結果出爐。“與以往調查相比,公眾對轉基因的知曉率變化不大,絕大多數公眾自認為對轉基因的知識了解較少或完全缺乏了解。”該課題負責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何光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65.2%的受訪者反對在我國推廣種植轉基因水稻,72.8%不愿意吃轉基因食品,公眾對轉基因的接受度呈顯著下降趨勢。 為什么接受度持續下滑 何光喜拿出數據與本次調查對比分析,2011年一項針對五城市......閱讀全文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雜交方法本質相同。都是在原有品種基礎上對受體生物進行遺傳改造,轉基因技術是傳統育種方法的重要補充。 轉基因技術是一種中性技術,安全不安全關鍵在于轉什么基因。采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培育出比非轉基因品種更為安全的品種。 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人類的生存與健康,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崔永元高調宣布赴美調研結果,轉基因產品再度成為熱議話題。作為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評估組副組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陳劍平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民眾對轉基因產品能客觀看待,不要“談轉色變”。陳劍平提到,目前,通過農業部批準的轉基因產
“轉基因”,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大眾對它的“恐慌”也一直未平息,轉基因大豆致癌、轉基因作物導致人不育、轉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變黑……不少關于轉基因作物的說法在坊間風傳,讓公眾難以辨別。 其實,消費者真正現在能接觸到的轉基因食品,主要就是木瓜、大豆油以及一些轉基因大豆做的調和油,其他諸如土豆、大米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鄧志喜 只要一提到轉基因,就會觸動國人敏感的神經。誰要替轉基因說幾句話,就會被渲染和炒作,甚至會招來謾罵和人身攻擊。在這樣的公眾認知環境和輿論環境下,我國轉基因技術開發應用面臨巨大阻力。 稍微了解一點遺傳育種知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新物種的產生都是物種與
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從國外到國內從來都是爭論不休。 10月17日,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檢測與評估是由權威機構來進行,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了算”。但權威機構到底是什么樣的建構?以及如何檢測?是否真正權威?這些問題就如神秘的生物科技
最擔心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隱患出現環節對食品安全改善情況認知 日前發布的《中國民生調查報告·2014》顯示,公眾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為假冒偽劣 昨日,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社會調查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中國民生調查報告·2014》,報告顯示公眾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為假冒偽劣,其次為違
編者按: 轉基因食品安全到底何解?在科學層面之外,影響公眾認知的因素有哪些?轉基因標識成本到底有多高?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如何滿足?監管應該如何進行?我們將為讀者奉送來自轉基因求是論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分享科學共同體的理性討論與專業判斷。食品安全與健康 轉基因食品是否健康? 楊曉光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
有機食品真的比一般食品要健康嗎?轉基因食品安全嗎?未來會開放轉基因食品嗎?5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做客河南農業大學,做了題為“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和科技應對”的專題報告。□東方今報記者 張靜 通訊員 周紅飛 要提高作物產量 農業現代化
“我以前請過崔永元先生喝茶討論轉基因,還沒有實現。如果鳳凰網提供茶葉,我很愿意參加。”1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參加鳳凰網組織的轉基因辯論會,再次公開邀請與反轉基因代表人物崔永元對話。 此次鳳凰網“大學問”組織的討論主題為“激辯轉基因——生物安全、主糧應用與科學話語權”,參與
讓轉基因與非轉基因產品公平競爭 ——訪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 這幾年,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備受社會關注。作為一項生物新技術,轉基因在國內的發展之路可謂曲折坎坷。網絡上,關于轉基因的口水戰此起彼伏,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各色謠言漫天飛。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有的企業利用部分消費者對轉基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請,進行一場公開的學術講座,在提問階段突然遭到聽眾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高喊,隨后,會場秩序大亂,這場講座中斷。 有著中國“轉基因水稻王”之稱的張啟
如果一個人一直對于自己引用的論點的真實性、提出這些論點人的專業性、對實驗的嚴謹性,不做任何判斷和篩選,永遠對理性的其他聲音不予聽取,那他永遠都會陷入在這種“不信任”的恐慌情緒中。 本周有很多科技的大事,量子通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自然》雜志推出特刊,聚焦“我看到身邊的人累倒、離婚,然后離開科
“轉基因的玉米還是玉米啊!”2014年5月北京科技周期間,一對老夫婦站在中國農科院大院里舉行的轉基因技術科普知識宣傳欄之前發出感嘆。雖然我國政府積極推動以轉基因為特征的生物技術發展,但是,公眾接受程度仍然很低,許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轉基因技術的戰略意義以及其對社會安全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日前,在北京市
