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報道:在納米尺度觀察DNA的合成
美國癌癥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預計新增1688780例癌癥新病例,600920人將死于癌癥。 這些數字是如此的觸目驚心,引人唏噓不已。更糟糕的是,直到現在,人類仍然不知道為什么會得癌癥,應該如何阻止癌癥的蔓延。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在自然雜志子刊《自然 納米技術》上的一篇文章,可能會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線索理解“什么樣的細胞會變成壞細胞 ”。毛涵斌(音譯)博士(肯特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的實驗室與京都大學合作,共同討論了癌細胞形成的遺傳因素。 毛教授說,傳統意義上我通常說DNA有兩條雙螺旋結構,能夠編碼組成生命物質的蛋白質。近年來,一些研究學者發現某些DNA折疊會形成4股鏈,我們稱其為G-四聯體(由富含鳥嘌呤的核酸序列所構成的四股型態),它們與抑制癌細胞有關。大多數的G-四聯體都是有益的,但是有一些慢慢變壞了,這些突變情況實際上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為了理解為什么細胞會發生這種情況......閱讀全文
太赫茲光譜研究進入納米尺度
?? 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一種將納米技術用于研究各種材料的強大形式的光譜技術。 激光太赫茲發射顯微鏡(LTEM)是表征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和其他系統和材料性能的新興手段。照射樣品材料的激光脈沖會導致發射太赫茲輻射,其中載有關于樣品電性能的重要信息。 布朗大學工程學院的教授Daniel M
精準制造:從微納米邁向原子尺度
“空天海地的網絡建設,信息世界感知力、通信力以及智算力的建設,迫切需要高端、新型的硅基芯片。然而‘自上而下’的光刻技術制造方式已經接近物理極限。”在日前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說,全球精準制造的競爭已從微納米尺度邁向原子尺度,未來硅基芯片的發展水平將取決于大規模原子制造技術水平
納米孔尺度對DNA輸運速度的影響
圖一:實驗示意圖 圖二:分子動力學仿真模型示意圖 基于納米孔單分子傳感器的第三代DNA測序技術,因其低成本,高通量等優勢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測序史上的創舉。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DNA在穿過10.8納米的納米孔道時的速度比穿過4.8納米的納米孔的速度降低了一倍,這對于實現DNA減速及單堿基精準測序
納米尺度熱導測量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納米尺度輸運性質的定量測量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Quantitative nanoscale mapping of three-phas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in filled skutterudites
在納米尺度材料上創建導電電路
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在納米尺度的材料上創建導電電路。他們在3月在線出版的《自然—材料學》(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說,考慮到這些電路的尺寸,新發現將導致超密集信息儲存和處理器件的研制。?在實驗中,Jeremy Levy和同事充分利用兩塊鈣鈦礦晶體絕緣薄膜的介面在適當環境下具
壓電效應首次在納米尺度上產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學系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在一種名為“硒化鎘量子點”的納米半導體中人為控制壓電效應,制出小到難以置信的高效能產品,比如納米級血壓計、納米電池等。 通過壓縮或擴張固體材料而產生電場,這稱為壓電效應。壓電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比如手表、
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生成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和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研究人員生成了一種可在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并發現了一種調節和放大它們的新途徑。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雜志上,有望促進無耗散量子信息技術發展。傳統設備用電流工作會有能量損失,并向環境散熱。替代“有損”電流的一種方法是利用電子自旋而不是電荷,以波的形式存儲和處
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生成
