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主辦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17日在南京落下帷幕。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在大會開幕式致辭。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來自全國各有關單位的26位中科院院士和近500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參加此次學術盛會,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共同探討地質歷史時期環境氣候對生命演化的影響。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有38億年是有生命的歷史,特別是距今5億多年來的顯生宙,生命蓬勃發展,但其中也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大滅絕的原因是什么?圖為研討會之余數位院士相互交談。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本次研討會旨在對地質歷史中重大環境劇變產生的原因和過程,其對當時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生物如何適應甚至反過來對環境進行改造等問題開展研討,以此來評估當今地球生態系統的現狀和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在大會開幕式上表示,希望生物演......閱讀全文
關于公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九批特別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局),各有關博士后設站單位: 根據《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規定》,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九批特別資助對北京大學李育等1033名博士后研究人員進行了公示,其中1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已出站,13名博
關于對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九批特別資助擬資助人員名單進行公示的通知 根據《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規定》,現對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九批特別資助擬資助人員名單予以公示,公示期為6月2日至6月8日。軍隊系統擬資助人員名單另行公示。 對公示內容有異議者,請于公示期內以傳真、信函或電子郵件方式向中國博
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2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黃菊、李長春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獲得20
中國東部白堊紀晚期至第三紀早期,發育了大量內陸含鹽油氣盆地,如勝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蘇油田和江漢油田等。自1979年在勝利油田發現海生枝管藻與龍介蟲化石,中國東部是否發生過海侵成為石油學界爭論的重點,海侵所在的層位往往富集蒸發巖與主力烴源巖,因此這一問題造成持續多年的學術爭論。 古
亞洲季風在第四紀及之前的變化特征是什么?亞洲內陸粉塵的傳輸和沉積規律是什么?這些,我們都能利用黃土高原的第四紀黃土作為研究對象,一一為公眾解答。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的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黃土室),就是這樣一個以黃土等多種地質生物載體為研究對象,擁有
近日,河北地質大學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河北地質大學校長王鳳鳴表示,這一發現很可能刷新我們對人類起源和演進歷史的已有認知。 目前,該發現已在《地質學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北京時間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的論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
7月7日至11日,第二屆“地球與行星內部國際研討會”(The Beijing Earth’s and Planetary Interior Symposium, BEPIS) 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舉辦。圍繞古地磁學和行星磁學的觀測和理論模擬等重要科學問題,從太陽磁場、行星
人類或已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作出上述結論。 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這一說法到現在,這個事關人類終極命運的問題一直是科學界頗具爭議的話題。因此,不難理解這項研究一經刊出便成了熱點,而且再次“勾”出了人們關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一串串疑團。 依舊是場爭論
劉東生 劉東生,這位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被譽為“黃土之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參加并參與組織對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紀念他的學術成就,讓我們對他的創新研究成果擷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有38億年是有生命的歷史,特別是距今5億多年來的顯生宙,生命蓬勃發展,但其中也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大滅絕的原因是什么? 1月13~16日,由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主辦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科學的進化理論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化石材料的積累和研究又為生物進化理論提供了更多的實證。古植物學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追溯植物界的演化歷史。古植物學是生物學和地質學彼此交叉滲透而產生的邊緣科學,其研究內容也是多方面的。 從生物學角度看,古植物學研究是重建地球表面植物界系統發育史的重要途徑,可以重現
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當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在死海沿岸發現的古老針葉植物化石 圖片來源:明斯特大學 距今約2.52億年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發生了地質歷史時期最為嚴重的全球生物集群滅絕事件,短時間內造成了超過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生物滅絕。 但是有跡象顯示,植物可能存在較優的應對方法。2018年12月21日發表在《科學》雜志的一篇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冰期—間冰期變化是解釋第四紀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經典理論。安芷生團隊基于中國黃土和其他生物地質記錄的野外觀測和大陸環境科學鉆探的研究,將野外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論和過去亞洲季風變遷的動力學,解析了亞洲環境變化的機理,得到國際認可。 作為
“自從4億年前植物登陸陸地以來,我們的天空可以很多天不下雨,但幾乎沒有一天不在下孢粉雨。這些化石一定以某種方式記錄了它們所經歷的一切,只是我們現在還缺少解讀這些信息的手段,相信通過孢粉學家未來不斷的努力和創新,孢粉學以后會大有可為。”顯微鏡下的孢粉 孢粉是孢子和花粉兩種植物生殖配子體的簡稱。其
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合作項目集中征集期間,共接收項目申請145項。根據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40項申請:序號科學部受理號申請人申請人單位項目名稱合作者合作者單位111110099張煥喬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30Si+208Pb極深壘下熔合反應研究Ale
在漫長的46億年地質歷史時期,生命從出現到分化,然后到滅絕,再到重生,起伏不斷,并且伴隨著地球上各種重大環境轉變。從上個世紀開始,“地球生命的產生”的科學命題就被全球科學家所關注,近幾十年來獲得了很多新認識,但也爭議不斷,其中“地球生命在何處產生、如何產生”還被 Science 雜志列為125個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和戎嘉余兩位院士主編的《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專輯《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正式出版。專輯中發布的中國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無論是對全球或區域地層的深化研究,還是各省區開展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工作,以及在相對精準的時間尺度上開展生物演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院士、戎嘉余院士主編的《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專輯《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正式出版。兩位院士表示,這是對本世紀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進展的一次綜合性整理和總結,專輯中發布的中國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無論是對全球或區域地層的深化研究,還是各省區開展大比例尺地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沈樹忠、戎嘉余主編的《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專輯《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正式出版。這是對本世紀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進展的一次綜合性整理和總結,專輯中發布的中國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可為全球或區域地層深化研究、各省區開展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工作,以及
2011年泰國最大的河流——湄南河發生嚴重洪澇事件,造成大量農田、工廠被淹,導致400多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300億美元,超過其GDP的1%。但目前對于洪澇發生的原因以及未來變化的預估仍然存在爭議。例如有模擬研究指出全球增溫的情景下,湄南河豐水期徑流會加強,但也有模式研究指出徑流會減少。導致上
圖為科研人員在蓬萊灘剖面考察。 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通過對廣西來賓蓬萊灘“舒展型”二疊—三疊系剖面開展的系統研究,證實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為一次突發性事件。 該研究成果為進一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來自昆明動物研究所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揭示了ghrelin/GHSR信號通路系統的保守性,以及新的motilin/MLNR信號通路系統的演化形成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志上。 這一研究受到了973項目和國家自然
9月18日,高端科學論壇“地球環境的過去與今天”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舉行。論壇上,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氣候學家丁一匯院士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地層古生物學家陳旭院士等分別從地震、氣候和地質歷史環境變化的
俯沖侵蝕是大洋俯沖過程中的基本地質過程,是地表物質進入地球深部的主要機制,對于地球深部物質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前人對于俯沖侵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現代活動大陸邊緣的地球物理觀測以及數值模擬上,如何在古俯沖帶或板塊縫合帶中識別地質歷史時期的俯沖侵蝕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難點,尤其是通過對板塊縫合帶
日前,科學家在我國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中確認了最古老細胞核結構的存在。圖為一枚7-細胞期標本,6個小細胞各含一個細胞核,第七個大細胞具有兩個細胞核。 甕安生物群旋胞類化石的細胞核結構,顯示細胞核在不同個體標本中具有不同的埋藏保存狀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人類已經自問了
2019年1月6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第3天,每一秒都在刷新人類探月的歷史。這一天的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1次會議,評審通過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并決定啟動學科的培育工作。2020年12月8日,國科大決定將行星科學一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