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觀眾參觀國際熱核聚變裝置模型展臺。 閱讀提示: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為全世界敲響了安全警鐘,也讓人們對我國的核電事業產生了諸多疑慮:在役的核電站是否安全?還要不要繼續發展核電?怎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 1. 在役核電站是否安全? 技術更為先進 監管非常嚴格 應急體系完備 據了解,我國目前投入運營的核電站,共有13臺機組:秦山一期1臺、二期3臺、三期2臺,大亞灣2臺,田灣2臺,嶺澳3臺。其中,最早的是秦山一期,始建于1985年,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最新的是嶺澳二期3號機組和秦山二期3號機組,分別于去年9月、10月投入運營。 這些核電站是否安全?受訪專家一致認為:我國的核電站絕大多數采用改進后的二代核電技術,“門檻”比世界平均水平高,核電站的選址更加保守、安全,均遠離地質斷裂帶,建在穩定的基巖上;它們的......閱讀全文
上午10點,當記者走進大連理工大學林皋院士的辦公室時,他已忙碌了1個多小時。出差、開會、批改論文、到辦公室工作,是90歲高齡的林皋的日常狀態。不久前,他還應邀前往武漢參加第一屆土木工程與仿真技術學術會議,精神矍鑠、中氣十足地在會上介紹他和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作了題為《殼體結構力學分析的比例邊
寒冬的石島灣雨雪不斷,人跡罕至。核電站的落戶更給這里帶來了一絲神秘。 在距離海邊不足500米處,只見三個高聳的塔吊,下面則是一個足球場大小、深達18米的工地。石島灣的漁民或許想象不到,他們身邊的這個工程正是舉世矚目的全球首座將四代核電技術成功商業化的示范項目——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
核電站安全有賴成熟技術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后的高空圖 隨著福島第一核電站接二連三發生事故,日本核電安全的神話被擊得粉碎。 該事件同時敲響了其他國家核電安全的警鐘,并引發全世界對核電安全的擔心和重新審視。 在我國,3月16日,國務院暫停審批核電項目,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近日正式宣布,由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座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CEFR)7月21日達到首次臨界。 “快堆實現實際應用尚待時日,現在只是實驗堆,以后還要經過示范堆、商用堆幾個發展階段才可能投入實際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接受《科學時報》
“今日‘立霾’。立霾是中國傳統‘二十五節氣’之一,也是老北京‘傳統節日’之一。‘立霾’這天,中國民間有載口罩之習俗,人們盡量在家中不出門,以躲避傳說中的神獸‘霾’……” 重污染天氣來襲,許多網友看到這條段子哭笑不得。 今年立冬以來,北京的天氣一直沒給好臉色看。11月13日,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
全球社會已經進入到風險社會。最近,由地震和海嘯引發的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全球關注,給我國核電發展提出了警示,需要我們去反思這樣的問題:中國核電站安全嗎? 當然,從過去以及現在的表現看,中國的核電站是安全的,因為還沒有發生什么事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核電站不存在安全隱患,也不意
資料照片 “始皇嘗射大魚于榮成山,山在邑境內,故命名因之。”榮成,這個多年來靠海產捕撈、養殖在山東半島興盛的海濱小城,如今卻承擔著中國核電版圖中的“先鋒使命”。 冬日的石島灣海天一色藍,“世界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幾個大字異常醒目。凜冽的寒風中數臺塔吊沿海岸線一字排
引言:反思“福島次生效應”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東北部發生里氏9級地震,并引發強烈海嘯,導致局部地區火災和福島核電站幾個機組相繼發生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質泄漏。這一系列災難不僅給日本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在全世界相繼引發“社會地震”。其中,福島核電站核事故(目前被定為五級)
2013年全國“兩會”上,湖南代表團以全體代表名義提交“一號建議”,建議國家盡快重啟內陸核電建設,同時建議將裝機容量500萬千瓦、總投資超過600億元的桃花江核電站列為首個內陸示范核電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湖南為什么要建設核電站”、“核電站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中廣核嶺澳核電站二期 2013年11月27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2013年度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正式公布,由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牽頭、國內核電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建安運行等主要單位聯合申報的“中國百萬千瓦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 科技成果榮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1名)
隨著一筆65億美元貸款計劃的公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三代核反應堆ACP1000出口細節逐漸豐富。 據巴基斯坦媒體1月2日報道,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進出口銀行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65億美元貸款以便在其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Karachi)建造兩座核電站。 K
在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某核電企業擬在某地建立一個核電科技園區,主要目的是進行核電技術的研發,但被當地民眾誤解為要建核電站,立馬招致了反對,甚至有人上街抗議。 在某次政協小組討論會上,一位委員說得很實在:我們很支持核電發展,但就是有一點請求,能不能不要把核廢料往我們這邊扔?