?有望促進無耗散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和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研究人員生成了一種可在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并發現了一種調節和放大它們的新途徑。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雜志上,有望促進無耗散量子信息技術發展。傳統設備用電流工作會有能量損失,并向環境散熱。替代“有損”電流的一種方法是利用電子自
納米溫度計可揭秘原子尺度熱散逸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一個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小組開發出一種納米級的“溫度計”,能從原子尺度測量熱散逸,并首次建立了一種框架,來解釋納米級系統的熱散逸現象。這一成果為開發體積更小、功能更強的電子設備掃除了一項重要技術障礙。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片上拓撲彩虹器件,納米尺度新進展
近日,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丁偉團隊和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路翠翠團隊、北京大學教授胡小永團隊合作,在片上拓撲彩虹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納米尺度的芯片上觀測到顯著的拓撲彩虹效應。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通訊》。 以光子為信息載體的微納全光器件在光通信、光信息處理、光計算等領域有重要應用。拓
科研人員揭示納米尺度水的流動之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5/523024.shtm
科研人員揭示納米尺度水的流動之謎
受限于實驗技術,目前對納米尺度毛細流動的直接實驗研究止步于10nm。通過高精度大尺度分子模擬,西安交通大學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白博峰、孫成珍教授團隊研究了特征尺度在亞納米至30nm間的納米通道內水的毛細流動特性,揭示了毛細流動的尺度依賴性,打破了通道越小阻力越大流動越慢的固有認知,近日該研究成
亞納米尺度單自旋信息點讀寫實現
日前,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特聘研究員王永鋒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在單分子結構雙穩態的原位可逆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成功實現1平方納米尺度的單自旋信息點讀寫,相關成果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據悉,雙穩態分子通常具有不同的結構形態,可用作信息存儲的基元。然而,實現這種信息存儲功能的前提是須將單分
上海微系統所團隊揭示氧化鋅納米線的納米尺度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昕欣課題組首次采用原位電鏡(TEM)觀測技術并結合熱力學參數測量驗證,從原子級層面揭示了氧化鋅納米線納米尺度的構效關系機理。 該研究采用原位TEM技術實時觀察了兩種不用尺度ZnO納米線在SO2氣氛下的形貌演變,表明小尺度Z
納米尺度富勒烯電子器件可自行制冷
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原子力顯微鏡探針檢測了與富勒烯(石墨單原子層)接觸點的熱電效應,首次發現富勒烯晶體管在納米尺度具有自行制冷效應,能降低自身溫度。該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3日網絡版的《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 計算機芯片的速度和尺寸大小受制于散熱效果。電流通過設備材料由
寶鋼制訂鋼鐵表面納米尺度薄膜國家標準
日前,由寶鋼股份研究院負責起草的國家標準《輝光放電光譜法定量分析鋼鐵表面納米尺度薄膜》,通過了全國微束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評審。評審專家還建議,鑒于該標準在國際上亦屬首次提出,可在適當時候轉化為國際標準。 對鋼鐵表面進行涂鍍處理,是目前提高鋼鐵產品抗腐蝕性能的主要途徑,如鍍鋅、彩涂產品等。隨著涂
新型超材料納米尺度亦可操縱可見光
8月12日, 《科學》子刊《科學進展》在線刊登了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武利民教授課題組關于可見光超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設計開發了一種新的納米粒子組裝方法—— 納米固流體法,首次實現了將高折射率的二氧化鈦納米粒子組裝成可工作于可見光波段的超材料光學器件。通過將15納米的銳鈦礦二氧化鈦納米粒子
納米尺度的水處理需要創新的工程學
Ashok Raichur說,制造出一種可用的產品是讓納米技術服務水處理的關鍵。 利用納米技術生產清潔而安全的飲用水可能成為一個可行的選項。 快速演化的納米技術世界吸引了來自從衛生、營養到農業和環境等領域的科學家。特別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研究如何用納米技術改善獲取清潔的水,而在過
研究人員利用DNA結構屬性打造納米尺度模型
