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肝臟專家全國網絡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因膳食補充劑導致的肝損傷約占院內所有藥物相關性肝損傷的20%。補充劑沒有提供任何療效數據和安全性數據,它對你來說就像是個黑匣子。 當前,保健品日益成為中國家庭的標配,但由于缺少療效及安全性數據,它對消費者來說更像是一個黑匣子。 “很多保健品雖來自天然,看上去沒什么危害,但經過代謝,在體內形成的中間產物或最終產物,都有可能對肝臟中的酶產生抑制作用,從而造成肝損傷。”一位藥企研發人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由于不是藥品,保健品并非強制要求標明療效和副作用,一款保健品的誕生,也不必經過臨床試驗。 事實上,國外因保健品造成肝損傷的案例屢見不鮮,如醫學類媒體Hepatology和Medscape曾報道過一項研究結果:健身者和減肥中年婦女熱捧的草藥或膳食補充劑(HDS)亂用情況泛濫,在過去 10 年中已逐漸成為導致肝損傷的重要原因。 不過,消費者仍然容易忽略這些負面信息,在中國,保健品市場......閱讀全文
1 約75%的60歲以上被調查者經常服用保健品。一些老年人因過度服用保健品,身體機能嚴重受損,不僅沒有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還加速了衰老。 樂樂是天津一名六年級小學生,父母從一年前開始給他服用“富含DHA、增強記憶力、改善記憶功效”的益腦保健品,3個月后,樂樂吃了幾千元的保健品,學習不見長進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隨著老年人購買力不斷增強,加上自身對健康的格外關注,一些人由此看到了“商機”,想方設法誘使老年人大量高價購買保健品。 在安徽省六安市解放中路伯爵酒店門口,最近有二三十位老人手拿保健品追著商家,聲稱要退貨。在警方干預下,老人去了名為六安市乾茂商行的公司辦理了退貨
央視財經的報道:浙江嘉興的一名老太太,七十多歲,很節儉的那種,曾因為弄丟十塊錢而懊悔好幾天,并貼尋錢啟示。 因為身體不太好,被保健品公司的推銷員看上,先是一個勁地叫阿姨、叫奶奶,叫得可甜,贏得老人的信任后,便說他們有一款產品可以延長壽命,老人沒防備,幾番下來,便被洗腦。 之后,老太太天天去保
近日,天津權健被爆出虛假廣告宣傳、火療引發多起傷人事故、涉嫌傳銷被立案調查等行業內幕,不僅讓權健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同時更是將保健品行業推向了輿論的風口。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伴隨著保健品安全問題的頻頻出現,我國保健品市場的發展卻是迅猛異常。2018年年初中國保健協會對外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
【閱讀提示】 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對保健品市場的監管則相對乏力。消費者期待相關部門聯手打出“組合拳”,提高違法成本,重罰造假者,以凈化保健品市場。 96%保健品店有“貓膩” 合肥市的汪先生這兩天有些郁悶,花了1600元買的瘦身保健品,網上一查卻是“假貨”。原來,他
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對保健品市場的監管則相對乏力。消費者期待相關部門聯手打出“組合拳”,提高違法成本,重罰造假者,以凈化保健品市場。 96%保健品店有“貓膩” 合肥市的汪先生這兩天有些郁悶,花了1600元買的瘦身保健品,網上一查卻是“假貨”。原來,他于3月22日在合肥市長江西
現如今,林林總總的食用保健品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很多年輕人也開始熱衷靠保健品養生了,特別是那些無論從名字還是包裝上都很洋氣的保健品,更是受到不少消費者的追捧。 保健品市場新變化 1.消費人群年輕化,產品定位中青年。 調查顯示,2012年以前,保健品的消費對象主要為老年人;201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國家食藥監總局日前發布了《2016年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重點抽檢食品生產企業名單的通告》,這份通告涵蓋40家保健食品企業,繼去年頒布“史上最嚴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令”之后,對保健品行業進行整治,涵蓋的企業多為行業龍頭。 打開此次重點抽檢食品生產企業名單,包括保健食品、
導讀: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以及國人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人選擇海外代購保健品,在許多購物網站和微信朋友圈也總能看到代購保健品的信息,葡萄籽膠囊、膠原蛋白、骨骼保健……,這些保健品之所以如此受到歡迎,主要是因為其“純天然”、“無副作用”、“海外標準更高”等標簽。然而“洋保健品”就一定安全嗎?
