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生物正在跨國大遷徙
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改變著微生物的全球遷徙和分布。美國當地時間9月14日,《科學》雜志刊登了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領導的國際團隊的論文,系統闡述了微生物通過人與動物、污水及其他物質的流通在全球范圍的遷徙及其環境與生態效應。 文章指出,全球約有35.9萬平方公里的耕地依賴城市污水灌溉,而80%的污水都只經過簡單處理甚至沒有處理。廢水含有高密度的微生物和可交換的基因,也含有大量化學污染物。細菌和化學污染物的共同遷移使得細菌能夠通過一些突變和基因橫向轉移等來主動響應逐漸變化的環境。 人和動物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導致了微生物的流動和部分微生物的富集。人和農業牲畜所含的生物量是野生陸地哺乳動物的35倍。每年高達12億人次的國際旅游促進了腸道微生物的分布。 物質的流動同樣也促進了微生物的擴散。比如輪船的壓艙水可使不同微生物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人類活動導致的土、沙、石的移動遠高于自然過程。由于每克土壤含有高達10億個微......閱讀全文
全球微生物正在跨國大遷徙
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改變著微生物的全球遷徙和分布。美國當地時間9月14日,《科學》雜志刊登了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領導的國際團隊的論文,系統闡述了微生物通過人與動物、污水及其他物質的流通在全球范圍的遷徙及其環境與生態效應。 文章指出,全球約有35.9萬平方公里的耕地依賴城市污
科學家闡述環境微生物大規模遷徙機制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領銜的國際團隊系統闡述了微生物通過人與動物、污水及其他物質的流通在全球范圍的遷徙及其環境與生態效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數十億年來,微生物及其所攜帶的基因在空氣和水的自然驅動下發生遷移。此時,自然驅動力形成的對微生物的生物地理作用模式類似于它
科學家闡述環境微生物的大規模遷徙機制
9月15日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領銜的國際團隊系統闡述了微生物通過人與動物、污水及其他物質的流通在全球范圍的遷徙及其環境與生態效應。今天,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科學》雜志。 數十億年來,微生物及其所攜帶的基因主要在空氣和水的自然驅動下發生遷移。此時,微生物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模式類似
鳥遷徙為節能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本報訊 一項研究發現,鳥類遷徙是為了優化能量攝入與消耗之間的平衡。這一規律同樣適用于不遷徙的鳥類,可為所有鳥類的全球分布提供一種一般性解釋。 全球約15%的鳥類在繁殖棲息地和非繁殖棲息地之間遷徙,這讓它們可以逃避冬季的糧食短缺和氣候不利等問題。但人們一直難以鑒定導致所有
鳥類遷徙路線形成原因和長距離遷徙關鍵基因揭秘
鳥類的遷徙是令人著迷的自然現象之一。據估計,全球現存1萬多種鳥類中約1/5是遷徙鳥類,世界上每年有數十億只候鳥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遷徙,鳥類的遷徙路線幾乎遍布全球。然而,這些路線如何進化而成?當前如何維持?在未來氣候變化下可能有何改變?不同的遷徙策略是否有其遺傳基礎?這些問題是鳥類學和行為學關注
蝴蝶遷徙可飛越撒哈拉
?? 小小蝴蝶能飛多遠?一項新研究顯示,小紅蛺蝶每年在歐洲與非洲之間來回遷徙,其間兩度飛越撒哈拉沙漠,總里程最長達1.2萬公里。 小紅蛺蝶是一種世界多地常見的蝴蝶,翼展5至7厘米,翅膀背面呈橘紅色或褐色,帶黑色斑點;翅端黑色,帶白色斑點。 此前研究發現,歐洲南部的小紅蛺蝶在秋季會大批遷徙到非
遷徙改定居-“帝王”愛生病
很少有像帝王蝶那樣“愛遷徙”的昆蟲。它們每年從北美飛到墨西哥中部,然后再回來。數以百萬計的蝴蝶遮天蔽日,冒著暴風雨、干旱、捕食者和人類的威脅,每年都要飛行3500公里。 帝王蝶知道何時該向南飛主要基于幾個線索,包括乳草植物的死亡。這些草叢是帝王蝶的主要食物來源,以及春季產卵的最佳地點。然而,隨
DNA提供鳥類遷徙新線索
每年秋天,數不清的鳴鳥會離開它們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繁殖區,向南飛至墨西哥和中美洲過冬。鳴鳥通常在晚上飛行以躲避老鷹。但它們到底去了哪里以及如何飛至目的地一直是一個謎。日前,一個團隊通過分析其羽毛上的DNA 給出了關于鳥類遷徙的新線索。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北方鳴禽保護協會的Jeff Wells說:“盡管
