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大膽的計劃。 軸子探測器原型機 在韓國大田市的一座不起眼的建筑中,一項重要實驗已經展現雛形。走廊盡頭,在一個質樸的實驗室里,一臺銅和金制成的實驗設備正在閃閃發光。這是一臺軸子探測器的原型機,或許有一天能解開重要的宇宙之謎。 如果成功,這臺設備有望重寫物理學,并使其設計者摘得諾貝爾獎桂冠。“毫無疑問,它將改變韓國。”物理學家Yannis Semertzidis說。但沒有人知道軸子是否存在。不論如何,這個高風險高回報項目反映了韓國成為基礎研究世界領軍者的野心。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韓國不惜花費重金。1999年,該國研發投入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07%,僅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最新數據顯示,韓國已成為全球科研最密集的經濟體之首。2014年,韓國在研發領域的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29%,這一比例超過了位居第二位的以色列——相關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1%。這些經費大部分被......閱讀全文
11月3日至5日,第十七屆國際下一代核子衰變和中微子探測器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Nucleon Decay and Neutrino Detector,簡稱NNN)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來自加拿大、法國、德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9日發表的一篇物理學論文稱,一種利用高功率脈沖電磁波遠程探測放射性物質的方法業已問世。遠程探測工具可幫助安全處理放射性物質,而且也可能用于處理核危害,包括核電站事故和探測核武器。 輻射探測器是用以對核輻射和粒子的微觀現象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傳感器件或裝置,其工作原理一般基于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研究暗物質一直是世界物理學界的熱點,但是要想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并非易事。中國暗物質實驗(CDEX)合作組4年磨一劍,取得了重要進展:對于10GeV以下暗物質的直接探測,CDEX合作組利用點電極高純鍺,得到了目前國際最靈敏的實驗結果。不僅進一步縮小了暗物質可能存在的區域,同時推翻了美
在當今的中國與世界,關于石墨烯可能引發的材料革命乃至新技術革命討論非常熱烈。最近,我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江蘇、浙江、黑龍江、山東、陜西和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地方和研究機構對石墨烯進行了調研。石墨烯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我們必須統籌規劃,精心布局,緊緊抓住石墨烯研發和產業化所帶來的重
太赫茲(Tera Hertz,THz)是波動頻率單位之一,又稱為太赫,或太拉赫茲。等于1,000,000,000,000Hz,通常用于表示電磁波頻率。太赫茲是一種新的、有很多獨特優點的輻射源;太赫茲技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叉前沿領域,給技術創新、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了一個非常誘人的機遇可能引發科
多年來,意大利DAMA團隊一直聲稱發現了暗物質粒子的蹤跡,但很多實驗駁斥了這一點。美韓聯合進行的COSINE-100項目團隊5日在《自然》網站發文指出,他們使用相同類型的探測材料,并沒有發現暗物質的“蛛絲馬跡”。 對宇宙的觀察表明,宇宙間必須存在一種看不見的未知類型的亞原子粒子,這種暗物質提供
在距離我國大亞灣核電站僅360米的地下,堅守著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工作在地下100米的寂靜巖洞里,卻是奮斗在粒子物理研究的最前沿。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他們所要做的是揭開中微子最后一個未被破解的振蕩模式,這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都想解開的謎。 經過近10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17日,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隆重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會議共有200余人出席、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跟蹤報道。年會簽
記者近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并實現了用于搜尋類軸子的單電子自旋量子傳感器,將搜尋的力程拓展到亞微米尺度,可更好地尋找標準模型外的新粒子。該成果發表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在尋找新粒子諸多解決方案中,一類簡單有效的理論假設是引入一類超輕質量的軸子
遠廳三個探測器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3月8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評價說:“該發現不僅使我們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也使我們知道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有一個光明前
江門中微子實驗1月10日在廣東省江門市召開建設啟動會。這是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后由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 “這項實驗的首要科學目標是利用反應堆中微子振蕩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它對人類了解物質微觀的基本結構和宏觀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
紅外熱像儀可記錄電磁光譜的紅外光部分所產生的輻射能,并將其轉化為肉眼可見的圖像,它使用起來就像攝像機、數碼相機一樣簡單。11月3日工博會上FLIR(菲力爾)華東區分銷經理張忠新表示,“借助FLIR T1000系列產品,FLIR再次提高了優質熱成像領域的標準。FLIR T1000系列產品擁有便于專
