鰭識別”技術可準確判定鯊魚身份
大白鯊會在很遠的距離內遷移,從而使追蹤特定個體變得非常棘手。如今,一個項目有望利用大白鯊鰭的照片自動識別其身份。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org。 這項被稱為“鰭識別”的技術利用鯊魚背鰭的獨特輪廓作為生物計量信息——就像人類的指紋或者虹膜一樣。研究人員連續數年仔細觀察了魚鰭以辨別鯊魚,有時則會利用軟件提供幫助。不過,最新項目是一次讓整個流程自動化的嘗試。 這個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Ben Hughes和Tilo Burghardt研發的系統被訓練判斷240張鯊魚鰭的照片。它會挑選出背鰭輪廓的可識別部分,而非整個魚鰭。這意味著,隨后遭到部分破壞的魚鰭照片可能仍對身份識別有所幫助。 在測試中,該軟件能分析鯊魚鰭的照片并且判斷出它是否屬于已知個體,其準確率達81%。 這一方法應當能幫助研究人員密切關注并揭示鯊魚的遷徙行為。比如,2005年,當時在大白鯊基金會工作的Michael Scholl和同事報告了......閱讀全文
鰭識別”技術可準確判定鯊魚身份
大白鯊會在很遠的距離內遷移,從而使追蹤特定個體變得非常棘手。如今,一個項目有望利用大白鯊鰭的照片自動識別其身份。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org。 這項被稱為“鰭識別”的技術利用鯊魚背鰭的獨特輪廓作為生物計量信息——就像人類的指紋或者虹膜一樣。研究人員連續數年仔細觀察了魚鰭以辨
巨齒鯊滅絕或與大白鯊有關
巨齒鯊是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型肉食動物之一,生活在2300萬到360萬年前的全球海洋中,長度可能達到20米。其滅絕一直存在爭議。 現在,科學家發現與大白鯊爭奪食物資源可能促進了巨齒鯊的滅絕。盡管相比之下,當今最大的大白鯊總長度只有6米。相關成果5月31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動物的營養級標志
科學家首次解析大白鯊轉錄組特征
軟骨魚類(軟骨魚綱:鯊魚、鰩魚、鰩形目魚和銀鮫目魚),具有至少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的化石記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進化的顯著例子。現代鯊魚,是軟骨魚類的一組,具有多樣的身體大小(例如,成年鯊魚20-1200cm)、生理學特性(例如,外溫性到區域內溫性)、繁殖方式(例如,從卵生到胎生)和棲息地利用(
海洋生物學家海中遭大白鯊跟蹤
北京時間1月10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獨自乘坐一條小橡皮艇的海洋生物學家特雷·斯諾曾希望悄悄跟蹤一只大白鯊。但是最近他卻被這種世界上最可怕的殺手所跟蹤。 大白鯊跟蹤獨木舟 最初,這只體型龐大的動物潛入海底,從下面觀察特雷乘坐的皮船,然后以具有威脅性的方式浮出水面。然而對特雷來
我國首次突破長鰭光唇魚人工繁育技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37.shtm14日,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志明介紹,我國首次實現長鰭光唇魚的人工繁育。據了解,長鰭光唇魚在國內僅分布于紅水河干支流,因其體側有5條橙紅色垂直橫帶,色彩艷麗,在觀
專家破解大白鯊全基因組-發現抗癌進化機制
香港《星島日報》報道,日前,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破解了大白鯊的全基因組,發現其依靠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基因序列變化,獲得了一種抗癌能力,壽命可長達七十歲。 資料圖:大白鯊。 美國諾瓦東南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18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論文說,大白鯊體型龐大,身長五至六米,體重可超過三噸
我國首次實現長江特有魚類長鰭吻L人工繁育
經多年研究探索,世界首次人工繁殖長鰭吻L近日在長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金沙江珍稀魚類放流站獲得成功。 長鰭吻L俗稱土耗,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干支流水域,為金沙江特有魚類。近年來,受水質污染和人工過度捕撈的影響,長鰭吻L數量大幅減少。 為保護這一魚類資源,長江三峽集團從2
鯊魚遇難--兇手是誰?
