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明年登陸月球種土豆
記者近日從重慶大學獲悉,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將作為嫦娥四號的“乘客”之一,于2018年登陸月球表面,進行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 “月面微型生態圈”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凈容積約0.8升,總重量3公斤。小“罐子”里乾坤大,里面將放置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蠶卵、土壤、水、空氣以及照相機和信息傳輸系統等科研設備。 科學家將在這個小空間里創造動植物生長環境,實現生態循環。在真空、微重力、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下,“月面微型生態圈”內將保持1到30攝氏度,以及適當的濕度,并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創造植物生長環境。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氣,供蠶“消費”;蠶的生長過程則產生出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糞便等養料。在“月面微型生態圈”登月的100天里,它將實現微型生態循環。 此次月面生物實驗的目標是在月球表面實現動植......閱讀全文
嫦娥四號明年登陸月球種土豆
記者近日從重慶大學獲悉,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將作為嫦娥四號的“乘客”之一,于2018年登陸月球表面,進行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 “月面微型生態圈”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凈容積約0.8升,總重量
嫦娥四號月球車命名“玉兔二號”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于今天揭曉,月球車命名為“玉兔二號”。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著陸器和巡視器(月球車)組合體發射升空,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著陸月球背面,隨即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開始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嫦娥四號成功落
嫦娥三號、四號月球探測器進入初樣研制階段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于登云透露,中國探月工程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已進入初樣研制階段,目前進展情況良好。 于登云是在11月23日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與媒體對話——嫦娥二號衛星探月”活動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說,帶“腿”帶輪子的嫦娥三號、四號
嫦娥四號最新成果:月壤可作月球基地隔熱材料
月壤是冷是熱?導熱性好嗎?我國航天人把溫度計“貼”在月球表面進行了實地測量。 基于嫦娥四號探測器對月球背面表層月壤溫度的就位測量結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澳門科技大學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月壤具有非常好的隔熱性,可作為月球基地表面隔熱材料。 論文通訊作者、嫦娥四號月
嫦娥四號背后的“嫦娥女神”
月亮圓缺變化的28天恰巧與女性的生理周期相似;世界各國的神話中,與月亮相關的神多為女神;眾多文學藝術作品中,月亮是女性的化身;而在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中,有許多女科技工作者貢獻著她們的智慧。 令嫦娥羨慕 傳說中嫦娥因偷吃了丈夫的長生不死藥,飛入月宮再難回到人間與丈夫團聚。嫦娥四號探測器研
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月面長出嫩芽
嫦娥四號上搭載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發布了最新試驗照片,照片顯示試驗搭載的棉花種子已經長出了嫩芽,這也標志著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在月面進行的首次生物實驗。 此次在月球上進行的生物科普試驗選擇了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六種生物作為樣本,將它們的種子和蟲卵帶到月球上進行培育。最新傳回的圖片顯
嫦娥四號測月雷達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的面紗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蘇彥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該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一研究成果對于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
首次月面生物實驗:如何在月球上開出人類第一朵花
嫦娥四號科普載荷實驗生長箱 在月球表面開出第一朵花,人類移居月球也許不是夢。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將作為嫦娥四號的“乘客”之一,于2018年登陸月球表面,進行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屆時將向全球進行直播。 僅重3公斤的“乾坤”罐 “月面微型
基于嫦娥四號探測數據發現月球背面幔源物質的初步證據
5月16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布我國月球探測領域的一項重大發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就位光譜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為解答長期困擾國內外學者的有關月幔物質組成的問題提供了
嫦娥四號月球車全球征名-探測器公布外觀設計
?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15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儀式,正式啟動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并對外公布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著陸器和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 ? 按照計劃,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將于2018年12月實施,將首次實現人類探
嫦娥4號軟著陸月球背面!將攜儀器進行科研實驗
2018年年底時,中國把嫦娥四號衛星送上天,對外表態,中國衛星將在月球背面登陸。今日,媒體終于傳來好消息,中國的嫦娥四號衛星在10時26分時,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并且準確到達中國預選的著陸區。這實在是可喜可賀,嫦娥4號軟著陸月球背面,不僅通過了各種技術的驗證,它傳達的也不僅僅只是一個衛星上天。
揭秘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關鍵技術
星河燦爛,深空浩渺,“嫦娥”一詞凝聚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探月的向往。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正常工作,并發回了清晰的互拍圖像,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我國探月工程“五戰五捷”。這是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工)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發現月球“水庫”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地球科學》發表的研究論文介紹,中英科研人員從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中發現,撞擊玻璃珠是月表水的重要儲存庫。這些玻璃珠具備維持月表水循環的能力和潛質。 過去20年的月球探索已經發現月球表面存在大量水的證據。在最新研究中,中英科研人員發現了月表水的天然存儲庫——撞擊玻璃珠。
官方揭秘:嫦娥四號繞月時間為何比嫦娥三號長
