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不僅是全球一半人口的主食,也為研究能源作物提供了模型。為優化生物燃料作物,科學家正尋找決定水稻產量、抗病性和灌溉效率等性狀的基因。 最近在《植物細胞》雜志刊登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與來自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的合作者,宣布開發出粳稻Kitaake的第一個全基因組測序快中子誘導突變體種群,一種新型的短生命周期水稻品種模型。 相對于其它水稻品種,Kitaake的新品種生命周期只有九周,一年四熟,且對光周期的變化不敏感,能夠加速水稻及其它單子葉植物的功能遺傳研究。快中子輻射能使Kitaake形成多種多樣的突變,包括單堿基取代、插入、倒置和異位等,而包括基因和染色體片段插入及CRISPER-Cas9在內的其它技術則往往只能形成單一類型的突變。因此,全基因測序允許研究人員僅用常規方法三百分之一的植株樣本就能確定影響單個基因的突變,大大提高了快速基因分析能力。 為方便科學家獲取資源,該研究團隊還建......閱讀全文
3.楊輝/李亦學/Lars M. Steinmetz等團隊建立新型脫靶檢測技術,基因編輯工具安全性評估或迎來新突破 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它一直以其高效性和特異性備受世人的期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RISPR/Cas9從問世以來,其脫靶風險
水稻突變體是進行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和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的重要材料。常規的水稻突變體來源于自發突變或化學、物理及生物的誘變,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局限性,不能滿足大規模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的需求。利用高效便捷的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和高通量的寡核苷酸芯片合成技術可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CRISPR-Cas9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中大放光彩,并且已經被應用到了臨床上且證明了其威力。但CRISPR-Cas9有其局限性:上個月末Nature Methods上的一篇“Unexpected mutations after CRISPR–Cas9 editing in vivo”就指出了在全
摘要: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初寶進及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Han Gang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Mammalian Near-Infrared Image Vision through Injectable and Self-Powered Retinal Nanoantenna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3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天然免疫重要分子CFLAR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疾病進程中的關鍵負調控作用,棉花基因組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以及Cas9變體單堿基編輯新成果。 首先來自武漢大學生科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天然免疫重要分子CFLAR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遺傳與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則通過創制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在施加一定選擇壓力下能夠快速獲得目的突變體。
遺傳與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則通過創制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在施加一定選擇壓力下能夠快速獲得目的突變體。
遺傳與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則通過創制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在施加一定選擇壓力下能夠快速獲得目的突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