這聽起來像是一部犯罪紀錄片的開場——一位懷孕的母親神秘失蹤,盡管沒有找到尸體,但調查人員懷疑是謀殺,而本案的犯罪現場卻是開闊的海洋。9月3日,研究人員在《海洋科學前沿》報道,受害者是一條巨大的掠食性鯊魚。研究人員在過去幾年里一直在標記和追蹤鼠鯊。圖片來源:JAMES SULIKOWSKI科學家最初計
機器人金槍魚揭示巧妙的鰭折疊機制
金槍魚是海洋中游得最快的魚類之一。它們在水中快速移動時,會將鰭收縮或者折疊起來,以減少阻力。近日,廈門大學的林中路和同事利用金槍魚這一巧妙的鰭折疊機制,改進了水生機器人的設計,研發出一款更敏捷的金槍魚機器人,使轉彎速度提高了近33%。相關研究成果已在預印本平臺arXiv上發布。一個借鑒了金槍魚聰明的
研究發現藍鰭金槍魚體內存在天然液壓系統
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藍鰭金槍魚體內存在一個用以控制鰭的天然液壓系統,可以在金槍魚游動時產生推力,保持其身體穩定。這個獨特的液壓系統也是藍鰭金槍魚淋巴系統的一部分。研究人員說,這是首次在脊椎動物體內發現液壓系統,這對于改進自動駕駛交通工具的設計有借鑒意義。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觀察和研究海
機器人金槍魚揭示巧妙的鰭折疊機制
金槍魚是海洋中游得最快的魚類之一。它們在水中快速移動時,會將鰭收縮或者折疊起來,以減少阻力。近日,廈門大學的林中路和同事利用金槍魚這一巧妙的鰭折疊機制,改進了水生機器人的設計,研發出一款更敏捷的金槍魚機器人,使轉彎速度提高了近33%。相關研究成果已在預印本平臺arXiv上發布。 這個金槍魚形狀
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顯示大白鯊大腦與人腦相似
據法新社和英國《每日電訊報》10月30日報道,澳大利亞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大白鯊的大腦與人腦相似。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鯊魚研究員卡拉?約派克(Kara Yopak)曾解剖分析150多種鯊魚的大腦。她稱,最新研究顯示,大白鯊大腦的一些重要特征與人腦相同。 近年來澳大利亞海岸附近頻繁發生
新研究揭示,巨齒鯊并非傳說中的巨大白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612.shtm巨齒鯊,一種經常被描繪成巨大白鯊的古代鯊魚,實際上與想象的完全不同。根據對化石證據的最新分析,科學家得出結論——這種可怕的捕食者身形更修長、更纖細,并且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捕食。相關研究近
新研究揭示,巨齒鯊并非傳說中的巨大白鯊
巨齒鯊,一種經常被描繪成巨大白鯊的古代鯊魚,實際上與想象的完全不同。根據對化石證據的最新分析,科學家得出結論——這種可怕的捕食者身形更修長、更纖細,并且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捕食。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電子古生物學》。 真正的巨齒鯊比這張圖中更修長、更纖細 圖片來源:Catmando/Shutters
拯救藍鰭金槍魚-環保組織船艇與法漁船爆發沖突
中新網6月9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周一在地中海拯救藍鰭金槍魚,與兩艘法國漁船發生沖突。 法國漁船船主阿瓦龍告訴法新社,綠色和平的北極曙光號猛撞其中一艘漁船,導致船上一名漁夫受傷。 但綠色和平駁斥說,他們當時嘗試釋放受困在籠子里的藍鰭
大白鯊如何獲得抗癌能力的?全基因組破譯發現進化機制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破解了大白鯊的全基因組,發現這種處于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脊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基因序列變化使它獲得了一種抗癌能力,其壽命可長達70歲。 領銜該研究的美國諾瓦東南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18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大白鯊體型龐大,身長5到6米,體重可超3噸,壽
軟鰭新光唇魚“墨龍1號”水產新品種通過審定
7月13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578號》,公布軟鰭新光唇魚“墨龍1號”等26個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水產新品種。軟鰭新光唇魚“墨龍1號”水產新品種(GS-01-004-2022)是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文山州水產技術推廣站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5月19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課題組盧靜等與英國牛津大學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征,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
識別真假葶藶子
??? 葶藶子又名大適、丁歷,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或播娘蒿的種子。每年夏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打下種子,篩凈雜質即可入藥。其性寒,味辛苦,入肺、膀胱經,具有下氣行水的功效,用于治療肺壅喘急、痰飲咳嗽、水腫脹滿等癥,“專瀉肺氣,肺如水源,故能瀉肺即能瀉水。(《本草經百種錄》)”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
如何識別腸炎?
