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以來,寨卡病毒幾乎已經人盡皆知。這種病毒在拉美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疫情,會造成新生兒小頭畸形和一種嚴重的神經疾病(格林—巴利綜合征)。今年二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的爆發和傳播已經構成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目前還沒有什么藥物能夠有效控制寨卡病毒感染,最佳預防方式仍是采取保護措施,避免蚊子叮咬。 寨卡病毒如何在宿主細胞中復制一直是個謎。現在,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解開了這個謎題。他們在Protein & Cell雜志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文章通訊作者是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楊海濤(Haitao Yang)教授。 所有病毒都需要解旋酶來進行復制。寨卡病毒的解旋酶能利用三磷酸核苷的能量,解開病毒的核酸雙鏈。這是寨卡病毒自我復制的一個基本步驟。為此,研究人員通過X射線晶體學技術成功獲得了寨卡病毒解旋酶執行功能和結合底物時的3D圖像。 三磷酸核苷和金屬離子是解旋酶執行功能所必需的。研究人員向人們展示......閱讀全文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海濤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米(即納米的1/。 寨卡病毒解旋酶高分辨率晶體結構揭示 有望開發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靳瑩 田宏亮 記者馮國梧)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海濤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
寨卡病毒在宿主細胞中復制奧秘揭開。近日天津大學楊海濤團隊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Cell)雜志上發表文章,展示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晶體結構,解開了寨卡病毒復制的關鍵過程和機理。這一成果對抗病毒藥物的開發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研究中,楊海濤團隊成功獲得了寨卡病毒解旋酶執行功能和結合底物時
寨卡病毒解旋酶是開發抗病毒藥物的一個關鍵靶標。天津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在Protein & Cell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高分辨率結構。 寨卡病毒(Zika virus)前段時間在拉美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疫情。這種病毒會導致小頭畸形和其他嚴重出生缺陷,是公共健康面臨
寨卡病毒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的蟲媒病毒, 屬于黃病毒科的黃病毒屬. 自1947年在非洲烏干達被發現以來,寨卡病毒主要局限于非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 由于其引起的癥狀同登革熱非常相似, 但程度較輕, 因此長期不被重視. 2007年寨卡病毒從東南亞逐步擴散至太平洋諸島嶼, 2015年南美寨卡病毒大規模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海濤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米(即納米的1/10)高分辨率晶體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相關研究成果5月12日在線發表于《蛋白質與細胞》雜志上。 日前,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多國發生了“寨卡熱”疫情。寨卡熱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蚊媒傳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海濤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米(即納米的1/10)高分辨率晶體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相關研究成果5月12日在線發表于《蛋白質與細胞》雜志上。 日前,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多國發生了“寨卡熱”疫情。寨卡熱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蚊媒傳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海濤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米(即納米的1/10)高分辨率晶體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相關研究成果5月12日在線發表于《蛋白質與細胞》雜志上。 日前,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多國發生了“寨卡熱”疫情。寨卡熱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蚊媒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金騰川團隊利用X晶體衍射技術,首次清晰地捕捉到寨卡病毒解旋酶只結合三磷酸核苷(NTP)、與NTP-金屬離子結合后的激活初始態及NTP水解后的狀態,從而成功揭示了金屬離子激活寨卡病毒NS3解旋酶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核酸研究》雜志。 NS3是寨卡病毒基因組編碼的7個
近日,由天津大學楊海濤教授和南京大學籍曉云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揭示寨卡病毒關鍵藥物靶點方面再次取得重要突破。該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NS2B-NS3pro蛋白酶復合物原子分辨率水平的三維結構。該蛋白酶復合物在寨卡病毒整個生活周期中起關鍵調節作用,這一蛋白酶復合物結構的解析為開發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
RNA甲基化領域是當前最耀眼的國際科研明星,也是國自然申請的大熱點;究其原因,是因為最近一兩年,RNA甲基化的功能與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RNA甲基化已被證實在癌癥發生發展,病毒感染,神經發育,干細胞分化等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我們承接上一期的癌癥篇,為您帶來病毒領域的RNA甲基化
環狀RNA作為研究持續火熱的明星分子,不同于對其豐富的表達譜研究,環狀RNA功能機制研究還僅僅處在起步階段。環狀RNA研究多為miRNA海綿機制,部分circRNA可競爭性結合miRNA,解除miRNA對靶基因的抑制作用,上調靶基因的表達。其實,環狀RNA可以通過結合不同種類的功能蛋白,分別在轉
RNA甲基化領域是當前最耀眼的國際科研明星,也是國自然申請的大熱點;究其原因,是因為最近一兩年,RNA甲基化的功能與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RNA甲基化已被證實在癌癥發生發展,病毒感染,神經發育,干細胞分化等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我們承接上一期的癌癥篇,為您帶來病毒領域的RNA甲基化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金騰川團隊利用X晶體衍射技術,首次清晰地捕捉到寨卡病毒解旋酶只結合三磷酸核苷(NTP)、與NTP-金屬離子結合后的激活初始態及NTP水解后的狀態,從而成功揭示了金屬離子激活寨卡病毒NS3解旋酶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核酸研究》雜志。NS3是寨卡病毒基因組編碼的7個非結構蛋
抗生素在對抗細菌感染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已經拯救了數十億人的生命。本文中,小編整理了抗生素領域最新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1】Nat Microbiol:局部抗生素或能誘發意想不到的抗病毒反應DOI:10.1038/s41564-018-0138-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icr
美國布羅德研究所華裔專家張鋒團隊開發出一種“基因試紙”,在實驗室中成功檢測出一些病毒感染及肺癌患者的腫瘤標記物。 1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論文顯示,只需將“基因試紙”浸入處理過的樣品,一條線就會顯示出是否檢測到靶分子。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發明人之一張鋒說,這
近日,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美國布羅德研究所華裔專家張鋒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論文顯示,張鋒團隊研究出了一種“基因試紙”,可以用于檢測病毒、腫瘤DNA(脫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物質,具有低成本、方便、高效等特點。 論文中介紹,只需要將“基因試紙”浸入處理過的樣品,一條線就會顯示出是否檢測到靶分
在2018年及并不遙遠的未來,新一代精細化操控生物學現象的變革性工具,將開拓生物科技新領域、新空間、新疆域,其引領新一輪生物科技革命乃至更廣泛范圍科技革命的前景日漸明朗。 2017年,生命科學延續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態勢,科技政策和科研成果亮點紛呈,在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8月6日12時35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突破1881萬例,死亡病例超過70萬例。 持續數月的疫情遠未看到終點,而新冠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后遺癥”研究讓人們再生擔憂。 近日,一項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的意大利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新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934項、重點項目612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12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72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生殖健康與優生優育系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 (HIV-1) 核酸測定試劑盒 (PCR-熒光探針法) 48反應/盒*人乳頭瘤病毒 (6,11型) 核酸檢測試劑盒 (PCR-熒光法) 20人份/盒*單純皰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