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院發布未來十年太空對地觀測戰略報告
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近日共同發布《在不斷變化的地球上實現繁榮——太空對地觀測十年戰略》報告。 報告將減少氣候不確定性、提高天氣預測能力和了解海平面上升列為未來十年優先科學目標,并建議美國航空航天局、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及地質調查局實施協調的天基環境觀測方法,以進一步推動未來十年地球科學和應用的發展。報告還建議建立美國太空地球觀測計劃,使各機構利用有限的資源戰略性地推進科學研究和應用。 過去60年來,太空對地觀測表明,由于種種原因,地球在各個方面正發生變化,其中氣候、空氣質量、可用水量和農業土壤養分的變化主要由人類造成。理解不斷變化的地球,并建立一個強大的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是未來十年的重要挑戰。 本報告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開展的第二次太空對地觀測科學和應用十年調查的成果,在2007年第一次調查的基礎上,確定了未來十年美國天基地球觀測的首要科學目標、觀測需求和機遇。報告指出,在過去十年里,空間地球觀測已經改變了人......閱讀全文
科學家觀測到前所未見的太空爆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40.shtm
美國科學院發布未來十年太空對地觀測戰略報告
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近日共同發布《在不斷變化的地球上實現繁榮——太空對地觀測十年戰略》報告。 報告將減少氣候不確定性、提高天氣預測能力和了解海平面上升列為未來十年優先科學目標,并建議美國航空航天局、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及地質調查局實施協調的天基環境觀測方法,以進一步推動未來十年地球科
美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將觀測太陽系“水世界”
美國下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于明年升空。美國航天局近日表示,韋伯的首批任務將包括觀測太陽系內的兩個“水世界”——土星衛星土衛二和木星衛星木衛二,以尋找生命存在的跡象。 美國航天局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韋伯的科學目標之一是研究可能有助于了解生命起源的行星,但這不只是指太陽系外行星
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最遙遠恒星埃倫德爾
埃倫德爾(箭頭指向)。圖片來源: NASA/ESA/STSci/Coe, Welch et al今年早些時候,研究人員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遙遠恒星埃倫德爾,這顆恒星距離地球近280億光年。據《科學》消息,7月30日,研究人員用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JWST)再次拍攝到了這顆恒星
太空旅行破壞紅細胞造成“太空貧血”
加拿大渥太華醫院研究所領導的一項世界首創研究揭示了太空旅行是如何導致紅細胞計數下降的,也就是所謂的“太空貧血”。該研究顯示,宇航員在太空中身體破壞的紅細胞數量比在地球上正常情況下多54%。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1月14日《自然—醫學》。 自從第一次太空任務以來,宇航員
減少太空垃圾-美國制定外太空準則
計算機模擬出地球軌道上的物體,其中95%是垃圾碎片,而非運行中的衛星。 數十年來人類太空活動帶來的垃圾污染了低地球軌道,而隨著擁有航天器的國家不斷加大太空活動,物體相撞的機會也大幅增加。 美國國務院負責太空與防務政策的副助理國務卿弗蘭克●羅斯(Frank Rose)近日在第七屆伊蘭?
ICP光譜觀察方式比較:垂直觀測、水平觀測、雙向觀測
在ICP光譜儀炬管組件中產生的ICP光源,其觀察方式有3種,分別是:垂直觀測(Radial)、水平觀測(Axial)和雙向觀測(DUO),下面介紹他們的區別:ICP光譜儀垂直觀測:又稱為垂直觀測或者測試觀察,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譜儀炬管,“火焰”氣流方向與采光光路方向垂直;從光譜儀能夠接收整
土壤濕度觀測的觀測方法
①重量法。取土樣烘干,稱量其干土重和含水重加以計算。 ②電阻法。使用電阻式土壤濕度測定儀測定。根據土壤溶液的電導性與土壤水分含量的關系測定土壤濕度。 ③負壓計法。使用負壓計測定。當未飽和土壤吸水力與器內的負壓力平衡時,壓力表所示的負壓力即為土壤吸水力,再據以求算土壤含水量。 ④中子法。使用
ICP光譜儀垂直觀測、水平觀測與雙向觀測的區別
在ICP光譜儀炬管組件中產生的ICP光源,其觀察方式有3種,分別是:垂直觀察(Radial)、水平觀察(Axial)和雙向觀察(DUO),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一、垂直觀測 ICP光譜儀垂直觀測:又稱為徑向觀測或者測試觀測,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譜儀炬管,“火焰”氣流方向與采光光路方向垂直;從光譜儀
icp垂直觀測和水平觀測的區別
ICP垂直觀測檢測的只是最佳分析區給出的發射信號,其特點就是干擾信號少,但分析元素的發射強度不如水平觀測的效果好;水平觀測檢測的是整個分析通道的發射信號,其特點是分析元素的發射強度大,但缺點是干擾信號比較大。
建造6人“太空豪宅”!他們讓中國天宮閃耀太空
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30日7時33分,翹首以盼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進入中國空間站。至此,我國首次實現中國空間站6個艙段組合體結構和6名航天員在軌駐留,空間站組合體達到最大規模,航天員生活空間超過100立
