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當日發射時間幾經推遲,從原定的發射時間18時延遲到20時40分,航天專家隨后解釋原因。 發射前發現一級助推器排氣管道出現問題,經過判斷,不影響發射。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在受訪時說,第二個問題是芯一級的氫氧發動機在預冷過程中出現意外,溫度降不下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補充說,發現火箭助推器產品出現問題,專家討論認為不影響發射,檢查和討論過程花了一點時間。 婁路亮說,液氫加注過程后首先要保證發動機的部分部件能夠冷卻到一定的溫度,確保啟動過程中保持平穩。但在啟動過程中,研制人員發現一些參數未按照設想工作。 婁路亮說,現場組織技術人員討論,隨機按照預案進行各種排查,最終在窗口期的最后時刻圓滿解決問題,把中國首枚大型火箭送上太空。 科技人員非常鎮定,采取了各種措施,最終解決問題,后延發射成功。趙堅說......閱讀全文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吊裝場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供圖 核心閱讀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00次發射任務,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這靠的是什么?龍樂豪院士認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未來,比長征五號更大的重型火箭長征九號,將研制9.5米級的火箭箱體,也將帶動國內新材料、新工藝、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29日在京透露,長征五號遙三火箭計劃在2019年7月中下旬完成復飛,遙四火箭將于年底發射嫦娥五號。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當日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繼2018年成功書寫37次宇航發射紀錄后,該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劃2019年實施30余次宇航發射,
作為一枚被稱作“快響利箭”的固體火箭,長征十一號的每一次出征都備受矚目。1月1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 這已是長征十一號的第三次出征。沒有讓人失望,長征十一號又破了個紀錄,繼“一箭四星”“一箭五星”連續發射成功之后,這一次成功實現“一箭六星”。那么身為固體火
日前,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副院長梁小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一代大載荷運載火箭——長征5號目前研制順利,通過發動機創新,將在2014年實現無毒、無污染發射。此外,梁小虹還介紹,一直承擔載人工程和嫦娥工程的長征2F火箭將增加運力50%。 長征5號2014年首發 梁小虹在
決勝“十三五”靠什么?靠創新發展。其中,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2016年中國科技看什么?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代表委員和科研工作者帶您提前了解今年中國科技不容錯過的8件大事。 事件1:4月發射太空中的臨時實驗室“實踐十號”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航天飛行力學和火箭彈道軌跡設計專家余夢倫做客新浪網“嫦娥工程系列訪談”。他介紹說長三甲火箭具有:運載能力大;過往發射100%成功,飛行可靠性強;適應性強三大優點,也因此被選擇發射“嫦娥一號”衛星。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歡迎余院士來到新浪網
嫦娥四號翩然落月,長征五號火箭一飛沖天,“雪龍2”號勇闖南極……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國科技創新精彩紛呈。新的一年,我國科技領域有何看點?哪些新技術、新產品可能走進生活? 瞄準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項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隨長征五號遙三火箭成功將實踐二
今年是我國航天發射的大年,新年伊始就緊鑼密鼓進行了數次發射,而在當下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中國航天也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熱議的高頻詞語。不管是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月球基地的規劃、火星探測的計劃,還是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重型火箭、商業航天衛星星座等研制進展,會場內外傳遞著一個個有關航天的最新動向,
原標題:89天后,中國長征火箭再次向星辰大海進發! 29日中午,長征二號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自今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時隔89天后,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卷土重來”的首次宇航發射,也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的第2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5日消息,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2021至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預計將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 元旦節日期間,工程各系統參研參試人員依然忙碌在一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長征二號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物理氣相沉積潤滑薄膜課題組研制的新型物理氣相沉積固體潤滑薄膜材料為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運轉部件提供了可靠潤滑,保障了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相關運動機構的穩定運行。 據介紹,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運轉部件具有工作介質特殊、運轉載荷大、運轉速度
近日,“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名單正式出爐,推選委員會從82名有效候選人物中評選出20名,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包括了中國干細胞領域的大牛裴端卿研究員、不久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研究員、領導我國在境外進行疫苗臨床研究實現“零突破”的陳薇研究員等。20名候選人具體名單如下:
記者從正在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獲悉,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已經進入大型地面驗證階段,預計2014年實現首飛。 “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才會有多大。”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郝照平告訴記者,運載火箭的保障是所有航天活動的第一步,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未來的空間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這幾天,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在進行“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測試,這一次,它要運送的是總重量超過8噸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 “十三五”期間
