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場起源于地球外核流體運動,攜帶了地球內部的重要信息,是認識地球深部過程的窗口,其演化規律可以反映某些地球動力學過程。生命在地磁環境中起源、進化、繁衍,地磁場保護并影響著地球上的生命。因此研究地磁場的演化歷史對研究以上科學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考古磁學通過對考古遺址出土的古遺存 (烘烤過的磚、瓦、瓷器、陶器、燒土、爐渣等)進行磁學方面的研究來獲得全新世以來地磁場方向和強度百年或千年尺度的精細變化信息,在完善地磁場模型、探索地球動力學過程、考古遺址定年和探討人類活動與地球環境變化相關性等方面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整個東亞地區考古磁學研究相對薄弱,中國的考古磁學工作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發表的數據非常分散,致使對東亞地區全新世以來地磁場演化規律的認識非常有限。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遺存使中國考古磁學對探索東亞地區甚至全球地磁場演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閱讀全文
4 、誤差范圍我們要考慮熱釋光的精確度問題,對古劑量、年劑量影響的各種因素(靈敏度、非線性、飽和等),那么就不但需要精確確定天然放射性來源,而且應考慮陶器在歷史上實際接受放射性照射條件,如含水量、氫逃逸等影響的因素。只有對上述各種因素作了正確測定和較正后,才有可能使其精確達到 10%&nb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后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云、美國合作導師Lisa Tauxe等,對采自山東、遼寧、吉林、浙江、河北等中國東部地區的考古樣品開展了詳細的古強度研究,建立了第一條東亞全新世地磁場強度變化參考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