我國第一個由快中子引起核裂變反應的中國實驗快堆7月21日10時成功實現并網發電。這一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目標的全面實現,標志著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前沿技術的快堆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這也標志著我國在占領核能技術制高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國實驗
加強環境保護 推進污染減排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加強環境保護”專題記者會實錄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12日上午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就“加強環境保護”
”十二五”期間,中國核工業成果豐碩,在建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走出國門、中國實驗快堆成功并網發電、旋風系列離心機實現工業化應用、鈾同位素分離技術升級換代、三代采鈾技術實現工業規模化應用……展望“十三五”,我國核工業將會如何發展? 近日,國防科技工業局召開“十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相茂木敏充在27日凌晨的記者會上表示,前政府提出的到2030年代實現“零核電”的方針“有必要再做研究”,明確表示將修改零核電目標。他就對核電站乏燃料進行再處理的核燃料循環政策稱“沒有完全放棄的備選項”,表示將繼續該政策。這是新政府閣僚首次明確表態將修改零核電目標。
今年兩會期間,湖南代表團再次以全團名義提出盡早啟動內陸核電項目的建議,并提出發展核電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提案引發代表委員熱烈爭議。那么,內陸核電重啟是否已有時間表?內陸核電站的安全性是否已有保障? 甲方觀點 對于內陸核電建設,最大的障礙在于公眾對“內陸核電”的一些理解偏差。我國
今年1月下旬,中國與沙特簽訂了《沙特高溫氣冷堆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這標志著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項目實現了“走出去”的首次突破。而在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品牌“華龍一號”日趨成熟,中國與英國、南非、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國家簽署了
不管是從市場操作層面還是從法規監管層面,核電重啟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8月19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稱將優化東北地區能源結構,開工建設遼寧紅沿河核電二期項目,適時啟動遼寧徐大堡核電項目建設。 國家能源局一官員則透露,今年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推動高鐵、核電等技術裝備走出國門”。11 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了題為《加快推動“華龍一號”走出去,早日實現核電“強國夢”》政協提案,引起業內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 核能作為一種清潔
世界各國運行的核電機組一半以上建在內陸,比如法國內陸核電占核電總量的69%,美國內陸核電占61.5%。 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同時通過保守的洪水分析計算等可以保證內陸廠址不會受到流域洪水威脅。 總體而言,在嚴格執行我國法規標準的情況下,我國內陸核電廠廠址的人口分布不會構成廠址成立的制約性條
“華龍一號”俯拍圖 中核集團供圖/光明圖片 【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國新名片】 5月25日下午,風和日麗,福建省福清市“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現場,一輛巨大的履吊車緩緩將重達340噸的半球型穹頂吊離地面,經過充分調整,最終將如皇冠一樣的穹頂順利安裝在45米高的反應堆廠房,成功完成了我國第三代自
迄今為止,核電代際劃分的主導因素,毫無疑問是安全性。第三代核電及其之前,通常都以“10的負N次方”這樣的事故概率來表達其安全指標;到了“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才首次具備了“固有安全性”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身份標簽。 這一史上未有的核電安全標簽是怎么回事?又如何做到?記者日前參加由中
從躍躍欲試到一度停滯,中國核電事業命途多舛。隨著《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的發布,中國政府支持核電的態度開始明朗化—— 2%,這是目前我國核電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看來,如果不是2011年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發生,中國的核電發展應該不是現在這種場景。 我國當時掀起一輪“核
核電發展需要維持一定的規模和速度,同時也要注重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其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國核電發展,既要安全又要充滿活力,努力做到安全高效。那么如何看待核電的安全高效發展?筆者認為目前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理解:首先是處理好核電的安全性與經濟性的
日益增加的放射性廢物令人擔憂,然而很多專家都無法清楚說出目前中國究竟有多少放射性廢物。公眾的擔憂不僅來自不斷發生的核泄漏事故,更與放射性廢物的管理息息相關。將于3月1日實施的《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或將推動我國放射性污染物的防治工作,但仍需要接受公眾的審視與檢驗。 2月13日,離大學正式
原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3/05-17/4828895.shtml 主持人:劉 莉 (本報記者) 嘉 賓:葉奇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肖雪夫 (國防科技工業電離輻射一級劑量站副站長
嘉賓:王敏正 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 孫勤 中核集團董事長 李寧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 劉華 環保部核安全總工程師 陳樺 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最近,核電業內頻頻吹風重啟內陸核電,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日前也表示,內陸核電將會穩步啟動。國
日前,由于國家能源委會議釋放出核電松動的信息,相關媒體圍繞核電存廢、內陸核電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國研中心王亦楠老師的《內陸核電不適合我國國情》(附于文后)的文章觀點最為鮮明,引起了諸多共鳴和爭論。現針對王老師文中提出的幾點理由,稍談一點個人認識,以與商榷。 第一,關于核電安全技術
日益增加的放射性廢物令人擔憂,然而很多專家都無法清楚說出目前中國究竟有多少放射性廢物。公眾的擔憂不僅來自不斷發生的核泄漏事故,更與放射性廢物的管理息息相關。將于3月1日實施的《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或將推動我國放射性污染物的防治工作,但仍需要接受公眾的審視與檢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