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著名材料科學家柯俊:鋼鐵人生孳孳百年
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8月8日7時29分在京逝世,享年101歲。 “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的先驅者”“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我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奠基人”“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這所有的榮譽和稱號,都屬于同一個人——柯俊。 柯俊1917年6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193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并獲學士學位;1948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自然哲學博士學位。早在1980年,他即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一年前,也是在這樣的夏天,為頌揚柯俊“結草銜環,容圖報于未來”的愛國情懷,傳承老一輩教育家、科學家求實嚴謹、淡泊名利的風范,北京科技大學特意舉行紀念活動,紀念柯俊的百年華誕。“先生治學嚴謹務實,不斷創新教法,將科技前沿引入課堂;先生為人謙遜豁達、質樸儒雅,平易近人。”這是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在致辭中所說。 而一年后,這位讓我們尊重......閱讀全文
記柯俊院士:金屬物理奠基人
“我來自東方,那里有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饑餓線上掙扎,一噸鋼在那里的作用,遠遠超過一噸鋼在英美的作用,盡管生活條件遠遠比不過英國和美國,但是物質生活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重要的。”柯俊 1917年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祖籍浙江省黃巖縣。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多年從事合金中相
柯俊院士遺體捐獻母校武漢大學用于醫學研究
今天上午8:30,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院士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武昌殯儀館舉行。 柯俊院士193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并獲學士學位,根據院士的遺愿,其家屬昨日將其遺體捐獻給母校武大,用于醫學研究。 “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的先驅者”、“中
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柯俊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2017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柯俊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8月15日上午在北京舉行。 柯俊先生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等獎勵。曾擔任國務
致真立人 中華驕傲:紀念柯俊先生
在第33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在喜迎黨的十九大的熱烈氣氛中,我們推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烈軍和江蘇大學副教授霍向東撰寫的《致真立人 中華驕傲——紀念柯俊先生》一文,學習柯俊先生的創新精神和立人情懷,學習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人格,學習他“知行合一”的人生歷程和“致真立人”的崇高境界。
盧柯院士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工程院網站發布新一輪增選院士名單。來自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盧柯院士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以表彰他在納米孿晶材料以及納米結構材料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 這也是盧柯繼2004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之后,又一次榮獲國外院士榮譽稱號。 盧柯,1
盧柯院士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 9月6日,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榮獲“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
于俊崇院士:于無聲處作波濤
于俊崇(1940— ) 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0年12月5日出生于江蘇省濱海縣,1965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熱工專業(現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一直在核工業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及其前身單位工作。 作為工程總設計師,在負責策劃、組織工程設計、主持并決策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
盧柯院士為《自然綜述—材料》創刊卷撰稿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悉,中科院院士盧柯應邀為《自然綜述—材料》雜志創刊卷撰寫的綜述性論文《通過晶界和孿晶界構筑穩定金屬納米結構》日前在線發表。 盧柯在該綜述論文中系統總結了利用界面構筑提高金屬中納米結構穩定性的最新進展,深入分析了界面數量、界面結構和界面分布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系統闡述
追記著名材料科學家柯俊:鋼鐵人生 孳孳百年
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8月8日7時29分在京逝世,享年101歲。 “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的先驅者”“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我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奠基人”“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這所有的榮譽和稱號,都屬于同一個人——柯俊。
唐華俊院士:華北應大力發展旱作農業
唐華俊? 在當前我國糧食庫存相對充裕的形勢下,華北地區應當加快品種改良和調整農藝栽培管理措施,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更好地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華俊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華北地區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該區域近50年呈現明顯的暖干化趨勢,增溫速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