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個農歷新年,歷史的車輪依然不斷向前,科技創新仍是這個時代行進過程中最受矚目的驅動力。哪怕是人們印象里最“土”的農業,也不得不卷入其中。 而近日出臺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用不小的篇幅聚焦“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事實上,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反復強調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談及農業,與普通大眾息息相關的問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國農業這一關乎十幾億張嘴吃飯的問題將何去何從? 前不久,中國農業科學院對外發布該院《“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以下稱《規劃》)和《“跨越2030”農業科技發展戰略》(以下稱《戰略》)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正如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李家洋院士所說,按部就班地跟蹤國際研發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建設科技強國的需求,必須緊扣發展、搶抓先機、超前部署、跨越發展。這也是由他牽頭研究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跨越發展戰略的初衷所在。 據介紹,《戰略》是該院......閱讀全文
陸稻、小麥、馬鈴薯、甘蔗等一大批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云南農科院)選育出的糧經作物品種已在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引進并示范推廣。農業科技創新為周邊國家帶來發展的希望。 作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門戶,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云南農科院更是肩負重任,篤力前行。“云南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國辦發109號文件,開啟了我國傳統種業邁向現代種業的新跨越。▲路演時,有合作意向企業舉牌▲部分瓜菜品種在推介會上展示浙江省農科院供圖 2016年,農業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將成
根據云南省委“云南省農業科技進藏區”活動指示精神,2016年4月15日,由迪慶州人民政府,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扶貧辦、云南業農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省農科院主辦的“云南省農業科技進藏區啟動儀式”在迪慶州香格里拉隆重舉行,開啟了迪慶藏區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
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下稱《條例》),將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9月22日,《條例》宣傳貫徹座談會在杭州召開,浙江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蔣泰維,浙江省科技廳廳長、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周國輝參加會議并講話。 《條例》共六章四十八
梨花梨果同樹齊爭春的一幕,日前在河南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梨試驗站的核心示范園上演。梨樹不僅花團錦簇,枝頭還掛滿了梨。這些梨平均一斤多重,最大的近兩斤。 實現眼前這一花果同樹奇觀的,是河南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王東升及其團隊。“將去年的果實在樹上完好無損地保存到現在,需要攻克4方面
“原來我這800畝地種的是小麥,不僅容易發生漬害,還因為小麥的成熟期較晚,影響到下一茬水稻的種植。改種油菜之后,不僅管理簡單,不影響下茬水稻種植,相比小麥每畝地還能多收入200塊錢。” 說這句話的是河南省固始縣種植大戶、固始縣太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丁志發,他從前年開始將其800畝流轉土地全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 打通科技入村到田“最后一公里”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動力。當前面臨的問題,既有許多農業重大需求還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又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難以得到推廣應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
中國糧食與經濟作物發展、中國糧食產需區域平衡、中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評價、中國現代化發展模式、中國農業區劃、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國農科院建院61年來,圍繞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業科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宏觀戰略研究,為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科學決策
日前,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部、浙江省農科院的數百位專家、學者在會上探討分析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交流分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與做法,共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思路和策略。 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將科
日前,來自京津冀農業科學院的領導專家集聚天津市農業科學院武清現代農業創新基地,召開了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實驗室成立及發展研討會。首批成立了3個三地聯合實驗室,成為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接國家和地方農業科技創新重大任務的又一實質性舉措。 2014年5月,京津冀三地農科院共同簽
今年以來,河北省科技廳積極協調動員社會力量開展駐村脫貧幫扶行動,河北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大午集團、張家口市農科院、河北北方學院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先后與省科技廳幫扶的陽原縣小莊、朱家莊、東谷沱建立合作關系,提供技術、產品等多種形式的暖心幫扶,有力推動了省科技廳駐村幫扶工作向前向好發展。 為
重慶地處山區,氣候炎熱日照少,海拔高度差超過一千米。為適應該地區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在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支持下,重慶市農科院、重慶市中一種業有限公司開展了耐高溫水稻新品種的培育和示范推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選育出了系列優良水稻新品種。通過多年研究,培育了耐高溫,抗逆性強
