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作為基因組看門人的C2H2-鋅指蛋白(C2H2-ZF)實際上肩負著更加多樣化的職責。這項發表在Genome Research雜志上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解讀個人基因組。C2H2-ZF有大約七百個成員,是規模最大的一種人類蛋白。然而,人們對這些蛋白一直知之甚少。C2H2-ZF蛋白通過直接結合DNA起作用,對附近的基因進行控制。因此,了解這些蛋白的作用機制非常重要。此前人們認為,C2H2-ZF的功能是抑制大范圍的基因。研究人員分析了131個C2H2-ZF蛋白,發現絕大多數C2H2-ZF其實有獨特的DNA結合位點。過去人們還認為C2H2-ZF結合其他蛋白的能力有限。但這項研究表明,C2H2-ZF不僅能結合DNA,還可以與多種蛋白搭檔,以不同方式調節基因。根據C2H2-ZF的互作蛋白來看,C2H2-ZF既能壓制基因,也能啟動基因,甚至會協助DNA包裝。那么,C2H2-ZF是如何演化成最大最多樣化的人類蛋白呢......閱讀全文
蛋白質組學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多學科和技術的逐漸交叉融合。這些學科技術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組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自動化、基于電磁場的精密質譜儀、信號處理、數理統計和計算機科學。近年來,分子醫學、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進一步加速推動了蛋白質組學的成長,使之在精準醫療領域展示出越來越大的應
人類和老鼠的外貌可說是天淵之別,但實際上他們卻有著近99%相同的基因組。何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正是蛋白質放大了他們基因上的細微差別。 日 前,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全面啟動。“基因組學中微小的差異,在蛋白質組學中可以被千倍甚至幾近萬倍地放大。”亞太蛋白質組組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 初
蛋白質組(Proteome)的概念最先由Marc Wilkins提出,指由一個基因組,或一個細胞、組織表達的所有蛋白質。 蛋白質組的概念與基因組的概念有許多差別,它隨著組織、甚至環境狀態的不同而改變。 在轉錄時,一個基因可以多種mRNA形式剪接,一個蛋白質組不是一個基因組的直接產物,蛋白質組中蛋
基于來自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計劃的數據,一個多機構科學家小組完成了首個大規模的乳腺癌“蛋白質基因組學”( proteogenomic)研究,將一些DNA突變與蛋白質信號聯系到一起,并幫助確定了一些驅動癌癥的基因。 這項研究旨在通過蛋白質和它們的修飾來更好地認識癌癥。發表在5月25日《自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殊類型RNA分子的3-D圖像,其對于干細胞重編程至關重要,被稱之為基因組中的“暗物質”。圖片來源: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
迄今最詳細的人類基因組分析數據出爐。 一項大型國際計劃顯示,與青少年在學校掌握的知識相比,人類基因組—— 一個人的遺傳信息總和——包含有更多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當研究人員決定在上世紀90年代晚期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時,他們專注于尋找那些用來確定全部生命所需蛋白質的傳統
迄今最詳細的人類基因組分析數據出爐。圖片提供:ENCODE計劃 一項大型國際計劃顯示,與青少年在學校掌握的知識相比,人類基因組—— 一個人的遺傳信息總和——包含有更多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當研究人員決定在上世紀90年代晚期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時,他們專注于尋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
科技日報2007年12月20日訊 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最終完成,花費了全球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們10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及30億美元的財力。雖然不斷有科學家報道他們關于治病基因的發現成果,但含有30億堿基對的人類基因組數量太龐大,基因療法距離實際運用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等待。幾十年來,不斷有科學家認為,基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一詞,源于蛋白質(protein)與基因組學(genomics)兩個詞的組合,意指“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即包括一種細胞乃至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 1994年澳大利亞的Marc Wikins首次提出蛋白質組(Proteome)的概念,1997年
基因組研究是一門新興的、發展迅速的生命科學,其普遍應用及向其他學科、領域的不斷滲透日趨明顯,這些學科涵蓋了現代農業、生物能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等各個方面。隨著測序成本的下降,基因組研究成果也呈現井噴之勢。近日The Scientist對2012年最突出的基因組研究進行了盤點…… 1.
