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已經知道數百種海洋生物吃塑料,但原因是什么?研究人員發現,似乎海洋生物喜歡聞浸泡在海水中的塑料的氣味。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科學中心的Matthew Savoca探索了海洋生物的飲食偏好。他和同事將鳳尾魚放置在有塑料氣味的海水中。為了制作出這些海水,研究人員將塑料小球放置在海洋中3周,然后攪動海水樣本中的小球,最后將其過濾出來,只留下有特殊化學氣味的海水樣本。 研究人員分析了拍攝下的鳳尾魚視頻,發現它們會對這些受到塑料污染的水做出反應,就好像在面對其甲殼類捕食對象一樣。而研究人員使用帶有塑料氣味的海水樣本而非真實的塑料顆粒,是為了排除視覺干擾,保證這些魚是聞到了塑料味。但它們不會對干凈的塑料有反應。相關論文日前刊登于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 “一直以來人們未對魚使用塑料進行全面調查。”Savoca說,海鳥和魚都不蠢,它們通常能準確定位獵物。于是,他認為應該從塑料的氣味入手,氣味也幫助動物感知世界。 ......閱讀全文
23日發布的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編寫和支持的兩份報告指出,海洋里大量的塑料垃圾日益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保守估計每年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4年年鑒》回顧了過去十年報告關注的十大緊迫環境問題,包括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同時,由環境署支持的《評估塑料的
23日發布的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編寫和支持的兩份報告指出,海洋里大量的塑料垃圾日益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保守估計每年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4年年鑒》回顧了過去十年報告關注的十大緊迫環境問題,包括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同時,由環境署支持的《評估塑料的價
科學研究證實,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對海洋生物的生長、發育、躲避天敵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遺憾的是,針對海洋中已經存在的微塑料污染問題,國內外科學家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法,他們只能呼吁全世界各國共同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和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盡可能減少塑料污染物進入海洋。 3月6日,
介紹微塑料正成為一個重大的全球環境問題。定期、有新聞價值的重大研究揭示,塑料和微塑料存在于偏遠的地理位置,或作為污染物存在于不同消費品(特別是食品和飲料)中以及海洋生物消化系統內。微塑料的來源可能是初生微塑料,即專門設計或制造成小尺寸的材料,或者從較大材料開始但在環境中分解成較小碎片的次生微塑料。最
我國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近日成功首潛,并在3900多米深海拍攝了大量照片,有魚蝦和海星、海參等美麗的深海生物,也有人們不愿看到的塑料垃圾。 “這些塑料垃圾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研究海洋生物多年的“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B航段首席科學家助理孫棟博士說,塑料垃圾到達深海,在
一場由海洋塑料垃圾組成的藝術展 據英國廣播公司消息,近日研究人員對意大利加爾達湖中的塑料垃圾進行測量后指出,塑料垃圾不僅污染海洋,還在日漸破壞著湖泊環境。 研究人員稱,加爾達湖中的塑料垃圾含量與海洋接近。他們擔心這些微小的塑料顆粒會在淡水物種體內堆積,并“非常可能”侵入自然食物鏈。該研究
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埃斯皮諾薩近日宣布正式啟動全球反塑料污染行動。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記者會上,埃斯皮諾薩表示,約八成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最終會進入海洋,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有數據顯示,目前海洋中存在約5萬億個塑料碎片,這也導致每年都有數十萬海洋生物因塑料垃圾而死亡。且由于
回收塑料制品已經成為目前全球通行的做法,但還是會有大量的塑料垃圾沒能回收。通過風力、流水的攜帶以及地心引力的作用,大部分塑料垃圾最后都進入了海洋,海邊上的各種空瓶子也只是“冰山一角”,而海洋里多數的塑料碎末都很難為人們的肉眼發現。 相對于較大體量的塑料垃圾來說,呈微粒狀的塑料碎末對海洋生物更具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日發布2018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塑戰速決”,呼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料污染問題。這表明,一次性塑料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危害巨大、值得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環境污染問題。圖片來源于網絡 全國兩會期間,塑料污染尤其是微塑料污染也引發了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民盟中央、民進中央紛紛
進入6月以來,許多習慣在購物時用方便袋的人們,突然覺得不那么“方便”了。因為從6月1日起,國內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也稱方便袋)。塑料制品的確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它們對人類的威脅卻遠遠超出了發明者的想象,它們甚至已經在北太平洋中部締造了一個相當6個
根據對海上塑料垃圾問題的首次科學評估,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達到令人震驚的800萬噸,相當于全球每英尺海岸線都流入5只塞滿塑料的食品袋。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這一由美國和澳大利亞聯合開展的研究,是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 據了解,微塑料的概念是英國科研人員于2004年首次提出來的,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體積小,肉眼往往難以辨別。2015年,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
你剛剛丟棄的一個塑料袋,可能若干年后就變成細小甚至是肉眼難以看見的塑料顆粒出現在南極。近日,正在“向陽紅01”船上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科考隊員在南極地區海水中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圖片來源網絡 遍布近海大洋的“海洋PM2.5” 微塑料是海洋環境中一種新興污染物。 國家海洋局第一
綜合報道,當地時間23日,奧地利研究者在一項先導性研究報告中宣布,首次在人類的大便樣本中發現有塑料微粒。 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稱,在全部8位研究對象的大便樣本中均發現了塑料微粒。這些參與者年齡在33-65歲,在不同的大洲生活,彼此并不認識。他們在一周的時間內,記錄了自己的飲食,之后