“協助遷徙”能否拯救帝王蝶
為拯救日益減少的東部帝王蝶,墨西哥研究人員正嘗試一些具有爭議性的事情:將上百棵冷杉移到400米高的山上。他們的目標是幫助這種充當帝王蝶冬季棲息地的樹木跟上氣候變化的步伐。 過去3年間,圣尼古拉斯伊達爾戈大學(UMSNH)森林遺傳學家Cuauhtémoc Sáenz-Romero重新安置了距墨西
“協助遷徙”能否拯救帝王蝶
為拯救日益減少的東部帝王蝶,墨西哥研究人員正嘗試一些具有爭議性的事情:將上百棵冷杉移到400米高的山上。他們的目標是幫助這種充當帝王蝶冬季棲息地的樹木跟上氣候變化的步伐。帝王蝶落在墨西哥過冬場所的樹上。圖片來源:JHVEPhoto/Alamy 過去3年間,圣尼古拉斯伊達爾戈大學(UMSNH)森
紅薯基因揭密南美古人遷徙
比哥倫布第一次遠航早500年時,南美洲的紅薯已經成為波利尼西亞的主要作物。 圖片來源:iStockphoto/Thinkstock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紅薯的基因組可能是揭密一個偉大探索時代的關鍵。該時代比歐洲地理大發現早幾百年,且存在很多人類學謎團。 大約8000年前,秘魯高原上
基因分析揭示古貓遷徙歷史
對古代貓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研究表明,在貓咪主宰互聯網文化的幾千年之前,這種動物便已經通過早期農民、古代水手乃至維京人遍布古代歐亞大陸和非洲。 這項研究對生活在距今15000年前至18世紀之間的200多只貓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研究人員在9月15日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公布了這
史上遷徙速度最快的神秘戰士
阿瓦爾人墓葬上的金器皿 圖片來源:KHM-MUSEUMSVERBAND阿瓦爾人是一群神秘的騎士,他們加速了羅馬帝國的滅亡,統治了維也納和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之間的平原長達兩個多世紀。之后,他們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學者們一直在尋找他們的起源。現在,考古學和遺傳學證據表明,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的移民,他們的遷
美洲乳齒象曾向北遷徙躲避熱浪
?白令極光下的三頭美洲乳齒象? 圖片來源:Julius Csotonyi 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氣候不斷變暖。這對美洲乳齒象而言,不是什么好消息。 科學家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這段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近
全球變暖-北極鵝開辟新遷徙路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78.shtm?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全球變暖對在北極繁殖的動物尤其危險。不過,現在科學家提供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消息:面對傳統遷徙路線上日益明顯的壓力,北極鵝種群能迅速做出調整,形成了新的遷徙路線和繁殖
生機無限-呼倫貝爾迎大批遷徙候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46.shtm
遷徙還是漂移——下頜尖牙病案分析1
阻生尖牙穿過頜骨中線遷徙至對側頜骨是一少見現象,Tarsitano等將這一尖牙異常移動穿過中線的現象稱為遷徙(transmigration),也有學者翻譯為尖牙的跨區漂移(transmigration?of?canine)。遷徙是在頜骨內進行,極個別的尖牙會遷徙到對側的尖牙位置萌出。遷徙是阻生尖牙的
遷徙還是漂移——下頜尖牙病案分析3
?圖5?病案5,女,13歲,33遷徙性阻生?3.討論?3.1下頜尖牙遷徙是阻生牙,異位牙,還是埋伏牙??尖牙的位置與美學及功能息息相關,而尖牙阻生是臨床常見現象。王虎等于2005年所做統計的83例患者111顆阻生尖牙中,單側下頜尖牙阻生的有9例,上下頜尖牙同時阻生的有3例,沒有發現雙側下頜尖牙阻生者
遷徙還是漂移——下頜尖牙病案分析2
?圖1?病案1,男,24歲,33、43遷徙性阻生,33牙尖已越過中線,43呈水平位橫臥于下頜骨體頦部?圖2?病案2,女,23歲,43遷徙性阻生,呈水平位橫臥于下頜骨體內,33具有遷徙性阻生趨勢,但受到32根尖阻擋未能越過中線?圖3?病案3,女,22歲,43遷徙性阻生,呈水平位橫臥于對側下頜骨體內,4
遷徙還是漂移——下頜尖牙病案分析4
3.2遷徙還是漂移??部分學者將遷徙性阻生牙定義為牙齒的跨區漂移。但是,多數學者認為牙齒漂移(driftodontics)有兩種情況:一是成年人牙周組織遭到破壞時,將導致牙周病牙的移位,出現病理性的牙齒移位和松動,造成扇狀散開、伸長、唇傾等前牙漂移表現。二是指正畸患者牙齒拔除后,牙弓內其他牙齒自然的
遠古三葉蟲或能“排隊”遷徙
