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發布消息稱,該校與德國、委內瑞拉的科學家最近證實了二維半導體硒化鎵在空氣中的易損性,該重要發現有助于制造硒化鎵基超導納米電子產品。研究結果發表在《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 2.305, Q2)雜志上。 現代材料學中,二維材料(即只有一個或幾個原子層厚的薄膜材料)的研究是一個具有前景的領域,它具有優異的導電性,強度高,可以成為超小尺寸(納米電子產品)現代電子產品的主要器件。光電產品需要使用能夠在光照射時產生大電子流的新材料,有效解決該問題的二維半導體之一就是硒化鎵。 國際一些科研小組曾經嘗試制造硒化鎵基電子設備,雖然對該材料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但該材料在現實裝置中的應用還不明朗,托木斯克理工大學激光與光學技術的科研組成功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他們通過光組合散射光譜法和XPS方法研究了硒化鎵,確定鎵和氧之間存在化學鍵,硒化鎵......閱讀全文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定量測定了單壁碳納米管(SWCNT)的電學性質。他們發現,單壁碳納米管中每32個碳原子就能夠捕獲并存儲一個電子,而且很容易實現受控放電。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按照需求設計出作為電容器的碳納米管,并提高電子設備和太陽能電池的光電和電氣化學性能。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ACS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51925203, 11427808, 11774314, 11974426, 11974429, 91850120, 11774396, 91850201, 51602071)等的資助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劉開輝教授團隊,中科院物理所孟勝研究員
與普通光學顯微鏡不同,在SEM中,是通過控制掃描區域的大小來控制放大率的。如果需要更高的放大率,只需要掃描更小的一塊面積就可以了。放大率由屏幕/照片面積除以掃描面積得到。所以,SEM中,透鏡與放大率無關。場深在SEM中,位于焦平面上下的一小層區域內的樣品點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會焦而成象。這一小層的厚度稱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3月17日至21日,Pittcon 2019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會議中心舉行。在Pittcon2019上,布魯克重點介紹了創新分析儀器系統和多款用于食品分析、制藥應用、材料科學研究和質量控制、臨床和臨床前研究,以及科學軟件等應用解決方案。布魯克展臺 布魯克總裁兼首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布魯克宣布推出Dimension XR?系列掃描探針顯微鏡(SPM)。新系統主要是AFM系統方面創新,包括布魯克獨有的DataCube納米電子模式,用于能源研究的AFM-SECM,以及全新的AFM-nDMA模式,該模式首次將聚合物納米力學與體動力學機械分析(DMA)相關聯
晶體材料由于具有有序結構而表現出許多獨特的性質,成為特定的功能材料,制成器件廣泛應用于微電子、自動控制、計算通訊、生物醫療等領域。功能晶體材料的的微觀結構決定其性能,因此對其微觀結構的解析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研究晶體結構通常的方法是 X-射線單晶衍射技術(SXR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與北京中電華大電子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華大電子”)共同宣布,華大電子推出中國第一顆55納米智能卡芯片,該芯片采用中芯國際55納米低功耗(LL)嵌入式閃存(eFlash)平臺,具有尺寸小、功耗低、性能高的特點,目前已實現量產供貨,其優良性能得到客戶的廣泛認可。 中芯
在過去的幾年中,研究人員利用碳納米管和納米纖維制造出了一系列透明、可彎曲的設備,如有機發光二極管、晶體管和太陽能電池等。但是,要利用這些納米材料開發出場致電子發射器仍然是一項挑戰。日本和馬來西亞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則表明,解決這一挑戰的關鍵在于錐形碳納米結構(CNCSs)獨特的幾何形
近日舉行的201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期間,觀眾拿著門票進場后,管理者就能及時知道參觀人數等信息。奧妙就在于門票采用了納米技術印刷的電路。 此次科技周期間,除了納米電子門票之外,還展示到了更多納米成果,充分展現了北京市納米產業發展取得的新突破。 納米成果“綻放”科技周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陸衛和復旦大學研究員安正華的科研團隊共同合作,通過散粒噪聲對非局域熱電子能量耗散進行空間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Imaging of nonlocal hot-electron energy dissipation via shot noise(DOI: 10.1
我們生活的世界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輻射:從穿越星系而來的宇宙射線、核電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花崗巖地板磚,從醫院的X光機到陽光里的紫外線,從手機、微波爐、高壓線到電視臺廣播臺的信號塔,輻射無所不在,到處都是可能成為人們畏懼輻射的對象。有些人對“輻射”非常恐懼,你甚至可以買到專門用來屏蔽無線電波的“防輻射孕婦
微電子技術依然是當今世界信息科學的主要支撐和核心技術,電子輸運行為與機制是其發展的基石。但集成電路發展到今天,受摩爾定律的嚴重制約,傳統電子學器件微縮可能即將面臨終結,新原理、新結構或新材料的電子學器件必將登上后摩爾時代的歷史舞臺。分子/納米電子學由此應運而生;但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經典的電子隧穿
理解光致電子轉移的機理對于提高太陽能材料和光敏系統的光電轉化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近日,西南大學發光與實時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高鵬飛博士、黃承志教授團隊在ACS Nano 雜志上發表論文,報道了通過暗場散射成像技術在單個銀納米顆粒上實現了光致電子轉移過程可視化,為探索電子轉移化學反應機理提供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
無需笨重的設備電源、復雜的連接管線,只用在皮膚上“蓋個戳”、貼個碼,它就與你的身體緊密相連,并能隨意地拉伸和扭曲。這種“電子紋身”可以隨時記錄你的任何體征變化并實時監測血壓、體溫等各項指標…… “它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當然這只是開始,我們下一步將考慮將電子產品植入體內。”近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
