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體是細胞內蛋白質生成的重要場所,有著蛋白質“合成工廠”之稱。當經由轉錄過程生成的mRNA從細胞核出來后,核糖體會與之結合,并在tRNA的協助下啟動翻譯過程形成蛋白質。在真核生物的進化過程中,核糖體的大小也明顯增加,主要由rRNA和蛋白質構成。 很多科學家認為,這一生成蛋白質的關鍵車間都是相同的,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可以生成機體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蛋白質。現在,一項研究卻提出了不一樣的結論:一些核糖體存在異質性,他們生產的蛋白質很固定。這些定制的核糖體能夠協助細胞控制蛋白質的表達,它們也可以幫助解釋一些罕見的疾病癥狀——可能與特定的核糖體缺陷有關。 核糖體:蛋白質生成車間 一個哺乳動物細胞內可能含有多達1000萬個核糖體。細胞需要貢獻出60%的能量,以RNA和80多種不同類型的蛋白質為原材料,構建出核糖體。這無疑是一個“高代價”的過程,但是卻是必要的,因為核糖體對于蛋白質的生成不可或缺。 過去的研究認為,核糖體對mRNA沒......閱讀全文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不知不覺,再過天2016年就離我們遠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那么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與衰老存在因果關聯 doi:10.1038/nature20789 衰老是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請幫忙分析一下第一張是未轉染的第12代,第二章是轉染后的第22代。能說明轉染后的細胞增值能力強了嗎,怎么看出來的。據此分析兩者的增值沒有明顯的差別。雖然第二張圖比第一張圖的S期有所增高,但G2期下降了。細胞周期是基于細胞處于不同分裂時期具有不同的DNA含量而分析細胞處于不同的時期的方法。確切的說結果
*張是未轉染的第12代,第二章是轉染后的第22代。*張圖:增值率S(合成期)+G2/M(合成后期/分裂期):21.7%第二張圖:增值率S(合成期)+G2/M(合成后期/分裂期):19.6%據此分析兩者的增值沒有明顯的差別。雖然第二張圖比*張圖的S期有所增高,但G2期下降了。細胞周期是基于細胞處于不同
第一張是未轉染的第12代,第二章是轉染后的第22代。第一張圖:增值率S(合成期)+G2/M(合成后期/分裂期 ):21.7%第二張圖:增值率S(合成期)+G2/M(合成后期/分裂期):19.6%據此分析兩者的增值沒有明顯的差別。雖然第二張圖比第一張圖的S期有所增高,但G2期下降了。細胞周期
抗核抗體(ANA) 是指一組對細胞核或細胞漿內核酸和核蛋白的自身抗體。一般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血清ANA,以動物組織(鼠肝等)或體外培養細胞株(HEP-2細胞等)為底物。在臨床上是一個極有用的篩選試驗。SLE中約80%~95%的病例ANA呈陽性反應,反復測定,累積陽性率
我做了穩定轉染,從G418濃度確定到最后的單克隆化鑒定。有自己的體會也有其他戰友遇到的情況, 和大家分享. 沒有總結好的地方,大家補充。篩選之前確定G418濃度:1,由于每種細胞對G418的敏感性不同,而且不同的廠家生產的G418有效成分的比重不同,一般1g的粉劑中有效的G418含量大約為0.722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也不斷發現目前生物醫學教科書中記載的很多理論知識需要改寫。為此,小編針對近期發生的教科書改寫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Science:改寫教科書!在禁食期間,脂肪細胞接管尿苷產 在哺乳動物進食、睡覺和禁食期間,它們如何維持兩種生物學上至關重要的代謝物平衡?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一至幾個核位。胞質少,內有大量游離核糖體,糙面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一至幾個核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商業或工業生產時,也會遇到周轉困境。為了適應需求,企業需要立即作出決定:將現有的所有資源投入舊設備或先傾盡所有購買適當的機器。后者看似是一種低效率的決策,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大大增加生產速度。 Shalev Itzkovitz博士和Weizmann分子細胞生物學系的科研人員發現,腸道壁內襯細胞迅
1 植物群體遺傳蛋白質組學 1.l 遺傳多樣性蛋白質研究基于基因組學的一些遺傳標記,如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SR(Simple Sequen