什么是pm2.5? PM2.5是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um的顆粒物,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和揮發性有機物等,一般難以察覺。這些微小顆粒能穿越人體防御,直接進入肺部,引發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因此,PM2.5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已納入監測范圍。 目前,PM2.5的監測尚無國際標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大亞灣最近著實又火了一把!“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經過17年9度空缺后,今年終于花落“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獲獎消息傳出后,有不少媒體小伙伴來大亞灣一探究竟,為大家揭秘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背后的故事。 ■為什么選在大亞灣做實驗?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位于中廣核的大亞灣核電基地內,但實驗室是中科院
北京時間7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一項星系團研究中,天文學家利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洲空間局(ESA)的XMM-牛頓衛星,發現了一個神秘的X射線信號。一個有趣的猜測認為,這些X射線是來自惰性中微子的衰變。惰性中微子被認為是暗物質的候選,不參加除引力之
眾所周知,納米材料和生物材料屬前沿新材料,代表著未來材料科學的發展方向。由于這兩種材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各個國家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發競爭可謂白熱化。 美國將信息材料、生物醫用、納米材料、環境材料和材料技術科學等列為重點發展方向,日本重點加強信息通信、環境、生命科學和納米材料方面的優勢,歐盟
在緊張的抗震救災中,無論是國內的救援隊,還是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際救援隊,他們不僅手里有先進的搜索救援設備,而且在他們身旁還有一支特殊的“救援隊伍”,那就是一只只搜救犬。有了先進的搜索設備,如生命探測儀,為什么還要用搜救犬呢?難道機器還不如動物嗎? 生命探測儀 生命探測儀是美國超視安全系統公司
直到1956年,這項試驗才由美國物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萊因斯完成。最終,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說以后的26年,人們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也打破了泡利本人認為中微子永遠觀測不到的悲觀觀點。 如今,中微子的“出身”、“家庭成員”和“性格”已經基本清楚。 中微子是構成物
劉錦淮 博士,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以來主要從事納米材料與器件、檢測技術的研究。 人類能否發明某種裝置,像魚兒一樣敏銳感知水中的細微擾動?或者學習蝴蝶,隨著空氣中化學成分的變化更改翅膀的色彩? 歷經幾十億年的進化,生物界與自然的融合趨于完美。而模仿生物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團隊近期成功研制出用于搜尋 “類軸子粒子”的單電子自旋量子傳感器,將搜尋的力程拓展到亞微米尺度。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新粒子的發現,可用于填補當前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等方面的理論缺陷,例如粒子質量等級問題、強CP疑難、
2015年9月22日-25日的第26屆多國儀器儀表展覽會(MICONEX2015),菲力爾將推出適用于各類工業與建筑診斷應用的紅外熱像儀FLIR T1040(N1展館展位號1A102)。T1040是一款高清手持式工具,專為圖像質量擁有至高要求的熱成像專家精心設計。 FLIR T104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常年工作在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身處“不見天日”的工作環境,團隊卻解開了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都想解開的謎題——2012年3月8日,他們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震蕩模式,并測量到其振蕩機率。 由于這項震驚國際物理界的成果,王貽芳獲得科學界“第一巨獎”的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成為了第
北京時間7月18日早間消息,三星電子正計劃收購一些醫療儀器廠商,在這一領域挑戰通用電氣和西門子。 三星電子高級副總裁趙在汶上周表示,三星電子正在與多家公司進行接觸,不過他沒有透露具體的收購目標。該公司此前公布的計劃顯示,到2020年,三星電子在醫療設備業務方面將支出1.2萬億韓元(約
美 國 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橫穿美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攀高,低溫制造晶體硅,研制可拉伸或折疊電池,新催化劑讓制氫過程排放近零。 5月3日,世界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太陽驅動”號從舊金山升空后于7月6日抵達紐約,完成橫穿美國飛行。 6月,萊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制出一款基于
5月30日至6月2日,第三屆超導器件前沿應用國際研討會(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rontier Applications of Superconducting Devices)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召開。此次大會由上海微系統所信息功能材
從氣候變化到基因編輯倫理,研究人員在2015年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他們還作出了重要發現,包括冥王星上的冰山、量子怪誕性的證據以及關于細胞內分子機制的細節。 通往巴黎之路 今年,全世界開始認真對待氣候變化。隨著12月聯合國氣候峰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首次承諾控制或減少溫室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NRF)聯合設立的A3前瞻計劃2018年度“新興材料創新”合作領域經過公開征集、專家評審和三方機構共同協商,以下2個項目將獲得NSFC,JSPS和NRF為期5年的共同資助,項目實施時間為2018年8月1日—20
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太空育種,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擬空間環境裝置,通過空間環境對植物發生誘變作用,致使種子產生變異,再通過嚴格的地面選育過程,獲得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今年,中國航天育種正迎來一個高潮。隨著天宮一號升空,神舟八號攜帶的育種誘變裝置將與其交會對接,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