精選針葉櫻桃提取、天然深海魚油提取……記者在市場上發現,一些天然維生素產品是春節保健品市場上的“寵兒”,廣告詞頗讓人心動。它們的價格比普通的維生素貴出幾十甚至上百倍,商家竭力宣稱天然維生素產品吸收好、無副作用,令消費者趨之若鶩。 “其實天然維生素與普通維生素的化學結構完全一樣。二者只不過是提
春節即將到來,保健品等各種節日禮品市場也迎來了消費旺季。購買保健食品時,有哪些貓膩要格外注意?近日,寧波市消保委發布了節日消費警示,羅列了保健品消費最常見的五種貓膩,并為如何進行保健品消費支招。 花五萬多買保健品 買到的卻是進口食品 北侖的董女士,吃過保健品消費的虧。 去年4月,
違規保健品廣告暗藏玄機 玄機一:直銷模式下的“高利潤鏈條”。保健品違法廣告為何屢禁不止?“這主要還是因為保健品行業有高額利潤。”一位從事藥品買賣多年的廣東藥房老板郭先生對記者如是說。郭先生在7年前便從湖南老家來到廣州行醫。“當醫生是讓很多人都很羨慕的職業。”郭先生也毫不掩飾地說,“但在
第一財經記者12月21日獲悉,作為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城市之一的上海將在2017年召開的兩會期間修改食品安全條例并表決,而老年保健品則成為人大代表們關注重點。對此,參與修改條例的多位人大代表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提出,修改食安條例要特別打擊老年保健品為代表的老年人消費品市場亂象,特別是要立法對老
中國人緣何擠爆日本“藥店” 中國游客赴日“爆買”是近兩年的熱門話題,而日本的數碼相機、電飯煲、馬桶蓋等一直在中國被熱炒,但長期以來真正占據中國游客購物清單“霸主”地位的是藥品保健品。春節期間,《環球時報》記者在東京隨便走進一家藥妝店,都可以看到中國游客的身影。他們左手一筐右手一筐,甚至用上了大
近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公開征求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第一批)意見的公告,這意味著中國保健品市場準入壁壘極有可能降低。在目錄中的保健品原料我們可以看到鈣、鎂、鉀、錳、銅等人體必要元素以及維生素A,B1、B2、B6,D,葉酸,酰胺等 我國現在的保健品外包裝上都有一個藍帽子,代表該產品已經由國家食品
率先將“膳食營養補充劑”概念引入中國的湯臣倍健,上市后一直是國內保健品行業的先行者。此次斥重金購入澳洲益生菌企業,也算是跟了一把國內資本收購澳洲保健品企業的潮流。這次交易成功后,下一個被國內資本買下的澳洲保健品企業又是誰?我們拭目以待。 湯臣倍健6.9億澳元收購澳洲企業Life-Space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工信部、公安部等多個部門,在全國范圍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的百日行動。保健食品廣告不得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年終歲末正是保健品消費的高峰期,中國消費者協會也于1月18日發布消費提示:在面對保健品時,
市場規模達千億元的保健品市場監管或迎新變化。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未來,保健品的政府監管將接軌國際標準。“藥就是藥,食品就是食品,食品補充劑就是食品補充劑。保健食品功能可能被取消。為了利于監管,三定方案歸口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上述人士解釋,未來對這類產品將有嚴格的定義,是藥品還是
對話人 徐華鋒: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賈亞光: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近年來,中國國民健康水平不斷提升,其中保健食品的貢獻不能忽視。40年來,保健食品從無到有,保健食品行業從弱小的地位到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見證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 故事 走進保健食品的元年 李松:在改革開放初期,
