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厭氧氧化作用(AOM)是海洋中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消耗了海洋沉積物中絕大多數的甲烷,并影響著海底碳酸鹽沉積體的形成。除了硫酸根和硝酸根等能作為電子受體以外,三價鐵(Fe3+)也可以作為潛在的電子受體,驅動與鐵還原耦合的甲烷厭氧氧化作用(Fe-driven AOM)。盡管已有少量實驗室培養證據顯示,Fe-driven AOM可能發生于自然界高甲烷沉積環境之中,但Fe-driven AOM 發生的地質化石記錄從未被報道過。因而,學術界并不清楚這一過程對海洋沉積物中實際甲烷消耗(氧化)的重要程度。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應用納米離子探針(NanoSIMS)以及同步輻射X射線近邊吸收譜等技術手段,對沖繩海槽海底冷泉區富鐵碳酸鹽煙囪體開展了系統研究,在微米尺度上獲取了富鐵碳酸鹽煙囪體中硫同位素信息并判別了硫的來源,同時結合鐵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的數據,從冷泉沉積環境中識別了由Fe-driven AO......閱讀全文
目前人類活動對氮循環的干擾,已遠大于其他元素,極大地加速了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引發嚴重的氮循環失衡、氮污染加劇、溫室氣體排放增多等不良效應。據估算,全球只有約40-60%的氮是通過反硝化生成氮氣回到大氣中。在全球變暖、污染加劇的雙重脅迫下,是否存在新型的氮循環過程,值得探究。厭氧氨氧化反應的發現
濕地岸邊帶作為連接內陸水體與陸地生態系統的交界面,不僅是氮循環反應的“熱區”,亦是溫室氣體——氧化亞氮的高釋放區。前期大量研究表明濕地岸邊帶系統能夠有效攔截陸源污染和凈化水體,但其微觀機理仍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祝貴兵研究組通過構建針對各氮循環反應微生物功能基因的高通量測序分析、
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并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污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于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污染具
在海洋沉積物中,厭氧甲烷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的甲烷消耗量為20-300 Tg CH4 yr-1,占全球大氣甲烷通量的60-80%,對全球甲烷平衡和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濕地是陸地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甲烷生物源之一,也是AOM發生的理想場所,但其
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在 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氮(N)、碳(C)、硫(S)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主要由微生物所驅動。 耦合分析自然環境中 微生物遺傳多樣性與其代謝多樣性是當今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 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極 為豐富,每噸土壤中的微生物類
甲烷在厭氧條件下被氧化的現象(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是普遍存在的,其甲烷的消耗量為20-300TgCH4yr-1,占全球大氣甲烷通量的60-80%,對全球甲烷平衡和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海洋沉積物中AOM與SO42-的還原緊密相關。
醫院污水來自門診、住院部、供應室、洗衣班等處的工作、生活、糞便污水,通過單獨排水系統———化糞池、下水道系統,匯集到污水站集水池,經污水處理裝置處理排出。 1、污水處理方法 主要有物理、化學、物理化學法和生物氧化法。如生物氧化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謝功能將污水中膠體或溶解狀態有機物分解去除。&
湖泊面積僅為除冰蓋外陸地表面積的3.7%,卻貢獻了自然生態系統中近20%的甲烷排放量,因而湖泊等濕地乃全球范圍內碳循環重要的樞紐。氣候變化及富營養化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湖泊甲烷釋放,而甲烷釋放通常認為是甲烷產生及甲烷氧化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盡管傳統觀點認為厭氧環境下甲烷古菌代謝是湖泊甲烷生成的必
醫院污水來自門診、住院部、供應室、洗衣班等處的工作、生活、糞便污水,通過單獨排水系統———化糞池、下水道系統,匯集到污水站集水池,經污水處理裝置處理排出。 1、污水處理方法 主要有物理、化學、物理化學法和生物氧化法。如生物氧化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謝功能將污水中膠體或溶解狀態有機物分解去除。&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