為搶占全球納米科技與產業發展制高點,北京市于2012年啟動實施了“北京納米科技產業躍升工程”。 在該工程的引領下,中關村懷柔園區里,一個全新的納米科技產業園也隨之誕生和崛起。 爭奪全球納米科技制高點 目前,全球已經形成爭奪納米科技制高點的競爭態勢。 在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里,有一塊占地8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11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于石墨烯,有望用于研制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 電子晶體屬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11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于石墨烯,有望用于研制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 電子晶體屬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杰課題組通過構筑Pt3Co八足體合金納米晶并利用其尖端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該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8日的《德國應用化學》雜志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9548-9552),并被選為封面和熱點文章。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巴基斯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通過同時調控無機半導體納米晶的波函數分布和表面受體分子的構型,采用時間分辨光譜,觀測到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中的“Through-space”與“Through-bond”機制,并基于此實現高效的分子三線態敏化和三
在個性化醫學中,醫生可以快速收集到患者DNA序列中的變化,并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然而,當前利用下一代測序技術來閱讀DNA序列所需的成本仍很昂貴,并且需要具備精良的儀器設備。如今,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的Church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基于生物工程納米的新型電子DNA測序平臺,該平臺可以克服二代
一支由法、美、德三國研究機構和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利用新方法合成了高質量石墨烯納米帶,并成功在室溫下驗證了其非凡的導電性能。這種納米帶為新型電子設備的研發開創了新的發展空間。相關研究刊登在《自然》雜志網站。 石墨烯是一種由單層碳原子組成的材料,擁有眾多極為特殊的物理特性,室溫下電子在
電子被發現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對它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如今,它已成為微電子和光電子技術的物理基石。隨著微電子器件尺度按摩爾定律不斷向納米尺度減小,對于電子運動規律的認識將面臨著從平衡態理論向非平衡態理論的發展。正如美國基礎能源科學顧問委員會報告中指出,當前科學上面臨的5大挑戰之一就是對非平衡
美國研究人員使用從植物中提取出的蛋白質以及磷酸酯、碳納米管等化合物,研發出了能夠模擬植物光合作用機制進行自我組裝的太陽能電池,新電池還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復能力,有望大幅延長太陽能電池的使用壽命。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9月5日出版的《自然·化學》雜志上。 無數科學家試圖完善太陽能電池
低維納米材料中受激電子誘導的結構演變研究,揭示了電-聲子相互作用過程的特征時間尺度。作為典型的管狀一維材料,硼氮納米管(BNNT)具有卓越的熱力學性能、化學穩定性和生物兼容性而受到廣泛關注。超快結構動力學分析可以揭示其中的重要物理特性以及蘊含的物理機制,為發展新型納米光電子器件提供重要物理信息。
德國斯圖加特的馬普固體研究所專家利用隧道掃描顯微鏡研究錫納米粒子證實,金屬粒子的電阻損耗與粒子大小有關,當金屬粒子呈納米狀態時,材料獲得超導性能的溫度會大幅增加。因此,在粒子足夠小的前提下,通過量子效應可增強金屬粒子超導性能60%。這一理論還可預測粒子的納米精度,并為開發室溫環境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路軍嶺教授課題組與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中,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各自對催化反應隨尺寸變化的調變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一種拆分剝離金屬顆粒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的策略——金屬納米顆粒的“氧化物選擇性包裹”。在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鉑催化苯甲醇選擇性氧化到苯
納米粒子在水溶液中常呈現為締合形態,對這類集合體的特征分析挑戰重重。借助于現代顯微鏡技術,結合分散方法,可成功解析最復雜的納米集合形態。 現在,材料研究和藥物研究已能成功應用到具有復雜納米結構的多組分體系,源自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和有機材料的納米微粒的應用日益廣泛。納米微粒可作為催化劑、電
十年前,馬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微生物學家德里克·萊吾利和他的同事曾提出,一種名為“地桿菌屬(Geobacter)”的微生物能夠產生細微的電流導線(即微生物納米導線),但這一科學假設長期以來陷入爭論和質疑之中。現在,新的成像技術為該假設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的證據。 萊吾利團隊在最新一期
該實驗在新建成的星光III激光裝置上開展,圖為研究人員在靶室安裝實驗設備。 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倫琴,以表彰他發現X射線。一個多世紀過去了,X射線已廣泛應用于醫學、工業檢測、安防科技和科學研究等領域。近年來,隨著百太瓦以及拍瓦級激光器的出現,基于激光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X射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