糧油加工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強(左三)研究員在指導實驗。中國農科院加工所提供 讓科研人員從到處跑課題,到待在實驗室里搞科研 走進北京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大院里,往日繁忙的景象沒有了:主樓前停放的一排排汽車不見了,來回穿梭的人也少多了。歲末年初,本該是科研人員最忙碌的時候,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趙川鎮,有一塊“張雜谷”種植區。春節期間,已經過了收割期的土地一片空曠,附近經過的農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去年9月份的時候,這里的谷子長得特別好。”智慧農業科技設施 河北張家口市農科院總農藝師、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正是“張雜谷”的締造者。經過團隊10多年的鉆研,“
日前,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實驗室成立及發展研討會在市農科院武清現代農業創新基地舉辦,三地農科院專家參會。首批成立了3個聯合實驗室: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合實驗室、農業資源環境聯合實驗室、果蔬有害生物綠色防控聯合實驗室。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
近日,由四川省委農工委、四川省科技廳牽頭制定的《關于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試點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方案》出臺,全面推進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一是試點范圍廣。包括四川省農科院等11所省級農業和涉農科研院所、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10所市屬科研院所、綿陽市涪城區等16個市的62個縣(市、
“可以說,過去這五年,我們在拼命地奔跑,但是活兒似乎永遠干不完。”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門人”,魏靈玲的工作被精確地分配至每一個小時。 過去15年,除從事“智能植物工廠”“都市型設施園藝”“植物LED光環境調控”等設施農業研
近日,國家標準委公布了一批被列入第9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名單,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羊肚菌種植榜上有名,成為甘孜州又一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至此,該州共有5項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獲得立項。 瀘定國家羊肚菌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是響應和助力國家和地方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山區實施精準扶貧政策落
——關于加強中國農科院農業科研協同創新的思考 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來自科研院所、高校、行業企業、中介機構等社會各界、各領域的創新力量不斷發展,全社會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傳統體制下,科技創新重復、分散、封閉、低效的問題仍然沉疴存久,積弊日重。農業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已經
云南首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介暨招商大會28日在昆明拉開帷幕。 以“創新引領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為主題,緊扣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全省農業工作,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成果轉化,為高原特色農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云南省科技
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新鄉市政府、河南省農科院共建現代農業示范區今天在這里啟動。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啟動儀式上指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四大制約,農業科技支撐須做好四個立足,才能有效應對和解決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 陳萌山如此闡釋“四大制約”:一是資源制約。我國目前人均耕地面積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云南農科院)作為省級公益性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是全省區域農業科技創新的航母和排頭兵,承擔著云南全局性、關鍵性、戰略性重大農業科技問題的研究和創新任務,以及服務“三農”科技進步這一根本任務。自1912年建立以來,為邊疆民族地區區域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讓人神往。上海首家郊野公園——廊下郊野公園日前開園迎客,讓市民再添一個回歸大自然的休閑游好去處。 作為特大型城市,上海在城市功能不斷提升的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資源緊張、生態游憩空間缺乏等多重壓力。為了營造大都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城市,上海市政府
步入新年,離脫貧期限也越來越近,安徽省作為扶貧任務較重的省份,已經在扶貧路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5年來貧困人口減少超八成。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消除貧困,需要非常之力,科技就是力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安徽省農科院緊握科技這把“利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注重“造血”功能培育,為安徽省貧困地區
吳金水在啟動會上介紹課題的目標與任務 6月7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循環農業科技工程領域課題“中南稻區復合生物循環技術集成與示范”啟動會在長沙召開。課題主持單位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及湖南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省農科院水稻所、湖南省農科院農業生物
11月23日,湖北技術交易所與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成功舉行。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焦春海院長、湖北技術交易所陳漢梅副所長代表雙方簽約。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巡視員夏賢格同志致歡迎辭,湖北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葛琳同志出席儀式并發表講話。 葛琳同志對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不
22日,大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揭牌,這為增強中國大豆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中國大豆種質資源、分子育種等領域的研究水平搭建了平臺。 2004年4月,吉林省農科院向省發改委和國家發改委提出了建設“大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項目建議書;2005年3月,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建設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