消化道癥狀:常見的有腹痛、腹瀉、惡心和嘔吐。腹痛通常是陣發性的絞痛,腹瀉表現為水樣便,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惡心和嘔吐可能伴隨腹痛出現,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嚴重時可能含有膽汁或血性物。 全身癥狀:輕度的腸炎可能只有輕微的全身癥狀,如乏力或低燒。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發熱、脫水、酸中毒或
識別位點
中文名稱識別位點英文名稱recognition site定 義限制性內切酶特異結合的核苷酸序列。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遺傳(二級學科)
金槍魚也能分清藍綠色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解讀了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全基因組,發現這種魚可感知綠光和藍光的基因要比其他魚類多很多。給金槍魚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有助于了解其生態和行為習性,幫助完善養殖技術等。 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又稱太平洋黑鮪,是一種在太平洋熱帶和溫帶海域廣泛分布的大型魚類。據日本水產綜合研究中
讓斑馬魚的鰭變成“手臂”,科學家復制了這個關鍵步驟
通過調整單個基因,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改造了斑馬魚,使其顯示出開始形成類似四肢的附肢。研究人員在篩選各種基因突變及其對魚類發育的影響時,偶然發現了這種突變,這可能會為脊椎動物從海洋到陸地的轉變提供線索。該發現于 2 月 4 日在《細胞》(Cell)上發表。 研究人員發現,四足動物和硬骨魚類
全球首個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問世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相關成果于3月5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過去幾十年來,微電子技術產業沿摩爾定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按照摩爾定律的預測,集成電路可容納晶體管數目大約每兩年增加一倍。為了避
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大型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
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云南羅平發現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云南暴魚。它體長34厘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較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占據較高的位置。云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蘇的認識
英國2007野生生物攝影獎公布-博茨瓦納野象獲總冠軍
總冠軍及創造性視覺組冠軍:波斯瓦納Chobe國家公園中的大象。(Ben Osborne) ?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0月25日報道,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將于10月26日展出2007年殼牌野生生物攝影獎獲獎作品,這一比賽吸引了來自78國家的32000件作品。獲獎作品隨后還將在英國和海外展出。?這
中國新疆三疊紀阜康魚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8月3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與來自英國和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在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新疆三疊紀斯堪尼亞魚目阜康魚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科研團隊運用高分辨率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揭示出阜康魚頭骨內部的一些解剖學特征與多鰭魚類似,并
面部識別的機制
一項研究提出,面部識別是由專門用于面部的大腦機制執行的,而且一套不同的機制則可能被用于處理一個人學會識別的其他對象。人們已經提出了面部識別機制的兩個假說。面部特異性假說提出,面部識別機制僅由面部激發,而專門技能假說提出,個人熟悉或者獲得了專門技能的其他視覺刺激也可能讓面部識別機制發揮作用。對這個
研究識別威士忌真假
近日來自德國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更加簡便的鑒別威士忌真假的方法:使用熒光染料比較不同的飲料。 當威士忌開始在全球流行起來的時候,騙子也隨之而來了。因為他們的偽劣假冒品很便宜,比如混合威士忌冒充純麥蘇格蘭威士忌。但除了釀酒大師,很多人難以甄別。雖然,化學家們設計了各種方法甄別偽造威士忌。但這些方
面具騙過面部識別
?? 據Mac Rumors報道,當蘋果在iPhone X發布會上推出面部識別功能Face ID時,吹噓稱即使是好萊塢最好的面具也不能欺騙這套系統。然而,這可能不是電影式驗證問題,安全公司Bkav的安全研究人員聲稱,他們使用特制的面具可以阻止Face ID的識別功能發揮作用。 Bkav團隊開發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