利用DNA重現的梵高《星月夜》作品 文森特·梵高的《星月夜》是后印象派藝術的經典。自從這位荷蘭藝術家在1889年創作了《星月夜》,畫中那些異想天開的漩渦便令藝術愛好者癡狂。2016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師Ashwin Gopinath重建了這幅作品。不過,他用DNA而非油墨繪制了畫作的副本。
光學的“納米尺度”進化,將拉開“消費光子”的序幕
目前最為可行的發展方式,是融合光學與半導體工藝,用半導體的思路做納米級光元件。圖片來源網絡 單個晶體管到集成電路的進化,直接了促成人類信息革命的爆發,拉開了消費電子的序幕,造就了近50年來無數的科技奇跡和無數偉大的企業。基于對半導體行業長期發展的統計,半導體行業歸納出了所謂的“摩爾定律”——
研究實現單個納米尺度物體無標記光學顯微成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11.shtm
熒光自組裝體納米尺度結構演變和生長動態
近日,大連化物所分子探針與熒光成像研究組(1818組)徐兆超研究員團隊實現了對熒光分子自組裝體在2nm尺度的超分辨熒光成像,發現了基于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的結構演變和動態組裝過程,為超分辨成像空間分辨率迫近1nm、聚集發光材料的發光機理研究、組裝體結構—功能的解析提供了新思路。 分子自組裝是物質世界功
研究實現單個納米尺度物體無標記光學顯微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斗國課題組提出并實現了一種動量空間偏振濾波器件。將該器件安裝在傳統無標記光學顯微鏡的出射端,可以高效抑制出射光場的背景噪聲,進而采集到單個納米尺度物體的高對比度、高信噪比光學顯微圖像。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單個納米尺度物體,如超細大氣顆粒物、金屬/
新顯微鏡可實時捕捉納米尺度生物活動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科學家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顯微鏡,讓科學家首次能實時捕捉到生物過程的精彩瞬間,例如觀察蛋白質復合物在行動中的“模樣”。這臺顯微鏡或許能讓科學家見證新冠疫苗如何進入細胞、捕捉動脈鈣化如何悄然發生,為推動生物與醫學研究帶來新工具。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先進功能材料》雜志。研究示意圖。圖片
Nature子刊報道:在納米尺度觀察DNA的合成
美國癌癥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預計新增1688780例癌癥新病例,600920人將死于癌癥。 這些數字是如此的觸目驚心,引人唏噓不已。更糟糕的是,直到現在,人類仍然不知道為什么會得癌癥,應該如何阻止癌癥的蔓延。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在自然雜志子刊《自然 納米
“跨尺度微納米測量儀的開發和應用”項目啟動
3月20日,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跨尺度微納米測量儀的開發和應用”項目首次工作會議在市計測院舉行。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副處長謝正文主持會議,清華大學院士金國藩、同濟大學院士李同保、上海理工大學院士莊松林,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副司長王越薇、市質監局總工程師陸敏、市科委處長過浩敏等專家和領導出席
“跨尺度微納米測量儀的開發和應用”啟動實施
3月20日,由我局組織實施,上海計量科學研究院牽頭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跨尺度微納米測量儀的開發和應用”項目啟動會在上海召開。該項目將通過攻克微聯動多軸驅動和多測頭集成、基于原子沉積光柵納米量值溯源、雙角度傾斜式場掃描等關鍵技術,用于計量、工業生產、產品檢測中微形貌和幾何尺寸測量的
納米尺度下電子誘導生物蛋白結構轉變機理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陶虎課題組首次聯用近場紅外生物納米成像與納米成譜技術,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空間分辨率達到10 nm,較傳統紅外光學表征技術提高了2個數量級,可在納米尺度下研究電子誘導蠶絲蛋白結構轉變機理,揭示蠶絲蛋白中關鍵構象的轉變規律,并可控制備出系列二
亞納米尺度下原位研究分子吸附擴散機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0031.shtm 近日,中科院精密測量院鄭安民研究團隊和清華大學陳曉、張晨曦、魏飛研究團隊合作在亞納米尺度下原位研究分子吸附擴散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采用分子篩皮米電鏡原位成像策略并結合從頭算分子
發現熒光自組裝體納米尺度結構演變和生長動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實現了對熒光分子自組裝體在2nm尺度的超分辨熒光成像,發現了基于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的結構演變和動態組裝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 分子自組裝是物質世界功能衍生和生命力發揮的重要手段。通過自組裝,結構單元借助分子間弱相互作用,可以自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