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通訊》8月23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證實,剝奪人類睡眠確實會導致大腦連接發生變化。這種理論一直難以在人類身上測試,但是這次的新研究使用間接測量方法分析了大腦的連接變化。 晝夜節律可以使我們感知到地球自轉所引發環境的改變,確保了我們的睡眠,但這一點并不能解釋人類為何需要睡眠。理論認為,睡眠可以調節神經元的連接強度。果蠅實驗曾顯示,睡眠對其神經元活動有密切關系,睡眠被長時間剝奪的果蠅,其細胞一致地對重復刺激表現出響應能力的降低。但是,盡管果蠅和哺乳動物有共同的基礎睡眠特征,這一點仍然難以在人類身上進行測試,尤其是神經元的連接強度反過來對學習和記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方面,更是無法得到驗證。 此次,德國弗萊堡大學醫學中心克里斯托弗·尼森及其同事,對比了20名睡了一夜和一夜未睡的受試者的大腦活動。實驗小組以控制運動的大腦區域——運動皮層為目標,運用磁脈沖刺激受試者大腦內的神經元。他們發現,被剝奪睡眠的受試者使左......閱讀全文
頭一天晚上睡得越晚,起床的時候就越發艱難。那么,為什么熬夜會讓人昏昏欲睡呢?Johns Hopkins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解決了這個問題,相關論文發表在Cell雜志上。 如果我們硬要跟生物鐘對著干,大腦就會產生一種難以遏制的睡眠沖動(sleep drive)。現在研究人員在果蠅中找到了
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學家,能夠使一只沉睡的小鼠快速進入夢境。研究人員在位于大腦髓質(大腦的一個古老部分)的一組神經細胞中,插入一個光遺傳學開關,從而能夠用激光來激活或抑制這組神經元。 這些神經元被激活時,睡眠的小鼠在幾秒鐘內就進入了快速眼動睡眠(REM)。快速眼動睡眠的特征是快速眼球
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關于睡眠的最新研究進展,幫助大家了解睡眠的秘密:睡眠不足有什么危害?什么因素會導致睡眠不足?如何健康的睡覺? 【1】睡眠質量較差或與營養物質攝入水平不足有關 Data Show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Micro and Ma
每個果蠅有大約二十幾個睡眠控制神經元,人們也在其他動物中發現了這些腦細胞并相信它們也存在于人體中。這些神經元傳送了睡眠同態調節器的輸出信息:如果這些神經元電活化,果蠅會睡著;當它們沉默時,果蠅醒著。 那么是什么打開了大腦中的這個開關呢?我們知道,睡眠受到兩個系統——生物鐘和睡眠同態調節器(ho
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是共同進化而來的生物現象,前者控制人類何時入睡,后者控制每天要睡多久。在果蠅、小鼠和人類中,都能觀察到這兩種行為共同作用來控制動物的周期性睡眠。隨著近年來對各種模式生物的研究,科研人員對分別調控這兩種行為的分子和神經通路了解得很多。但在大多數生物中,對節律神經回路如何輸出到睡
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并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 校方供圖 研究結果闡明:RMTg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是腦內
研究發現,失眠會導致神經元腦電活動的混亂,從而妨礙記憶的寫入。 為何我們把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覺上?這個問題至今為止仍缺乏科學解釋,但關于失眠的夜晚對大腦造成損害的研究卻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啟示,同時也為抑郁癥的潛在治療方法提供了令人興奮的線索。 在8月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當哆啦A夢掏出一粒“不睡覺也不會累”的藥丸,所有電視機前的人都很想伸手接住這粒丸子——因為人一生有1/3時間在睡覺,若能撿回來,咱能提高多少效率呀! 可惜,這種東西只能是夢寐以求。看吧,還是得睡著才有戲。 這也是科學家通過科研得到的鐵證:人需要睡眠。它對人的記憶、情緒、學習能力等高級
《自然—通訊》3月6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了睡眠對活斑馬魚體內個體神經元的影響。研究發現,睡眠會增加染色體的運動(染色體動力學),從而改變染色體結構并減少DNA損傷。結果顯示,染色體動力學可能是定義個體睡眠神經元的潛在標志物。 長期剝奪睡眠可以致命,睡眠障礙也與各種大腦功能缺陷有關。雖然研究人員
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大腦發現了一類神經元,它能關閉促覺醒神經元(wake-promoting neurons),可能在促進睡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表示,新發現的腦細胞位于下丘腦未定帶(zona incerta),或能為治療睡眠障礙,如失眠和嗜睡癥提供新的藥物靶點。
9月4日,《科學》雜志發表題為Regulation of sleep homeostasis mediator adenosine by basal forebrain glutamatergic neuro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睡眠,但當前研究仍不清楚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兩個方面。晝夜節律通過內在的生物鐘控制一天中睡眠覺醒的時間;睡眠穩態主要由睡眠壓力進行調控,控制機體獲得一定的睡眠量。隨著清醒時間的延長,睡眠壓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徐敏(中科院科技攝影聯盟 曹發華攝) 人的一生有1/3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紊亂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會導致大腦認知能力受損、運動協調性下降、免疫力降低、誘發精神類和心血管疾病等。睡眠到底是如何被調節的?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給出了答案。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動物實驗證明,睡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重新調整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神經元,因此缺乏睡眠會影響大腦的記憶能力。 目前,科學家認為信息儲存在神經元的突觸上,這些突觸能讓神經元之間互相聯系。一個神經元會通過突觸發送信號分子,這些信號分子被另一個神經元突觸上的