科學家首次發現古節肢動物化石呈線狀隊列形態,標志著一種響應環境的集體行為或季節性生殖遷徙。這一發現意味著,早在4.8億年前,就已存在堪比現代動物的集體行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科學報告》上。 已知集體社會行為通過自然選擇演化了數百萬年,從現代節肢動物中可以看到無數的例子,比如毛毛蟲、螞蟻
化石里,讀出史前巨鯊的遷徙故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蓋志琨的辦公室就在北京動物園對面。與動物園中生龍活虎的飛禽走獸形成某種奇妙的呼應,他的辦公室里堆放著數億年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它們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早期的祖先之一。 這間辦公室活像個小型自然博物館。化石有序堆疊在一起,環繞著辦公
評論:建“美麗中國”從保護候鳥遷徙開始
保護好鳥類,不讓那些候鳥倒在槍口下、毒池邊,當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據《新京報》報道,11月13日,前往搜救東方白鸛的志愿者,在天津北大港濕地保護區中發現3處“人造毒池”,在毒池周邊,確認新增8具東方白鸛尸體。至此,共有21只東方白鸛死亡。據了解,國家林業局已介入調查并派工作人員前
遷徙候鳥在這里找到“家的感覺”
“我的鬧鐘是大雁和天鵝的叫聲。” 時下,中國北疆氣溫回升,正是大批候鳥北歸時。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黑山頭鎮嘎密山奶牛村村民趙德剛每天早晨推開窗,就能看到一幅活靈活現的“百鳥翔集圖”。 5月22日,鴛鴦在河面上嬉戲。 中新社發 吳英志 攝 生態優勢讓這座邊陲小城成為候鳥棲息、繁衍、遷徙的天堂
《科學》綜述:動物遷徙變化影響疾病傳播風險
尼帕病毒在馬來西亞的暴發源于遷徙果蝠的棲息地變化(圖片來源:Flickr/smccann) 1月21日的《科學》雜志發表的一篇綜述說,隨著人類逼近并破壞野生生物的遷徙路徑,動物把疾病傳給人類的風險在一些情況下可能增加,但是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能減少。 氣候變化也正在影響著遷徙模式,這
揭開鳥類如何實現千里遷徙之謎
科學家揭開鳥類如何實現千里遷徙之謎 科學家們宣稱,他們已經發現了鳥類如何通過地球磁場的引導,經歷數千公里的飛行找到回家之路。 科學家們發現,似乎在鳥類的羽毛下面裝配有一個類似于漫畫英雄鋼鐵俠一樣的內部導航系統,在鳥類的耳朵中有一種名為毛細胞的感覺神經元,它們負責探測聲音和重力。令奧地利和
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的檢查
根據血栓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淺靜脈血栓形成常累及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或其屬支,多發生于靜脈曲張的基礎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見淺靜脈有一發紅、低熱的索狀物,有觸痛,周圍紅腫。其栓子不易脫落,一般不會引起肺動脈栓塞。另外,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癥的一個提示性癥狀。
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
由各種原因所致小腿靜脈回流壓力降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當血管受到輕微損傷時,可促使血小板黏附于局部形成血栓,接著纖維蛋白沉著使血栓增大,導致管腔閉塞。甚至波及附近或遠離的靜脈。
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的鑒別診斷
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的鑒別診斷: 1.淺靜脈血栓形成:與血栓性靜脈炎臨床表現極為相似,很難鑒別,并且臨床上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疾患多為血栓性靜脈炎而非靜脈血栓形成,故對該類疾患的診斷一般均為血栓性靜脈炎。 2.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應與腓腸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軟組織感染等進行鑒別。 3.髂、股
民間環保機構呼吁完善候鳥遷徙保護網絡
近段時間,有關候鳥在遷徙通道上慘遭屠戮的消息,引發社會多方關注。政府職能部門、警方等相繼出手護鳥,打擊相關犯罪。但民間保護的關注更深一層,他們希望借此機會推動中國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改革,建立長效的候鳥保護機制。 記者從民間環保機構自然大學獲悉,近日,一封由全國各地觀鳥護鳥團隊等31家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