作為潛在的新一代治療和研究工具,幾乎沒有什么生命科學技術比基因組編輯蛋白質更具發展前景——研究人員可通過編程這些分子來改變特定基因,以治療或甚至治愈一些遺傳性疾病。 可是,要將這些基因組編輯蛋白導入到細胞中,尤其是活體動物或人類患者體內,對于研究人員而言卻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通常,研究人
新華網深圳10月11日電 題:科學家繪制完成世界首張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 新華社記者 彭勇 中國科學家11日在深圳宣布:世界首張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完成。科學家們說,它將為保護和人工繁育這個被稱為“中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新技術、新方法的重大進步使蛋白質組學成為蛋白質科學家、生物學家和臨床研究人員的一個極其強大的工具1。隨著分析儀器的不斷發展,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每一項技術進步都會產生更多的數據。與此同時也給生物信息學軟件的開發帶來了新挑戰。 當代基于高通量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方法使人們對生命過程獲得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PLoS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內含子突變與人類種群變異之間的直接關聯;科學家們在基因組學研究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揭示人類基因組的“黑暗面”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些區域即科學家們尚未找到攜帶特殊功能的基因組區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高達20%的編碼基因可能根本就無法進行編碼,因為這些基因具有非編碼或偽基因(即過時的編碼基因)的特征,由此導致的人類基因組的縮小或許會對生物醫學領域產生重要的影響,
全球每年約有70萬例左右的新發肝癌病人,其中35萬例以上在中國。中國是肝病大國,同時也是肝癌大國。一直以來,人類和肝病的斗爭不曾停歇。 “得了肝癌不可怕,怕的是其復發轉移,要抑制腫瘤的復發和轉移,需要對其表達的標志蛋白分子進行監測和預警。如果執行肝臟基本代謝及解毒功能的蛋白質表達量降低,而與
如今研究人員都知道,表觀基因組在控制DNA表達上扮演著關鍵角色,而且表觀基因組的一系列改變與多種健康問題直接相關,比如癌癥、自身免疫性障礙等多種疾病,但目前科學家們關于表觀基因組并不是知道地很多,甚至也并沒有工具去研究表觀基因組。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刊登在國際雜志Au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新技術、新方法的重大進步使蛋白質組學成為蛋白質科學家、生物學家和臨床研究人員的一個極其強大的工具1。隨著分析儀器的不斷發展,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每一項技術進步都會產生更多的數據。與此同時也給生物信息學軟件的開發帶來了新挑戰。 當代基于高通量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方法使人們對生命過程獲得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正在探索人體蛋白的未知領域并發現大量此前未知的蛋白。新研究發現科學家此前認為不會為蛋白質合成指定遺傳密碼的DNA區域實際上產生193種奇異蛋白,它們的功能至今仍舊是一個不解之謎。這一研究發現表明人類基因組或者說遺傳密碼要比科學家此前認為的復雜的多。 早期的蛋白質組(完整的
進化的力量通過生命的多樣性得以展現。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弗朗西絲·阿諾德、喬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溫特,理由是3人在掌控進化的方式及利用其為人類帶來最大福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定向進化開發出來的酶如今被用于生產生物燃料、藥物和其他事物。同時,利用一種被稱為噬菌體展示技術的方法進化出來
合成生物學研究不僅包括觀察和描述生命過程,而且試圖模仿天然的生命過程。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馬丁斯里德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制作了一個系統,該系統能夠再生其自身的DNA和蛋白質構件的一部分。 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仿生系統”研究小組的負責人Hannes Mutschler
到目前為止,生物學家仍然還不清楚,人類和其他生物體內到底有多少個編碼蛋白質的活性基因,即便一些物種的基因組已經完成了序列測定。只是因為許多基因和它們的蛋白質產物是通過計算機程序預測出來的。 蛋白質組學領域的目標是發現所有由一個特定生物產生的蛋白質。這樣的蛋白質組圖譜將可能推測出精確的活性基因數量
The scientist雜志集中盤點了近期最受關注的一些基因組測序成果,包括山地大猩猩、綠膿桿菌、金絲雀等。 種屬: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 獲得東部大猩猩的一個亞種群——山地大猩猩的第一個全基因組序列,揭示出在10萬年的時間里這一種群一直在衰退,因此導致了有限的遺傳
對于動植物的DNA來說,僅有不到5%能夠翻譯成蛋白質,進行生命活動。而大部分DNA轉錄成RNA之后,便不再繼續翻譯,這些非編碼RNA一度被認為是轉錄中的“噪音”“暗物質”,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垃圾DNA”。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垃圾DNA”的重要性才開始為人們所了解。
對于動植物的 DNA 來說,僅有不到 5% 能夠翻譯成蛋白質,進行生命活動。而大部分 DNA 轉錄成 RNA 之后,便不再繼續翻譯,這些非編碼 RNA 一度被認為是轉錄中的 “噪音”“暗物質”,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 “垃圾 DNA”。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 “垃圾 DNA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之際,PCR技術在快速篩查中已大顯神威,但進入臨床后如何更早地區分輕癥和重癥患者,從而更準確地治療和用藥?5月27日中國研究人員在《Cell》發表文章,利用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全景式分析,發現了重癥患者體內應對病毒進攻特征性的分子改變,并
完成了千人基因組計劃(1000 Genomes Project)的第二階段,一個多國科學家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獲取了來自14個不同群體總共1092人的樣本,并對他們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人員將這一壯舉描述為集體努力的成果,為生物學家和醫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可用于了解人類遺傳變異的正常范圍,以
美國《科學》雜志日前公布了該刊評選出的2010年十大科學進展,其中第一臺量子機研制成功位居榜首。 這10項進展包括: 1.第一臺量子機。 迄今為止,所有的機器都按照支配日常物體運動的不足為奇的經典力學法則進行運動。與此相反,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