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里有不少科學家,在他們看來,中國可以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去月球背面: 為深空探測打下基礎 “太空探索無止境,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孟
中國大型海工裝備的迅猛發展為海上發射奠定了雄厚基礎。圖為國產世界最大、最深的鉆井平臺“藍鯨1號” 可能擔綱中國海上發射“首秀”的長征十一號 “海上發射”公司三大子系統:指揮船、發射平臺和火箭 約北緯19度19分,東經109度48分,這是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
記者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獲悉,我國新研的200噸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地面熱試車獲得圓滿成功。這一成果可應用于未來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的改進型。 這是四院瞄準商業航天發射市場需求而研發,目前國內裝藥量最多、推力最大的整體式固體發動機。其采用高性能纖維纏繞復合材料殼體,直徑為2.65米,裝藥
“氦配氣臺加電、傳感器加電……”5日晚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測發大廳亮如白晝,文昌發測站箭體動力室女工程師趙飛與同事們仍在工作。 這一天,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運抵文昌發射場。而為了迎接火箭進場,發射場的科技工作者春節之前就已開始各項準備工作。 2020年是文昌發射場的首個高密度任務年,
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未來空間站階段,中國愿意為全世界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提供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的機會,國外航天員將有望登上中國的空間站。 周建平是在北京召開的載人航天技術國際研討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的。由聯合國外空司和中國載人航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白國龍、姜瀟)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研制工作已正式啟動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目前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說,當前,世界航天強國紛紛重啟重型運載火箭研制
首次在中國舉行的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ASE)年會9月10日成為一個“航天員的海洋”,近百名來自全球各國的航天員齊聚北京,其中不僅包括以中國登陸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為首的中國航天員,還包括美俄等國的功勛航天員,比如人類首位出艙太空行走的俄羅斯英雄航天員列昂諾夫。在此次大會上,中國宣布將在2022
12月18日4時2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第7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 今日(12月18日)凌晨4時20分,以“金牌火箭”著稱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火箭飛行832.1秒后,成功將第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周文其、白國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2日表示,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今年將進行2次發射,未來5年內,該系列火箭還將承擔多項國家重大航天任務。 按計劃,今年下半年,將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承擔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任務,若成功意味著中國探月工程“繞、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昨日(9月9日)消息,集團所屬的天津航天產業基地總投資規模已超60億元,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首件大型結構件產品已下線,將在“十二五”期間正式投產并首飛。屆時,我國新型運載火箭將全部“落戶”天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介紹,占地4700畝的航天產業基地包括
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長征五號B火箭將轉入試樣研制階段。該型火箭將在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首飛,并將承擔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 在該集團有關部門當日與一院聯合組織召開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初樣轉試樣階段評審會上,評審委員會在聽取《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初樣研制總結報告》和質量監理報告后認為:長
今天凌晨(3月10日)0時28分,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了第300次發射,成功利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中星6C”通信衛星送入太空。至此,中國航天迎來了歷史新篇章。 三百次歷練 鑄就“國民”長征 說到中國航天,有的人可能會想起“神舟”,有的人會提起“嫦娥”,也有人會想到“
“嫦娥二號”探月衛星2010年年內將擇日奔月。近日,中科院院士、中國繞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透露,計劃于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衛星將實現軟著陸、無人探測及月夜生存三大創新。反推發動機將助降落 歐陽自遠介紹,月球晚上的溫度是零下180℃,而且一天黑就是半個月,如果不能持續
20日下午,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兩艘測量船“遠望3號”“遠望7號”,在完成長征五號遙三火箭、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等3次海上測控任務后,順利停靠碼頭。至此,包括遠望5號、6號在內的4艘在役測量船全部凱旋。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遠望號船圓滿完成17次海上測控任務、1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8日表示,我國將于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間,組織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 據這位發言人介紹,空間實驗室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標志我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承前啟后,意義重大。 飛行期間,將驗證貨物運輸和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航天
“全球航天發射自1990年以來首次破百!”俄羅斯衛星網26日稱,截至12月26日,2018年全球航天發射次數達到112次,這個突破性的數字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航天翻番的密集發射。據《環球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中國一共將進行39次航天發射,目前已首次超過美國,位列發射次數全球第一。 全年預計將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