為解決日益嚴峻的海洋塑料污染問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中國科學家最近研制出一種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復合材料,有望在諸多領域替代現有難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格俠介紹,其團隊研制出的這種結合了水溶性與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環境耐受性,廢棄后能在數天到數百天內在海水中
為解決日益嚴峻的海洋塑料污染問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中國科學家最近研制出一種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復合材料,有望在諸多領域替代現有難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格俠介紹,其團隊研制出的這種結合了水溶性與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環境耐受性,廢棄后能在數天到數百天內在海水中
為解決日益嚴峻的海洋塑料污染問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中國科學家最近研制出一種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復合材料,有望在諸多領域替代現有難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格俠介紹,其團隊研制出的這種結合了水溶性與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環境耐受性,廢棄后能在數天到數百天內在海水中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和南極科學研究學院日前發布報告說,在澳東南部海域海底沉積物中發現高濃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個食物鏈。 研究小組在2015年9月至11月間,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共計42處地點采集海底沉積物樣本,并發現平均每毫升沉積物中含超過3個塑料纖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和南極科學研究學院日前發布報告說,在澳東南部海域海底沉積物中發現高濃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個食物鏈。 研究小組在2015年9月至11月間,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共計42處地點采集海底沉積物樣本,并發現平均每毫升沉積物中含超過3個塑料纖
研究人員在對發現于大西洋的一條死鱗鲀魚解剖后,從它的腹中找到了47塊塑料碎片。 北京時間8月26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西洋垃圾帶”的塑料垃圾數量在過去20年沒有增加。乍一聽上去,這似乎是個好消息,但據他們介紹,塑料垃圾并不是沒有
本月3日,智利政府頒布“禁塑法”,全國所有超市、商鋪將不得向購物者提供塑料袋。那么,拿什么來替代?一家中國公司以聚乙烯醇為主要原料研發的水溶性購物袋,有望成為“禁塑”后的解決方案。購物袋入水即溶“感謝中國公司的材料和技術,讓我們將來得以在智利生產聚乙烯醇水溶袋,為智利‘禁塑’提供解決方案。”在智利首
為遏制日益加劇的海洋污染,歐盟28日公布一項草案,提議禁用塑料吸管、棉簽等一次性塑料制品。 據歐盟委員會公布的草案,列入“黑名單”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共有10種,包括塑料餐具(含吸管、刀叉等)、棉簽、氣球及托架、塑料餐盒、塑料杯、塑料瓶、煙頭、塑料袋、薯片袋(含糖紙)及濕紙巾。除此之外,含塑料成分
塑料微珠是指小于5毫米的固體塑料顆粒,常用于沐浴類、清潔類的化妝品產品中,特別常用于磨砂膏,主要功效是在潔膚中起到去角質的作用。曾經一度很流行,被廣泛用于牙膏、洗面奶、磨砂膏、沐浴露等化妝品中,生產商宣稱添加該成分可以更好的深度清潔皮膚,起到去角質、去死皮的作用。 目前國內在售的很多帶“磨砂”“
探秘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巾幗不讓須眉。由上海海洋大學和西湖大學聯合組建的“彩虹魚”2018馬里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團隊中有8名女隊員,占科研人員的五分之一。 自從“沈括”號起航,船上的“海試大學”就正式開學,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博士后李小花擔任教務長,組織大家利用航渡的空隙時間,相互
31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介紹全國生態環境狀況。 有記者問,近日有研究認為,北冰洋冰塊內含過量微塑料,可能破壞海洋生態。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看待海洋微塑料問題,是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具體內容是什么? 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海洋微塑料
31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介紹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記者問,近日有研究認為,北冰洋冰塊內含過量微塑料,可能破壞海洋生態。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看待海洋微塑料問題,是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具體內容是什么? 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在5月3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國海洋微塑料污染總體上處于中低水平,與地中海中西部和日本瀨戶內海等海域處于同一數量級。 該發言人表示,海洋微塑料是近年來國際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新環境問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并積極采取措施應對。 從2016年開始我國已經組織開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部分地區污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嚴重性。 塑料垃圾占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塑料微粒易吸附有害物質、易被海洋生物攝入,從而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
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利用植物的木質素研制出易降解的微型顆粒,可用于取代目前添加在日化用品中的塑料微粒,以減少塑料微粒對海洋的污染。 直徑小于0.5毫米的球狀塑料顆粒常被添加至洗面奶、沐浴露、牙膏、護膚霜等日化用品中,使產品具備柔滑的使用感。由于尺寸太小,塑料微粒無法被現有污水處理系統過
科學家們發現,洗衣機出乎意料地成為海洋微小塑料碎末的一種來源。新的研究發現,當你清洗混紡衣物時,衣物上的塑料碎末脫落,最終將進入海洋環境。塑料碎末的吸附能力極強,即便是極微小的有機體,它也一樣可以吸附上去。當它進入人們或是海洋生物的體內后,將會帶來各種健康的隱患。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