圖為研究人員在無菌環境下給小白鼠喂食轉基因食品,做毒理與過敏實驗。90天后,將會對這些小白鼠進行血常規等一系列化驗,為人類安全食用轉基因食品提供可靠數據。中開 攝 專家指出,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以來爭論就從未間斷過。但是,圍繞轉基因的爭論基本屬于科學認知和技術認
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依照的標準是什么?安全審定由誰承擔?轉基因食品安全由誰定義?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副所長、農業部轉基因植物安全檢測中心(上海)常務副主任、教授唐雪明介紹:“目前推向市場的、已經商品化的轉基因食品,都經過了國際安全評價體系嚴格評價,是安全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國際
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依照的標準是什么?安全審定由誰承擔?轉基因食品安全由誰定義?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副所長、農業部轉基因植物安全檢測中心(上海)常務副主任、教授唐雪明介紹:“目前推向市場的、已經商品化的轉基因食品,都經過了國際安全評價體系嚴格評價,是安全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國際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一邊是轉基因大豆油走入尋常百姓家,一邊是轉基因食品“不安全”之聲不絕于耳,公眾該相信誰? 近日,農業部發放三種進口轉基因大豆生物安全證書掀起的風浪尚未平息,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拋出的“轉基因致癌說”又將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送上風口浪尖。 一邊是轉基因大豆油走入尋常百姓家,另一邊是轉基因
最新調查表明,美國民眾和科學家在轉基因問題上看法兩極分化。著名學術刊物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29日發表社論,認為這種分歧并不令人驚訝,主要問題在于科學家,他們應以平等的姿態、直白的語言與民眾進行“真誠、相互尊重的對話”,直面而非躲避民眾的關切。 這篇社論由美國科學促進會執行主任、
《環球時報》日前刊登了題為“八問主糧轉基因化”的文章,對轉基因技術安全性提出種種質疑。昨天,農業部網站發布消息,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林敏表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據9月2日《京華時報》)。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大米、大豆中,有多少是
“一共起訴了11件,目前有9件已經被部分管轄地的法院受理了。”云南同潤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思龍最近忙著收集有關轉基因的資料,準備法院的庭審。 因為質疑生產商在轉基因食用油標識上做得不夠清晰醒目,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許思龍等71名律師,提起訴訟,免費給消費者打官司,狀告生產商存在不規范經營行為。
轉基因技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研究的人缺乏學術道德,罔顧科學倫理。 年前發生在湖南衡陽、針對小學生的一次隱秘試驗,卻因為最近一個科學網站的論文而暴露。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徹底驗證之時,美國Tufts(塔夫茨)大學學者湯光文自稱曾在衡陽衡南縣江口中心小學做過人體試驗,給數十名
轉基因農作物被培育成功以來,科學家們通過實驗檢驗其安全性的工作就從未停止。然而,由于研究中存在的各種缺陷或失誤,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并進而引發公眾對轉基因農作物安全性的疑慮。 作為高技術實驗品的轉基因農作物,在其邁向公眾日常生活的途中,因與人類休戚相關的安全性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廣受爭議而
在關于轉基因的爭論在中國網絡上此起彼伏之際,一些商家近來將“非轉基因”作為賣點加以炒作,中國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13日表示,“轉基因”與“非轉基因”商戰的背后,是企業的利益之爭,與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并無本質關聯。 近年來,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備受中國社會關注。13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
黑龍江省的《條例》規定禁種轉基因作物,不僅是法律常識出了問題,更反映了相關立法者科學素養的不足。對于全社會的法治、科學意識的培育都很不利。 據報道,12月16日,黑龍江省通過了《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規定是:“本省行政區域內依法禁止種植轉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禁
7月3日下午,農業部和中國科協主辦“再論轉基因”在線訪談,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中國農科院的三位專家對公眾關心的轉基因大豆等問題解疑釋惑,認為轉基因農產品是科學進步的產物,公眾不必談轉基因色變。 這三位專家在訪談中表示,中國對轉基因食品的進口有嚴格把關,發展轉基因農業,需要
“轉基因商用”決策過程中不該沒有公眾的聲音 最近一個月,關于轉基因的“精英論戰”如火如荼。 7月6日,上海《文匯報》刊登留美學者曹明華的文章《轉基因食物在美國的爭議》。作者以在美國見聞,質疑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此開始,“反轉”、“挺轉”的精英們,將“中國式”轉基因論戰推向新的高度。北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首次將轉基因科普與研發和安全管理并列。而且,與往年的一號文件相比,“分子育種”的委婉表述被“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替代。這表明了中央對轉基因研發的鮮明態度,有助于轉基因議題的脫敏,糾正當前輿論污名化轉基因技術的傾向。
關于轉基因安全的傳言毫無依據,也被科學界一 一否定,但卻在網上被反復炒作和流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孔明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轉基因是否安全存在諸多爭議。但實際上,轉基因安不安全是有明確結論的,即轉基因作為一項技術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