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拔最高引力波觀測站近期在西藏阿里地區破土動工,建成運行后可首次實現北半球地面原初引力波觀測,帶領我國原初引力波研究進入國際前沿,同時促進我國低溫超導亞毫米波探測技術的發展。 阿里地區行署副專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姚永強6日告訴記者,阿里項目全稱為“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計劃,規劃包括阿里1號和阿里2號兩部分,阿里1號的建設地點位于阿里地區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以南約30公里。 阿里地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氣候干燥,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與天文臺基礎設施,是北半球原初引力波觀測最理想的地方,備受天文學家的青睞。 據介紹,阿里1號是指建在海拔5250米的一臺原初引力波望遠鏡,可得到目前最高精度的北天區原初引力波極化數據。阿里2號是在海拔6000米以上地點建設的望遠鏡陣列,可進一步拓展觀測頻段,提高觀測精度。科學家將力爭在2021年之前實現阿里1號觀測運行,并取得第一批科學......閱讀全文
白春禮一行啟動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裝置建設工作 白春禮與齊扎拉一行調研阿里天文觀測站 白春禮與齊扎拉一行調研量子衛星地面接收站 白春禮與科學家們進行深入研討 3月2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西藏阿里地區,實地調研了海拔超過5100米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阿
令人矚目的原初引力波事件雖以“悲傷”告終,但卻引發了國際科學界對其更加熱切的期待;相比之下,由于國內對科研失敗容忍度極低,“中國連想犯這樣‘錯誤’的機會都沒有”—— 近日,歐洲空間局的一份報告宣告了自去年3月份以來關于原初引力波爭議的最終結局。彼時,美國BICEP2合作組宣布了通過宇宙微波背景
這是一場跨越百年的接力。 從愛因斯坦偉大的預言,到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矢志不渝的求索,2月11日,當“引力波”這三個字,以核裂變般的速度引爆全球,全世界都在為這扇探索宇宙新窗口的開啟而歡欣鼓舞。 這更是一場全世界科學家的“并肩作戰”。百年來,引力波的身影總是顯得“虛無縹緲”,但在這個頂級世界難題
“未來五至十年,我國應發揮本土實驗基地的優勢,充分利用錦屏地下實驗室探測暗物質和西藏阿里天文臺探測宇宙背景輻射,同時迅速開展先進探測技術的研發,希望在國際上率先發現暗物質。”不久前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S27次學術討論會上,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季向東教授提出了這樣的設想,得到了與會專家的支
春節期間,美國LIGO科學組織憑借一則“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微博、各大網站及傳統媒體版面,一時間“引力波”這個往日里略顯“高冷”的術語,竟成了普通人口中不斷談及的“潮詞”。 在各大媒體紛紛解析引力波的重要科學意義時,專家強調,引力波并不僅僅是探測宇宙天體過程的工具那么簡單
中國曾有過一次加入LIGO實驗團隊的機會。 據“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力學所胡文瑞院士介紹,LIGO組織除了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兩家牽頭單位之外,還成立了LIGO聯盟,因在亞洲缺少一個觀測站點,該聯盟相關負責人曾來到中國,希望在中國建一個LIGO的測量站,根據胡文瑞的回憶,當時北
這幾天“LIGO實驗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占滿了各大媒體及移動信息平臺。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又一個里程碑。細看下來,美國科學家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歐洲科學家成績斐然但運氣不佳,日本科學家緊隨其后,印度科學家也有一席之地,未來可能在全球引力波探測網絡中占有一席之地。反之,中國科學家雖有少量參
“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出來后,很多人問:為什么又是美國?為什么中國沒有做出來?”引力波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委員說。 隨著美國的發現,中國三個引力波探測計劃浮出水面。張新民負責其中之一的項目設在西藏阿里。他認為,大科學工程是中國的必需,否則中國科學創新“只能是小打小鬧”。 喚起自
2月11日,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宣布他們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圖為技術人員在關閉艙門抽制真空前檢查光學部件。 13億年前,兩個恒星量級黑洞撞到了一起。 大約3倍于太陽質量的物質,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被轉化為引力波。這在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自然》雜志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