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和魯汶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癌癥擴散的關鍵因子。Massimiliano Mazzone教授領導的研究顯示,調節巨噬細胞的代謝可以阻止癌癥擴散。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Cell Metabolism雜志上。 巨噬細胞是一類攻擊外來微生物和去除有害物質的白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不過,巨噬細胞也會在癌癥中起負面作用。舉例來說,腫瘤含有許多對血管生成起決定性作用的特殊巨噬細胞。腫瘤的這些血管往往比較混亂,存在功能障礙。癌細胞更容易逃出血管,進入血流去侵襲其他器官。 研究人員嘗試通過改變代謝來影響巨噬細胞的功能。他們阻斷了巨噬細胞的REDD1基因,發現這能刺激巨噬細胞的糖酵解。巨噬細胞搶走血管生成細胞的葡萄糖,使血管結構更緊密,阻止癌細胞擴散到其他器官。 “在腫瘤中,葡萄糖過量會導致生成血管的細胞失控。它們會快速形成混亂、不規則的血管網絡,這種網絡是癌癥所特有的,” Mazzone教授說。“我們改變了巨噬細胞的代謝......閱讀全文
在腫瘤的發展過程中,巨噬細胞起了助紂為虐的作用,但都知道巨噬細胞本身是驍勇善戰的猛將,若能將其“招安”為我方所用,腫瘤的城池將土崩瓦解。如何招安?現在科學家找到了破解之道:下圣旨、吃皇糧。 巨噬細胞助紂為虐 早在2001年,就有作者結合多篇文獻進行綜述[1],“巨噬細胞能夠誘發腫瘤并促進其
巨噬細胞在體內廣泛分布,它們吞噬異物并消除細菌,在人體對抗各種疾病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巨噬細胞的過度炎性激活也可能引發系統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細胞因子風暴,這正是新冠肺炎死亡的主要誘因。因此,炎性巨噬細胞必須受到精確調控,以避免嚴重的副作用。 之前
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EC)遍布血管,是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免疫細胞運輸以及清除遠組織廢物的重要管道。目前認為內皮細胞(ECs)代謝是促進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ECs不同的代謝途徑,如糖酵解、脂肪酸氧化和谷氨酰胺代謝,在血管形成過程中發揮了不同的重要作用。研究發現,糖酵解過程
“代謝重編程”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特征。有別于正常的成熟細胞主要以氧化磷酸化的方式來獲得能量,惡性腫瘤細胞更傾向吸收更多葡萄糖,通過有氧糖酵解方式 (Warburg效應) 來產生細胞生存的能量和物質。這種看似低效的代謝方式賦予腫瘤細胞更強的增殖和耐藥能力。 惡性腫瘤作為一個復雜的類器官結構,其代謝
外泌體是細胞間傳遞信號的媒介,直徑在30-200nm,表面具有磷脂雙分子層,內部具有豐富內含物的小囊泡,其內含物包括miRNA,環狀RNA,LncRNA和mRNA等。以不久前發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影響因子:19)的文章為例,看一看外泌體中LncRNA的功能機制是如何研究的。
文章導讀: 外泌體是細胞間傳遞信號的媒介,直徑在30-200nm,表面具有磷脂雙分子層,內部具有豐富內含物的小囊泡,其內含物包括miRNA,環狀RNA,LncRNA和mRNA等。以不久前發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影響因子:19)的文章為例,看一看外泌體中LncRNA的功
近年來,研究者們在腫瘤的預防與治療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臨床上手術、放化療以及免疫療法的結合使用也大幅提高了患者的壽命以及生活質。然而,在很多情況下,腫瘤組織還是會出現較強的抗藥性,使得治療結果往往不佳。因此,進一步探究癌細胞的耐藥性的產生以及尋找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本期為大家帶
文章導讀:外泌體是細胞間傳遞信號的媒介,直徑在30-200nm,表面具有磷脂雙分子層,內部具有豐富內含物的小囊泡,其內含物包括miRNA,環狀RNA,LncRNA和mRNA等。以不久前發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影響因子:19)的文章為例,看一看外泌體中LncRNA的功能機制是如何
近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時玉舫/王瑩團隊等人在Cell Metabolism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GF-2 Preprograms Maturing Macrophages to Acquire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An
最近,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曹勵之教授、第三軍醫大學蔣建新教授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唐道林教授的聯合團隊揭示了敗血癥背后的重要免疫代謝學機理。他們發現,巨噬細胞的糖代謝模式原來對敗血癥中的炎癥反應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這一成果發表于近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逆轉細菌內毒素LPS引起的Warburg效應 M2型丙酮酸激酶在穩定Hif-1α 和調節Hif-1α 下游的靶基因表達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減弱細菌內毒素LPS引起的M1型巨噬細胞反應 M2型丙酮酸激酶是激活的巨噬細胞糖酵解代謝途徑轉變的重要決
2016年10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參與癌癥擴散的一個關鍵因素,他們證明可以通過改變巨噬細胞代謝來阻止癌細胞擴散。該方法的關鍵之處在于讓巨噬細胞與形成腫瘤血管的細胞爭奪葡萄糖,導致腫瘤周圍血管形成得更加嚴格有序,從而阻止癌細胞通過血液循環擴散到其他器官。相關研究結
腫瘤作為一個異常復雜的“生態系統”,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與非腫瘤細胞共同構成了腫瘤微環境。腫瘤存在腫瘤間異質性和腫瘤內異質性,可以說腫瘤內每種細胞都存在于不同的微環境中,每種細胞都可能有不同的代謝狀態。由于異質性,腫瘤細胞會通過改變自身代謝模式(即“代謝重編程”)來適應不同的微環境,以滿足其對能量
