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家族再添百余“候選者”
每日科學網2月13日消息稱,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布了迄今最大的一項系外行星觀測結果。團隊利用徑向速度法檢測到超過100個潛在的系外行星,包括一顆非常近的、距離地球僅8.1光年左右的行星。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天文學期刊》上。 徑向速度法是目前發現和確認行星的最成功且最有效的技術之一。徑向速度法找尋的線索,是恒星母星相對地球發生遠近運動時,行星及其衛星受其影響所產生的微小波動。變化雖然小,但使用現代的光譜儀已可以檢測出低至1米/秒的速度變化。一般來講,這種方法的成功與否與行星的遠近無關,但由于需要高精度的高信噪比,因此通常適用于搜羅我們地球附近那些距離不超過160光年的星體。 此次向公眾發布的數據,是為期20年的行星狩獵行動的一部分。團隊除了使用徑向速度法這一理論武器,同時還利用了位于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高分辨率階梯光柵光譜儀(HIRES),其已成為相關領域的主力工具。科學家們整合了超過1600顆行星以及接近61000次獨立......閱讀全文
系外行星大氣中首次發現鐵
《自然》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確認在系外行星KELT-9b的大氣中探測到鐵和鈦。 KELT-9b屬于超高溫類木行星,這類行星是恒星和氣態巨行星之間的過渡天體,天文學家此前曾預測KELT-9b的大氣無云。雖然鐵是豐度最高的過渡金屬元素,但由于耐火性較好,天文學家從未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直接探測到鐵
新儀器首次直接發現最輕系外行星
智利雙子座南方望遠鏡發現了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科學家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約2000顆太陽系外行星,但其中只有10顆系外行星能夠直接被觀測到,這是因為與其環繞的明亮母星相比,這些行星未免太過昏暗。如今,一個設計用來直接成像的儀器找到了自己的第一顆新的系外行星——一顆位于波江星座的100
新儀器首次直接發現最輕系外行星
對研究行星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智利雙子座南方望遠鏡發現了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科學家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約2000顆太陽系外行星,但其中只有10顆系外行星能夠直接被觀測到,這是因為與其環繞的明亮母星相比,這些行星未免太過昏暗。如今,一個設計用來直接成像的儀器找到了自己的第一顆新的系外行
離地球最近系外行星可能宜居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根據模擬得出結論稱,距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鄰星b上可能擁有廣闊的海洋,這增加了其支持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比鄰星b的母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離太陽僅4.2光年。自比鄰星b于2016
國內首次探測到系外行星熱輻射
11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分別在Ks和H波段觀測了熱“木行星”WASP-43b,并估算了該行星的亮溫度,約為1850k(開爾文),非常熱。據悉,這是國內首次探測到太陽系外行星熱輻射。 當前,太陽系外行星的研究重心已從最初的樣本積累慢慢轉變到對行星的天體物理性質的研
一太陽系外行星大氣中有水
一個國際天文小組發表最新研究報告說,環繞太陽系外恒星HR8799運行的一顆行星大氣中含有水。新發現盡管并不表明這顆行星宜居,卻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太陽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 美國、加拿大天文學家借助夏威夷凱克天文臺的望遠鏡,使用新的觀測方法和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對這顆行星進行了迄今最細致的觀測
海王星大小的新系外行星現身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借助開普勒探測器K2任務,發現了一顆海王星大小的新系外行星K2-263b,其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4.8倍。新發現有助天文學家進一步了解地球的歷史,以及地球與其他系外行星“表兄弟”之間的不同之處等。 據悉,K2-263b圍繞一顆質量僅為0.86倍太陽質量的恒星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
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志》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研究M矮星周圍行星的宜居性,重新定義了系外行星潛在宜居的條件,減少了搜尋地外生命目標天體的數量。 就目前所知,生命要想在某顆行星上繁衍生息,液態水的存在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行星必須處于恒星的“宜居帶”內——行星與
天文學家見證系外行星誕生
新生行星PDS 70b的?? 圖像圖片來源:ESO 天文學家對一顆仍圍繞母星的正在形成的新行星進行了直接成像。這顆比太陽系任何同類都要炎熱的行星,為天文學家長期持有的觀點提供了支撐,即此類天體誕生于在年輕恒星附近合并的氣體和塵埃盤。 最初的發現由德國馬普學會天文學研究所(MPIA)天文
NASA: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已超五千顆
3月2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當地時間21日稱,該機構的系外行星檔案當天新增65顆系外行星,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總數隨之突破5000顆大關。? ? 根據美國太空網站Space.com的消息,人類首次確認發現系外行星是在1992年。當時,天文學家亞歷克斯·沃爾什贊和戴爾·弗雷在《自然》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