記者調查了解到,春節期間消費者購買價格不菲的保健品主要用來饋贈親友,因此保健品名氣是否大、包裝是否考究成為消費者購買的標準,而很少有人關注到保健品真正的成分是否“名副其實”、“物有所值”。 多位購買高價保健品的消費者表示,給老人、病人送禮,煙酒等禮品不合適,而其他如水果之類的禮物顯得分量太輕
“醫藥保健品的原材料造假比較常見,何止阿膠以豬皮假冒這一例!” 當記者就央視曝光阿膠造假事件采訪幾位業內人士時,意外獲得他們的一致回應。業內人士揭露,除了造假,以次充好、缺斤短兩等情況在中藥材行業更普遍,尤其在藥材集散地、中小型加工企業,以及私人收購站點。 對于阿膠造假事件,國家藥
近幾日來,關于天津權健的消息滿天飛! 根據相關報道分析:權健的“惡”,在于它利用了中醫藥、保健品作為基礎噱頭,故弄玄虛編造“治愈案例”蒙騙社會大眾,引起了疾病患者的怨憤以及媒體靈敏的觸角——但這本身不是中醫藥的錯、也不是保健品的錯! 正如一枚雞蛋,它的市價僅值1元錢,但是,某些人卻說他養雞場
對保健品企業的生產、流通以及廣告宣傳等環節建立完善的監測制度,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多了“隨時監管”、“嚴厲處罰”兩道約束,企業的僥幸心理就會減少 近日,有新浪認證的知名醫生發表微博稱:“所有口服膠原蛋白保健品‘全是騙人的’……”微博發表之后,引發廣泛議論。不少營養學家、皮膚專家加入炮
降脂降壓 別依賴保健品(求證·探尋喧嘩背后的真相) 專家表示,保健品僅起輔助作用,不能替代藥物,應注重轉變生活方式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方式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如今越來越多。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超過2億,每年因心腦血管病死亡約占總死亡原因的41%,居各類死因之首。在
左為深圳寶和堂的“海狗丸”,右為香港寶和堂出品的“海狗丸”,粗略地從外包裝看,兩者并無二致,但香港的產品其實是藥品。 近年來,網購藥品悄然興起,不少消費者尤其喜歡在網上買老字號的“港藥”,認為質量好而且實惠快捷。殊不知,網上藥品良莠不齊,加上監管不到位,部分商家更是魚目混珠,借機牟利。昨天,無
一些潤腸保健品聲稱有美容等功效。 部分潤腸類保健品涉嫌違規宣傳 “清宿便”無意義,醫學上沒有“宿便”概念,一兩天不排便對人體無害 “排宿便,潤腸道”,這是市場上不少潤腸通便類保健品宣傳時用的口號,有的商家還會表示產品食用后會達到美容養顏、祛口臭、減肥等諸多其他功效。 這些保健
既要加強源頭治理,規范市場供給,又要強化過程監管,不讓漫天要價、坑老害老的假冒保健品有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大力度狠打虛假宣傳等違法營銷手段。 我家有一位“月光族”,不是工作不到一年的弟弟,而是70多歲的外婆。外婆每月有近3000元退休金,在哈爾濱養老。本來生活無憂,經年累月還攢了幾萬元
“買點蟲草吧,抗癌!”“買點靈芝吧!抗癌!”記者在合肥市多家大型超市和藥房走訪時,推銷員們都熱情兜售各種號稱“有抗癌防癌功效”的保健食品,價格均在數百元以上。某品牌破壁靈芝孢子粉,售價高達288元一盒,而另外一款蟲草精,更是要賣到535元。 “這幾天賣的可好了,都是過年買來送人的。收禮的一看
沒扛住感情攻勢、恐嚇營銷的輪番轟炸,去參加了一個“免費講座”的林老伯,一口氣花15萬元買了100多瓶靈芝孢子油。擔心被子女責備,老人將貨存在門店,商家給老人發了提貨卡。當意識到一瓶可以吃1個月,吃完這100多瓶需要十幾年,老人才明白上當了。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供的這個案例是一個“典型”
目前老年消費群體已成為保健品市場最為關注的重點對象,通過將保健品銷售與會銷宣傳的牢牢結合,在銷售人員營造的諸如概念恐慌、饑餓營銷的氛圍里,在各種生病不打針、不吃藥即可治愈的美好承諾中,廣大老年消費者往往難以招架,被騙取高額資金。這種畸形的保健品市場對老年消費者及其家庭,乃至對整個保健品市場健康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