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成果展在晉開展
連日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成果展”成為山西博物院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展出。出土于山西省垣曲縣的一種生活在4000萬年前的古老靈長動物——世紀曙猿的下頜骨化石模型是展出的一大亮點。 該展覽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展覽分為海洋之子、征服陸空、哺乳新生、靈長時代四部分,共展出了出土自全國各地的各類化石及模型約200件(組),揭示了從距今5億多年前到幾萬年前的漫長歲月長河中,古脊椎動物的神奇演化進程。特別是展品中的47件(組)化石正型標本(相當于國家一級文物)充分展示了我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領域近10年來的最新成果。......閱讀全文
古脊椎所等報道安徽華龍洞古人類股骨形態
2021年1月11日,《美國體質人類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邢松等關于安徽華龍洞古人類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報道了華龍洞古人類的肢骨形態。 華龍洞位于安徽省東至縣,長江以南約10公
古脊椎所用3D激光掃描技術探索古人類腦演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秀杰及其研究生潘雷利用3D激光掃描技術,對距今40-80萬年前的周口店直立人腦的不對稱性進行了研究,探索人類進化過程中腦不對稱性的演化過程。該項研究成果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通報》(第56 卷,第16 期,1282-1287頁)發表。 周
古脊椎所等發現迄今中更新世顱容量最大的古人類
近日,《人類進化雜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邢松和劉武,以及國外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論文Evolution of cranial capacity revisited: A view from the lat
古脊椎所揭示丹江流域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和石器工業特點
近日出版的國際專業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裴樹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庫區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與石器工業特點。該研究首次揭示古人類活動遺址埋藏于河流階地次生堆積環境,提出以兩面器為代表的阿舍利(Ach
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成果展在晉開展
連日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成果展”成為山西博物院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展出。出土于山西省垣曲縣的一種生活在4000萬年前的古老靈長動物——世紀曙猿的下頜骨化石模型是展出的一大亮點。 該展覽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展覽分為海洋之子、征服
古脊椎所等對三峽地區古人類石器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裴樹文、高星及其中美合作者,通過對近年來三峽地區舊石器的詳細研究認為,古人類自中更新世以來一直在該區域活動,加工制作的石制品屬于似奧杜威(Oldowan-like)技術特點的礫石工業,缺少阿舍利(Acheulean)技術元素,系古人類在背山面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據中科院人教局網站通知,中科院經研究,決定: 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董軍社、鄧濤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任期5年);免去高星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職務(保留副局級待遇)。 ? ? ??
古脊椎所將幾何形態測量應用于古人類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長期以來,對人類骨骼和牙齒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態描述、測量數據分析和微觀組織觀察等。這些方法一直是演化及分類學研究的基礎,在未來的研究中仍將發揮主導作用。然而,由于人類骨骼和牙齒自身的特點,上述傳統方法無法提取標本蘊藏的更多信息。如頭骨、肢骨和牙齒的形狀輪廓、對稱性、骨骼或牙齒不同組成部分的排列關系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古脊椎所
1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研究所領導班子進行換屆考核并調研研究所戰略規劃貫徹落實情況。 古脊椎所所長周忠和代表本屆領導班子作述職報告,從戰略規劃和科研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平臺和基礎建設、黨建和創新文化建設、體制機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