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在國際上被稱為“紅色幽靈”,它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已經成為世界性“公害”。 近年來,一種名為“改性粘土”的技術在消除赤潮方面發揮了明顯作用。該項技術的研發者是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生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主任、研究員俞志明。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十多年磨一劍,終于將這項技術投入到實際應用中。” 神奇的“改性粘土” 20世紀70年代,日本科研人員提出用粘土治理赤潮的技術,使天然礦物與導致赤潮的微藻結合后產生絮凝沉降效應,藻類沉到底部,不能產生光合作用,從而可以消除赤潮。 1991年,俞志明加入中科院海洋所,開始研究赤潮問題。“我的博士方向就是粘土吸附,蒙脫土和高嶺土是粘土的兩大種類,我發現當時日本選用粘性較大的蒙脫土作為治理赤潮的原料。每平方米用400克、一平方公里要用400噸粘土,使用量非常大,并不能很好地大規模......閱讀全文
日前,首批赤潮治理材料(改性粘土)出口智利啟運儀式在廣西北海舉行,27噸包裝一新的改性粘土材料完成裝箱并啟程運往智利,用于智利養殖海域的赤潮治理。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邢懷斌、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資環處處長周桔、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王輝參加儀式并講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張洪亮
來自海洋研究所的消息,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俞志明等完成的“一種改性白泥及其在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中的應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該發明涉及一種綜合利用氨堿法制堿時產生的廢渣治理赤潮或者淡水藻花的技術。所述改性白泥由白泥、無機絮凝劑和過氧化物組成,其中白泥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