引起傳染性疾病的細菌能夠產生一定數量的細胞毒素。目前,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結核桿菌中一個此類毒素背后的機制。這項新成果發表在在11月14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有助于將來發展新的治療方法來抵制細胞毒性,從而降低傳染疾病的嚴重程度。 盡管從我們發現第一種抗生
根據由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MUL)領導的一項研究,在懷孕期間母親飲食可以永久地影響后代的特征,如體重的這一過程,可以受到基因組一個意想 不到的部分中遺傳變異的強烈影響。這一研究發現可以闡明以往許多的人類遺傳研究無法完全解釋某些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肥胖遺傳機制的原因。 這項發表在《科學》(S
MALDI,即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是指離子源,也就是激發部分。這就好像是槍支的子彈,有圓形單頭和尖形單頭,有的善于穿甲、有的善于爆破。MALDI離子源屬于軟電離,相
1.RNAi :(RNA interference)RNA干擾一些小的雙鏈RNA可以高效、特異的阻斷體內特定基因表達,促使mRNA降解,誘使細胞表現出特定基因缺失的表型,稱為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 ,也譯作RNA干預或者干涉)。它也是體內抵御外在感
【1】elife:核糖體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 doi:10.7554/eLife.45396 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細胞中核糖體的一種新功能,即存在破壞正常mRNA的功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核糖體是細胞中生產蛋白質的分子機器,”Stowers助理研究員
核糖體絕對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因為細胞生長所需的各種蛋白全都是通過核糖體合成而來的。多年以來,主流的觀點都認為,核糖體蛋白或者核糖體組裝因子如果發生突變,對于發育中的胚胎一定是個致命性的打擊。小鼠試驗也發現,徹底喪失任意一種核糖體蛋白往往都會使胚胎夭折。可是核糖體蛋白或者核糖體組裝因子突
一種名叫核糖體的細胞器可生產蛋白質。過去許多研究學者認為,核糖體之間不存在差別,任意一個核糖體能制造體內任何蛋白。6月15日一篇挑釁性文章表明,有一些核糖體只生產專門產品,其他蛋白質生產概不負責! 生物學家們爭論不休,到底核糖體有沒有“術業”分工?在這篇《Molecular Cell》文章發表
大姑娘出嫁——頭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1月3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在神經元突起中,單核糖體偏好性地翻譯突觸mRNA doi:10.1126/science.aay4991 RNA測序和原位雜交揭示了神經元樹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他們發現在所有細胞中負責構建蛋白質的分子機器——核糖體有時候甚至會在信使RNA的非翻譯區內合成蛋白質,這對長期以來為人們所接受的生物學理論提出了意外的挑戰。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教授Rachel Green博士說
0引言自19世紀后期,沙門氏菌首次被鑒定為人類的一種病原以來,檢測方法學都是建立在采取感染病人的糞便或血液作為臨床病料的基礎上。此后的60年間,用于從食品中分離沙門氏菌的方法實質上與那些用于臨床病料的方法是相同的。但由于沙門氏菌在污染食品中含量較低以及食品對檢測的干擾給沙門氏菌的檢測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但機體也并非坐以待斃,而是進化出多種方式感知病毒的感染并通過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清除體內的病毒。病毒的感染誘導干擾素產生,而干擾素上調多種干擾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達。根據已有報道,ISGs在HIV-1 病毒復制期的多個步驟以不同機制抑制病毒【1】。
還記得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cryo-EM,甚至高通量測序技術未出現之前,我們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嗎?其實大家不用回憶太久,因為這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在過去幾年間,生物學研究技術進步步伐快的讓人難以置信。 Cell出版社旗下Molecular Cell雜志推出了技術特刊,介紹了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