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微腔可以增強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基礎光物理和光子學研究的重要平臺。長期以來,國際上主要通過建立波導模式與微腔高度局域模式的直接相互作用實現有效耦合,需要滿足相位匹配條件。然而,由于波導與微腔存在不同的材料和幾何色散,相位匹配條件僅在較窄光譜范圍內滿足,嚴重制約了微腔寬帶光子學應用。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肖云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課題組提出混沌輔助的光子動量快速轉換的新原理,實現了超高品質因子光學微腔和納米尺度波導的超寬帶耦合,突破了微納光學器件近場耦合需要相位匹配即動量守恒的限制。該課題組通過精心設計光學微腔的幾何形狀,打破了傳統微腔的旋轉對稱性,調控了局域光場分布,從而在支持分立的超高品質回音壁模式的同時獲得了大量準連續的混沌模式,并通過基于時域有限差分法的三維模擬研究了混沌光子的角動量快速轉換及遂穿的瞬態動力學過程。研究結果表明混沌輔助的角動量轉換新原理可以實現二氧化硅微腔在......閱讀全文
——上海東方科技論壇研討“微納光學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 在日前舉行的主題為“微納光學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的130期東方科技論壇上,沈文慶、莊松林、金國藩、范滇元等院士和專家呼吁制定我國微納光學的發展路線圖,集中我國各大科研院所的優勢,建立先進的微納光學加工中心,力求在微納光學器件開發、加工
高品質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能夠顯著地增強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在低閾值的非線性光學、量子電動力學、光機械力學和生物傳感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基于介質晶體襯底的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具有高非線性系數(二階或三階)、寬透明窗口、低本征吸收、幾乎沒有雜質發光等獨特優點,在構建光學頻率梳、下一代的經典或量子糾纏光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激光材料重點實驗室在低維結構光學微腔材料研究中持續取得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已在材料領域國際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Nanoscale、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C上發表。&n
微流控芯片的智能設計使實驗室規模靈敏度的光學檢測儀器具備了便攜性、響應時間快、樣品用量少、并行處理和讀出等性能。 微流控芯片(LOC)將實驗室功能如進樣、混合、在線檢測等結合在一個單一的設備上。潛在的,該技術使得分析操作可以在實驗室外進行,并且為生物化學和生物醫學分析的實時和現場測試提供了可能
動量守恒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客觀規律之一,反映了時空性質。光子在不同光學結構之間的耦合過程必須遵循動量守恒定律,但由此限制了諸多重要的光子學應用。 光學微腔可以將光子長時間局域在很小的空間內,由于能量累積效應,極大地增強了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基礎光物理和光子學研究的重要平臺。光學微腔
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具有可溶液法制備、高熒光量子效率、高色純度等特點。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管(PeLED)的器件效率提升迅速,成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然而,由于鈣鈦礦材料較大的折射率,導致大量的光子被限制在器件內部,阻礙了PeLED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
近日,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編輯推薦(Editors’ Suggestion)形式,發表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肖云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在光學微腔混沌動力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他們首次在實驗上研究了混沌光學微腔中的光子輸運,揭示出初態敏感的
“光”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信息載體,對光的捕獲和操控,就成為人們孜孜追求的目標。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劉輝教授所在的課題組,結合國家在光子集成方面的重大需求和超構材料國際前沿領域,在超構材料光子集成芯片研究方面率先提出納米螺旋偏振器,用于調控光偏振信息;最早提出磁共振納米波導,在納米尺度下傳遞光信息;以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陶虎課題組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以及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檢驗科的科研人員基于可控溶解生物材料,結合光學技術和綠色微納加工技術,在“瞬態可溶電子技術”的基礎上,于國際上率先提出“瞬態可溶微納光學技術”的概念,并將其完美地應用到
目前最為可行的發展方式,是融合光學與半導體工藝,用半導體的思路做納米級光元件。圖片來源網絡 單個晶體管到集成電路的進化,直接了促成人類信息革命的爆發,拉開了消費電子的序幕,造就了近50年來無數的科技奇跡和無數偉大的企業。基于對半導體行業長期發展的統計,半導體行業歸納出了所謂的“摩爾定律”——
韓國浦項工科大學 Dong-Pyo Kim教授 韓國浦項工科大學的Dong-Pyo Kim教授的報告題目是《Better Chemical Process via Separation Through Lab-on-a-Chip Systems》(通過實驗室芯片系統實現更好的化學分離進程)。 D
海洋光學:小快靈的微型光纖光譜儀 微全分析光學檢測的可靠伙伴 2013年5月17日,由中國化學會主辦、廈門大學承辦、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協辦的第八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第三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暨第五屆國際微化學與微系統學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慧,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教授Martin Gijs合作撰寫的綜述論文,以Micro-optics for microfluidic analytical applications為題,在線發表在Che