據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發現,大腦中的蛋白質磷酸化水平可能驅動著睡眠欲望。該研究揭示了睡眠需求的分子基礎,強調了與睡眠有關的療法的潛在分子靶點。同時,也讓人們距離揭開睡眠的奧秘又近了一步。圖片來源于網絡 晝夜節律可以使我們感知到地球自轉所引發環境的改變
一項最新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位于小鼠大腦后側的特定神經元能夠誘導小鼠進入快速眼動睡眠(REM)。該結論有助于人們了解現在依舊非常神秘的快速眼動睡眠功能。 生物體入睡之后,心率減慢、血壓下降是非常明顯的生理功能變化。但在睡眠過程中有一段非常奇特的時間,腦電波頻率變快、振幅變低、心率加快、血壓升高,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而擁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有關睡眠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五天不睡眠人就會死去,可見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為生命所必須的過程,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大部分人每天需要7到8小時睡眠時間保證機體正常功能,但也有一些人他們需要的睡眠時間要少得多。這種差別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的多樣性決定的。在最近一項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果蠅體內發現一個叫作Taranis的基因對于正常睡眠非常必要。 研究人員首先對許多果蠅突變系
一群睡眠中的小白鼠“幫助”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關于睡眠的秘密:位于基底前腦的膽堿能神經元,對睡眠覺醒行為具有特異的調節功能。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教授課題組近日在《細胞》子刊《當代生物學》發表論文報道了這一新發現。 睡眠分為慢波睡眠(SWS)與快速眼動睡眠(REM),做夢往往發生在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中國主題為“健康睡眠 平安出行”。據統計每年都會增加由于睡眠障礙引發疾病的患者,在世界范圍內約1/3的人有睡眠障礙,而在我國患有各類睡眠障礙的人的比例明顯高于世界27%的水平。 睡眠與許多方面都息息相關,關于其分子作用機制也是科學家們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近期浙
最近十年,在神經科學領域被科學家提到頻率最高的詞匯中,“神經環路”絕對榜上有名并且排名很靠前。有關神經環路的研究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變得可解決(do-able), 也因此成為當下最熱門, 最具活力的研究領域之一。 最早的神經環路研究,大概源于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判定大腦怎樣指導行為,產生意識。其中比較
圖 通過基因設計,研究人員可以“打開”具體的腦干神經元,使大腦陷入深度睡眠。 失眠的人們在不久后或許就能徹底擺脫輾轉之苦了,大腦中一個特殊“睡眠回路”的發現,或許有助于徹底根治人們的睡眠障礙。 美國哈佛醫學院和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醫學與生物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日共同發現了位于腦干深處的一個促進
對于許多生物而言,睡眠都是普遍存在而且必不可少的。不過,動物為什么要睡覺?人類為什么要“浪費”三分之一的生命來睡覺?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以色列巴伊蘭大學(Bar-Ila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具有一種意想不到的作用。他們認
繼10年潛心研究后,近日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終于鑒別出了第二個促進“天生短時間睡眠”的關鍵基因,此前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一個促進“天生短時間睡眠”的基因,天生短時間睡眠,即個體終生每晚的睡眠時間僅為4-6個小時,但其機體仍然得到了充足的休息,相關研究結果刊登與國際雜志Neuron上。圖片來源
現代社會里,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年輕人為了留出屬于自己的一兩個小時,常常“不舍得”睡覺。然而,睡眠不足會造成很多糟糕的后果,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犯困。難以抵擋的困意讓人上課睡著,開會睡著,甚至開車時都會睡著……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一篇關于睡眠的最新研究。來自中科院腦科學與
睡眠的秘密總是會不斷引起人類的好奇心。我們為什么需要睡覺?為什么會在夜晚昏睡,白天醒來?在我們身體內部,是不是有一只無形的手,每天在撥動時鐘,控制著每一次規律的作息?這些問題,同樣是很多神經生物學家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ontrol of
睡眠穩態是睡眠持續時間與清醒之間的平衡,是睡眠-覺醒周期的基本特征。在清醒期間,促進睡眠的促眠因素積聚并導致睡眠壓力增加或我們需要睡眠。數十年的研究已經確定了許多與睡眠穩態有關的基因、分子和生化過程。在與睡眠穩態有關的各種過程中,腺苷是細胞代謝途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睡眠穩態的重要生理介質。在基底
大餐后的睡意是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事情,對果蠅的新研究表明,食物中蛋白質和鹽含量以及消耗量的增加,可能導致睡眠時間更長。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學家在該研究所電子雜志上寫到,我們首次找到研究果蠅中的“食物昏迷”現象的方法,并解釋了這種現象的一些原因。 他們創建了一個系統,可以測量果蠅的睡眠和
睡眠的秘密總是會不斷引起人類的好奇心。我們為什么需要睡覺?為什么會在夜晚昏睡,白天醒來?在我們身體內部,是不是有一只無形的手,每天在撥動時鐘,控制著每一次規律的作息?這些問題,同樣是很多神經生物學家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 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平勇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種電壓門控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