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7日發布消息稱,嫦娥四號繞月時間之所以比嫦娥三號長,是因為嫦娥四號需要等待月晝充能量、發射窗口限制多以及需要在軌測試求精細。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表示,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升空,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
中國月球車身懷絕技-攜十八般“武器”到處探測
“它雖然個頭小,但是據說本領特別強,會玩超高空軟著陸絕技,能在月亮上自由漫步,能聰明地繞過石頭前進,還攜帶十八般‘武器’到處探測……”小航天迷姚悅禮滿臉興奮地對本報記者說。對于這個11歲的孩子而言,能有機會和“探月科普營”的小伙伴們一起走進8月15日嫦娥四號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還能和
美飛行器為嫦娥四號拍攝迄今最清晰航拍照
美國航天局15日發布“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對中國嫦娥四號著陸點的第三次成像圖片,是迄今對嫦娥四號的航拍中最清晰的照片。 美航天局發布消息說,2月1日,“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從嫦娥四號著陸點正上方附近飛過,從距離82千米上空拍到每像素0.85米的清晰圖像,這是飛行器在當時軌道高度能拍到的最小像素
嫦娥四號任務榮膺“優秀探月任務獎”
2019年12月5日-8日,國際月球村研討會在日本東京、京都舉行。會議期間,嫦娥四號任務獲得月球村協會頒發的優秀探月任務獎,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的首個獲獎項目。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受邀參加了此次頒獎典禮并做主旨報告,他代表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向月球村協會和評獎委員會表示感謝,并在總結中國
嫦娥四號科學家獲世界航天獎
吳偉仁、于登云、孫澤洲等“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目前,“嫦娥四號”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來源:中國探月工程) 嫦娥四號任務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第一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著陸和
嫦娥四號和玉兔都“醒了”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月30日20時39分,嫦娥四號著陸器接受光照自主喚醒。此前,“玉兔二號”巡視器于29日20時許完成自主喚醒。兩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經受極低溫環境考驗,根據太陽高度角變化擇機自主退出“月夜休眠模式”,關鍵設備按預定程序相繼通電開機,安全度過首個月夜。此外,著陸器上配置的同位素溫差電
“嫦娥”的眼睛:紫外月球敏感器拍攝月球影像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之后又一重大項目,嫦娥一號衛星是這項大工程的第一步。與以往我國發射衛星不同的是,嫦娥一號衛星繞月飛行使得該衛星具有某些不同與以往衛星的新功能。要實現這些新功能,保證飛行任務順利完成,就要對一些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紫外月球敏感器以其"新、難"的技術特點成為嫦娥一號衛星
月背工作滿三年,嫦娥四號如何做到超服期役?
近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進入月夜休眠,各系統狀態良好。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降落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開啟了探月之旅。到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背工作時間已超過了3年,其中,玉兔二號月球車也已經在月背行駛了上千米,可以說是超期服役。那么,未來還會有哪些任務要承擔呢?
“鵲橋”中繼星順利進入使命軌道運行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4日11時0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軌道的衛星。后續將在此軌道陸續開展在軌測試和中繼通信鏈路聯試,為年底擇機發射
新型雷達揭示月背月壤粗細規律
基于“嫦娥四號”獲取的可透視月壤內部狀態的月面雷達數據,深圳大學深空與深地學科交叉研究團隊等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月球表面年齡與月壤內部非均勻性呈正相關。 論文第一作者、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科學研究核心團隊成員、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丁春雨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是國際上首次獲知月球表面年
升級版“三只眼”助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嫦娥五號正在攜月球“‘土’特產”返回地球。在探測器著陸和月球“挖土”過程中,激光測距測速敏感器、激光三維成像敏感器和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三大載荷,有如“三只眼”,助嫦娥五號測距、避坑、捕捉月球表面信息,穩穩地“刨土”。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技物所4日發布的消息,該所研制的嫦娥五號月球礦物光譜
嫦娥四號結束休眠,迎來第24月晝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于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圖片來自 央視新聞 基于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在第
升級版“玉兔二號”駛上月球背面,它與“玉兔”有何不同?
中國將第二輛月球車送上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并將它命名為“玉兔二號”。它將領略月球背面未知世界的風景,仔細聆聽巖石中記錄的信息,探尋月球童年的往事。 “玉兔二號”3日晚已在月球背面“踩下第一串腳印”,在無風又無雨的月球上未來千萬年都清晰可見。 “玉兔二號”雖然看起來與月球正面虹灣的“玉
從月球到火星-深空探測走向宇宙更深處
新年伊始,經過約38萬公里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背著陸。隨后,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互拍圖像經“鵲橋”中繼星傳回,兩面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交相輝映。 傳回的圖片顯示,嫦娥四號巡視器“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了兩道清晰的車轍。在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看來,這段“足跡”意義非凡。他在接受媒
我國計劃2024年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根據探月工程總體安排,2024年我國將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為后續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提供中繼通訊服務。 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王瓊介紹,嫦娥六號探測器作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備份,計劃在2024到2025年執行月球背面的月球樣品采集任務。 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 王瓊
嫦娥五號預計今年底發射-探測火星
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11日晚在南京表示,嫦娥五號預計于2019年底發射,實現采樣返回任務。月球后續任務正在研發過程中,將實現月球極區探測,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進行前期技術驗證。他還透露,進行“探火”(探測火星)時將帶比“玉兔二號”更重的巡視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五朵金花”助力“嫦娥”攬月
“嫦娥”月背安新家 嫦娥四號探測器自1月3日順利著陸月球背面預選區域以來,完成了中繼星鏈路連接、有效載荷開機、兩器分離、巡視器月午休眠及喚醒、兩器互拍等任務。工程任務圓滿成功后,嫦娥四號任務將轉入科學探測階段,著陸器和巡視器將繼續開展就位探測和月面巡視探測。 天馬望遠鏡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