摘要: 采用 D-zuiyou混料設計,以茶油卸妝乳的洗凈能力、流動性、外觀、離心穩定性、耐寒穩定性和耐熱穩定性這 6 個指標對其進行評價,選出其中3個you化處方。偏光顯微鏡對其微觀結構進行觀察,Rheolaser光學微流變儀對其黏彈性進行測定,Turbiscan Lab 穩定性分析儀對其穩定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肖云峰教授與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微腔非線性光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有機分子修飾的二氧化硅光學微腔的高效三次諧波產生,比此前報道的二氧化硅微腔轉換效率提高了四個量級,接近晶體微環腔三次諧波的最高轉換效率。成果被《物理評論快報》以封面及編輯推薦形式亮點報道:Phys
隨各個行業的發展,對工業生產商品的顏色的指標要求亦越來越高,產品顏色差異會直接影響質量等級。在批量化生產中,企業要確保不同批次產品的顏色指標一致,或者保證同批次產品的顏色均一。 近年來,國內外一些與著色有關的行業,如:紡織印染、染料、顏料制造、涂料、塑料著色加工以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光學與光子集成課題組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大規模光子集成芯片”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芯片集成微腔光學頻率梳研究取得進展,特邀論文Raman self-frequency shift of sol
2010年10月18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委員會主辦,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在上海復旦大學復宣大酒店隆重召開。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30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4月30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了一種新型的光微流激光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簡稱ELISA)技術。該技術由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系范
光學微腔可以增強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基礎光物理和光子學研究的重要平臺。長期以來,國際上主要通過建立波導模式與微腔高度局域模式的直接相互作用實現有效耦合,需要滿足相位匹配條件。然而,由于波導與微腔存在不同的材料和幾何色散,相位匹配條件僅在較窄光譜范圍內滿足,嚴重制約了微腔寬帶光子學應用。
6月13日至14日,由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IEEE光子學會、美國光學學會聯合主辦的微納光學工程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Nano Optical Engineering,ICOME)在長春光機所召開。會議得到了國家科學技術部、國
近日,吉林大學孫洪波、張永來教授團隊對飛秒激光直寫金屬微納結構的多樣化制造方法和集成技術做了系統性的總結與評述,并對其豐富的功能應用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和展望。 微納結構化金屬材料由于獨特的光學和電學性質,在超材料、電子器件、納光子器件、近場光學以及催化、儲能等諸多研究領域展示出了重要應用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激光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與光物理研究團隊與南京曉莊學院、中國科學院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國內研究機構合作在微納單模激光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創新提出并制備了一種新型全無機鈣鈦礦RbPbBr3材料,通過理論模擬與實驗解析了鈣鈦礦材料的相
2011年10月出版的《自然—光子學》以新聞方式報道了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研究組的最新成果——基于光流控技術的高精度可調焦復合微透鏡。 在器件越來越微型化的今天,為了降低成本,減少人力投入,削減廢料產生,提高通量和自動化程度,提高實驗精準度和可重復性,現代科學研究常常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激光與紅外材料實驗室與華東師范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合作,在耦合雙球微腔中獲得高品質、穩定的線性偏振單模激光。相關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納米尺度》。 微納結構光學微腔激光在微型光電子器件集成以及激光顯示領域具有非常重要應用價值。微納結構微腔激光與傳統的可添
經過3年科技攻關,我國光學薄膜精密微復制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這是記者10日從湖北省國防科工辦和湖北航天化學技術研究所獲得的消息。 據介紹,光學薄膜精密微復制技術是在光學薄膜基材表面精密涂布特定配方樹脂,然后在擁有特定設計納微尺度幾何結構的雕刻輥上成型的技術。其廣泛應用于液
光波導,因其輕薄和外界光線的高穿透特性而被認為是消費級AR眼鏡的必選光學方案,又因其價格高和技術門檻高讓人望而卻步。隨著主流AR設備微軟HoloLens2、Magic Leap One等對光波導技術的采用和設備量產,以及AR光學模組廠商DigiLens、耐德佳、靈犀微光等近期融資消息的頻繁披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光學學會原理事長,天津市科協原主席,南開大學原校長母國光同志遺體于昨日火化。 母國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4月12日16時08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1歲。 母國光同志逝世后,胡錦濤、溫家
2月18日出版的美國光學學會旗下期刊Optics Express 同時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姚保利研究組的三篇研究論文。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
2月18日出版的美國光學學會旗下期刊Optics Express 同時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姚保利研究組的三篇研究論文。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