7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楊巍維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acrophage-associated PGK1 phosphorylation promotes aerobic glycolysis and tumorigene
來自復旦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促炎信號抑制了巨噬細胞增殖,并將巨噬細胞的代謝從依賴Myc轉為依賴HIF1α。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1月25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劉光偉(Guangwei Liu)研究員,俄亥
有氧糖酵解,也稱為Warburg效應,是癌細胞葡萄糖代謝的一個普遍特征,因為葡萄糖主要被加工成乳酸。盡管有氧糖酵解在ATP生成中的效率較低,但有氧糖酵解能增加生物合成,抑制細胞凋亡,產生信號代謝物,從而提高癌細胞的存活率。有趣的是,在各種惡性腫瘤中,包括非小細胞肺癌和乳腺癌,固體腫瘤不同區域葡
細胞對免疫應答的代謝適應,也稱為免疫代謝,在調節細胞免疫功能上發揮著重要地位。巨噬細胞是先天免疫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機體的主動防御和維持內環境穩態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巨噬細胞存在M1(促炎)和M2(抗炎)兩種表型,M1型巨噬細胞以高增殖和對免疫刺激的迅速應答為特征,可以被LPS活化,在此過程
7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楊巍維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acrophage-associated PGK1 phosphorylation promotes aerobic glycolysis and tumorigene
作為一種T細胞檢查點受體,PD-1是在活化T細胞表面上表達的抑制T細胞反應的主要因子,因而也是腫瘤免疫治療的靶點。它也在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B細胞、調節性T細胞(Treg)、濾泡輔助T細胞(Tfh)和髓樣細胞(myeloid cell,也譯作髓系細胞)表面上表達。 當前的觀點表明一種抑制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為常見且預后較差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占美國腦腫瘤注冊中心統計所有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31%,占惡性腦腫瘤和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81%,每年發病率為5/100 000例,且呈逐年遞增趨勢。低級別膠質瘤(WHOⅠ、Ⅱ級)的中位生存時間為5~8年;高級別膠質瘤(WHO Ⅲ、Ⅳ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王瑩、時玉舫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GF2R-initiated proton rechanneling dictates an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y in macrophages的研究論文。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
2018年12月最新版安捷倫Seahorse XF出版物快報發布,本期發行列出了包含Seahorse XF數據的最新發表文章精選100篇。瀏覽所有新發表的文章,點擊這里。 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和院所發表的文章已用粗體突出顯示。 安捷倫Seahorse XF 技術通過同時實時測定活細胞的兩種主要
2020年8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2001年,Cookson等人首次使用pyroptosis來形容在巨噬細胞中發現的caspase-1依賴性細胞死亡方式。細胞焦亡(pyroptosis)經證實是一種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其特征為依賴于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并伴有大
癌癥轉移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并且占癌癥相關死亡的高達95%。癌細胞通常重新編程其代謝以有效支持細胞增殖和存活。然而,這些代謝改變是否以及如何促成腫瘤細胞的遷移仍然是未知的。UDP-葡萄糖-6-脫氫酶(UGDH)是糖醛酸途徑中的關鍵酶,并且將UDP-葡萄糖轉化為UDP-葡糖醛酸。 201
人類免疫系統調節并控制了識別微生物感染以及外界異物的入侵。這種天然的免疫反應依賴于重要的新陳代謝和細胞過程,從而達到抵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目的。然而,免疫系統的相關反應也參與了全身性疾病和癌癥的發展。因此,進一步了解免疫系統細胞反應中涉及的基本生化過程至關重要,并且有助于開發針對系統性疾病和癌癥的
近日,我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曉鈞團隊首次證明了不同毒力的馬慢病毒,即馬傳染性貧血病毒(馬傳貧病毒,EIAV),感染細胞后通過引起線粒體不同反應從而產生炎癥或細胞凋亡,該發現為解釋慢病毒致弱和慢病毒活疫苗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依據。該研究成果以“Attenuation of Equine Le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組蛋白脫乙酰酶SIRT1負向調控了CD4+ 亞群效應T 細胞Th9細胞的分化。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6月14日的《免疫》(Immunity)雜志上。 任職于北京師范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劉光偉(Guangwei Liu)研究員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其主要研
2018年8月最新版安捷倫Seahorse XF出版物快報。本期發行列出了包含Seahorse XF數據的最新發表文章精選。瀏覽所有新發表的文章,點擊這里。 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和院所發表的文章已用粗體突出顯示。 安捷倫Seahorse XF 技術通過同時實時測定活細胞的兩種主要代謝途徑——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