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垃圾”RNA不垃圾,幫助細胞應對壓力
非編碼RNA通常因不能編碼蛋白質的RNA而被稱為“垃圾RNA” ,包括小RNA以及長鏈RNA。近期,來自于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團隊卻發現,“垃圾”RNA并不垃圾,它通過與一種負責基因沉默的酶互作,確保應激基因的表達,促使細胞對抗脅迫。 研究人員發現的“垃圾”RNA是B2 RNA,由B2 SINE 反轉錄轉座子轉錄而來的RNA。而與它發生互作的關鍵酶類是EZH2,起始復合體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組成結構的一部分,負責沉默靶向基因。當細胞受到熱脅迫時,EZH2與B2 RNA互作,調控應激基因的表達。 MGH 分子生物學教授、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Jeannie T. Lee博士表示:“我們首次證實,EZH2能夠獨立于PRC2復合體之外發揮功能,通過與B2 RNA分子互作促進應激基因表達。” 相關研究成果與12月15日發表在《Cell》期刊。 值得注意的是,L......閱讀全文
Cell:“垃圾”RNA不垃圾,幫助細胞應對壓力
非編碼RNA通常因不能編碼蛋白質的RNA而被稱為“垃圾RNA” ,包括小RNA以及長鏈RNA。近期,來自于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團隊卻發現,“垃圾”RNA并不垃圾,它通過與一種負責基因沉默的酶互作,確保應激基因的表達,促使細胞對抗脅迫。 研究人員發現的“垃圾”RNA是B2
《自然》呼吁全球聯手應對電子垃圾
目前,發達國家制造的大量電子垃圾大都在監管松懈的發展中國家處理。為此,英國《自然》雜志4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呼吁,應通過國際合作阻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傾倒電子垃圾。 電子垃圾是指被廢棄不用的電器或電子設備,主要包括家用電器、計算機、通訊電子產品、電子科技的淘汰品等。電子垃圾中蘊藏眾多資源,也
垃圾分類需要壓力亦需動力
本月10日,廣州市將召開全市垃圾分類啟動大會,公布“按袋計量收垃圾費”試點范圍,并宣布試點正式開始。垃圾費隨袋征收,丟得多付費多;垃圾袋實名制,亂丟處罰……這項據稱是借鑒臺北經驗的新政策,尚未正式實施便引起全城熱議。 垃圾分類的正確性放在任何一個場合都是毋庸置疑的,垃圾不分類、垃
男女應對壓力的基因差異大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以男女來自不同星球的比喻,揭示兩性無論是在生理心理上,還是在語言情感上都大不相同,而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最新研究為其增添了“新證”。研究發現,由于一個特定類型免疫細胞的作用不同,男女應對壓力的差異性很大,導致女性更容易罹患某些疾病。 這種稱為肥大細胞的免疫細胞
意大利校園擬禁垃圾食品應對肥胖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由西北部的皮埃蒙特大區發起,意大利20個大區的農業局局長在杜林簽署協議,禁止垃圾食物進入中小學,期盼可以進一步對抗孩童的肥胖問題。 在皮埃蒙特(Piemomte)農業局局長費瑞羅(Giorgio Ferrero)的提議下,藉著在杜林(Torino)舉行的“美味沙龍
中國“洋垃圾”禁令 美澳日如何應對
新年伊始,隨著中國全面禁止進口對環境污染風險高、群眾反映強烈的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24類固體廢物,西方不少國家的廢品回收行業受到沖擊。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大幅提升固體廢物進口標準的舉措無疑讓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洋垃圾”輸出國感到不適應,但中國此舉不僅有利于推動本國環保事
經濟日報:用“簡單生活”應對“垃圾圍城”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了“垃圾圍城”現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全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 【微評】垃圾圍城已成為當今中國城市之困,一些甚至曾經“綠水青山”的鄉村也在劫難逃,垃圾的產生來自生產、生活等環節。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Nature驚人發現:可編碼的“垃圾”RNA
在植物和動物中,microRNAs(miRNAs)調控了許多不同基因的表達。這樣的調控在許多過程包括經歷不同發育階段的轉變以及對環境壓力的響應中都起著關鍵的作用。miRNAs是由酶切割前體轉錄物初級miRNAs (pri-miRs)而生成,直到現在人們都認為pri-miRs不編碼任何的蛋白質。
《自然通訊》:為何有些人更能應對壓力?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應對壓力情況,并不完全是因為遺傳學因素,即使同卵雙胞胎在應對壓力方面也存在差異。 最近,研究人員在基因完全相同的小鼠大腦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電模式,可預測動物如何很好地應對壓力情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7月29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可
中科大院士PNAS解析“垃圾”RNA
來自中國科技大學,英國鄧迪大學的研究人員圍繞一種關鍵小蛋白:Stc 1的結構和功能展開了研究,從中揭示出了裂殖酵母中RNAi與染色質修飾之間的分子作用機制,指出了非編碼RNA的又一重要作用。相關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