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癥日:全球每年880萬人死于癌癥
在2月4日世界癌癥日到來之際,世界衛生組織3日發布新的癌癥早期診斷指南,并呼吁強化癌癥早期診斷和治療,提高患者生存機會。 世衛組織最新公布數據表明,全球每年有880萬人死于癌癥,占全球每年死亡總人數近六分之一,死者大多數在中低收入國家。每年有1400多萬新發癌癥病例,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2100多萬。 有效的早期診斷可在發病初期檢出癌癥,使治療更有效、簡單,并降低費用。根據世衛組織新發布的癌癥早期診斷指南,所有國家均可采取措施改善癌癥早期診斷工作。 新指南提出的改善癌癥早期診斷的三個步驟是:提高公眾對各種癌癥癥狀的了解,鼓勵一旦發現相關癥狀及時就醫;加大在強化衛生服務、提供衛生服務裝備和培訓衛生工作人員方面的投入,以便能準確及時診斷;確保癌癥患者能夠獲得安全有效的治療,包括減輕疼痛等,同時不使患者在個人生活或經濟上陷入困境。 世衛組織非傳染性疾病、殘疾、暴力和傷害預防司司長艾蒂安&mid......閱讀全文
癌癥治療新曙光:癌癥建模
現在科學家們將患者的腫瘤細胞接種到小鼠體內,進而建立腫瘤模型,以用于分析和開展藥物測試。目前研究人員已鑒定了一系列小兒實體腫瘤模型,同時相關數據的允許免費獲取。 罕見癌癥的研究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可用的腫瘤樣本少;缺乏相應的小鼠模型。最近科學家們非常成功地開發了將人類腫瘤細胞高效移植到免疫缺陷
Nature癌癥綜述:復制應激與癌癥
基因組的穩定性直接關聯到細胞是否發生癌變,而在這其中,DNA復制是最容易發生變化的過程,也是最容易致癌的過程。任何導致DNA損傷高水平發生的條件也都會引發復制應激(replication stress),這是基因組不穩定的來源之一,也是癌變前細胞和癌變細胞的一大標志。 來自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的
癌癥檢測
什么是腫瘤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是由腫瘤細胞產生的,存在于細胞.組織或體液中,能用化學或免疫方法定量、證明癌腫存在(或在某一臟器存在)、可以監測腫瘤治療和預后的物質。有的腫瘤標志物在正常人體內不存在,罹忠癌癥后才會出現,有的則是罹患癌癥后水平會顯著高于正常人,因此,腫瘤標志物檢查可以檢測到早期癌癥的蹤
癌癥患者身心壓力大將加快癌癥擴散
英媒稱,新研究發現,癌癥患者的身心壓力與癌癥擴散速度存在驚人關聯——壓力大導致癌癥的擴散速度加快5倍。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這項研究揭示,這一關聯可能讓人體變成一條令癌癥四處擴散的“高速公路”。 澳大利亞莫納什藥物科學研究所的腫瘤生物學家埃麗卡·斯隆博士對《每日郵報》澳大利亞版記者說:
Nature癌癥綜述:如何用CRISPR進行癌癥研究
CRISPR/Cas9系統可以很容易地改寫多種生物的基因組,這一技術很快如風暴一般席卷了整個基因組工程領域。可想而知,以CRISPR/Cas9為基礎的各種應用也將為癌癥遺傳學領域帶來一場變革。麻省理工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Tyler Jacks就是這方面的先行者,他去年連發兩篇Nature文
《Science》重磅!“癌癥疫苗”可使小鼠癌癥全部消退!
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具有消除腫瘤的作用,但在面對癌細胞是,它需要一個催化劑或一種刺激才能完成這項使命。 而當前的免疫療法主要通過刺激整個身體的免疫系統來促使免疫細胞消滅腫瘤;靶向治療通常針對限制腫瘤細胞活性的免疫細胞。大熱的CAR-T細胞治療則需要將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提取至體外,經過處理后再回輸
當AI遇到癌癥療法 “癌癥=感冒”不是夢
1、AI多方面改善腫瘤療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方法有潛力影響癌癥療法的多個方面,包括藥物的發現、臨床開發,以及最終的臨床應用(圖表1)。目前,這些過程既昂貴又耗時漫長(平均約20億美元,10年),而且因為常規有限樣本隨機對照試驗的局限性,對更廣泛
Nature癌癥綜述:癌癥中的黏連蛋白
大量的癌癥基因組測序項目,每天都在發現可能與腫瘤形成有關的新基因。黏連蛋白(cohesi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cohesin是一種圍繞DNA的環狀蛋白復合體,控制著細胞的分裂。就在幾個月前,人們通過測序數以千計的腫瘤樣本發現,STAG2是一些癌癥中(例如膀胱癌和黑色素瘤)突變最為頻繁的基因之一
為何癌癥早篩、癌癥診療推進這么難?
癌癥負擔的不斷上升,正促使癌癥早篩市場蓬勃發展,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超千億。有業內人士曾對肝癌、結直腸癌兩種發病率較高、目前早篩產品進展較快的癌癥進行液體活檢早篩潛在市場空間測算,預計2030年肝癌和結直腸癌早篩的潛在市場空間分別為106.5億元和96億元。 與“擁擠”的腫瘤治療領域相比
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全國最新癌癥報告
2019年1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負責全國腫瘤登記數據收集、質量控制、匯總、分析及發布工作。 (由于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后3年,本次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5年登記資料。) 惡性腫瘤(癌癥)已經成為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