科學衛星閃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復雜的太空“變形”!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日9時32分,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夢天實驗艙整個轉位過程分成5個階段,包括轉位準備、兩艙分離、艙體轉位、側向捕獲以及轉位后的狀態恢復。此次實施的轉位任務,是從天和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轉位至側向停泊口,空間站在太空里要完成一套復雜的“變形”。 在轉位任務開始前,夢
植物太空也生根
圖片來源:NASA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太空上缺少重力并不會影響實驗植物生根。 2010年,研究者們將擬南芥兩種特殊菌株的種子放在培養皿中,并將其放到了國際空間站。在空間站中,宇航員對植物進行了生長實驗——第一步是詳細觀察根部生長。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們在根部生長的前15
移居太空的代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07.shtm ??? ???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希望能在幾年之內讓宇航員重返月球,他們正在大力投資“阿爾忒彌斯”(Artemis)登月計劃來實現這一目標。而更加宏
中國大洋觀測網填補深海觀測空白
國家海洋局日前在杭州召開“中國Argo剖面浮標大洋觀測網”建設運行技術評估會,旨在加快促進科研項目成果的轉化,推動正在運行的Argo大洋觀測網納入海洋觀測預報體系。 據介紹,Argo是“地轉海洋學實時觀測陣”的英文縮寫。10年來,由美國、澳大利亞等 30多個沿海國家布放的約8500個A
日本科學家利用太空精子成功培育太空鼠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山梨大學特任副教授若山清香利用長期保存于國際空間站(ISS)的精子,成功培育出“太空鼠”。據悉,為調查宇宙放射線給哺乳類的生殖細胞帶來的影響,日本山梨大學于2014年5月在地面上回收了在國際空間站“希望”號太空艙保存了9個月的老鼠精子,并進行實驗。 若山清香對外宣布,
上海都市菜園首播種太空蔬菜-吃太空菜安全嗎?
都市菜園首次播種太空蔬菜 今秋游客就能觀賞到各種太空植物 上海首個對外開放的航天蔬菜育種基地都市菜園,日前撒下了第一批太空蔬菜種子,今年秋天,游客就能近距離觀賞到各種太空瓜果。 把“會飛的農場”帶到中國土地上,是我國農業科學家的創造。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及美國的科學家開始將植物種子
常規熒光觀測和定量熒光觀測分別有什么優勢
常規熒光觀測的優點是速度快,非常適合做大數量統計 ,且樣品只被檢測一次,完全不用擔心熒光淬滅的問題。熒光定量測定的優點是靈敏度高。
國家航天局:將培育太空旅游等太空經濟新業態
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發布第五部航天白皮書——《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系統介紹了2016年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重大工程和科學應用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介紹了未來5年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國家航天局介紹,未來五年將培育壯大
“天眼”觀測,遙感地球
2012年9月,為加強對地觀測領域的綜合優勢,中國科學院正式組建成立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簡稱“遙感地球所”)。迄今,遙感地球所已成立滿五年。 溯其前身,遙感應用研究所和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前者成立于1979年,開拓了我國遙感事業;后者組建于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的宏偉藍圖下,
太空旅行加快骨骼老化
人類有一天會飛往火星嗎?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圍繞這個任務展開討論,但這項任務能否實現不僅取決于技術。“如果人類一次性在太空中呆3年,我們還需要關注相關的健康風險。”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FAU)的Anna-Maria Liphardt博士說,“這同樣適用在太空中執行不超過6個月任務的宇航員
中國演繹太空生命傳奇
在太空中綻放的花朵嫦娥四號搭載的微型生物圈載荷手繪圖搭載探空火箭進入太空的兩只小狗“小豹”和“珊珊”(來自網絡) 對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大自然無疑是格外眷顧的,慷慨地賜予了適宜的陽光、水、空氣和溫度等,孕育出原始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歷程,形成了復雜多樣、五彩斑斕生物圈,其中就包括屬于靈長類的我們人
“太空抽屜”里面有什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57.shtm 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工程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平臺,建成后的中國空間站成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三艙部署的多個實驗柜可開展上千項科
太空中如何喝豆漿?
從外表上看,“太空豆漿”更像是一袋全密封的蔬菜水果泥。與用黃豆直接加水打磨后形成的豆漿不同,“太空豆漿”無須粉碎,它是在地面生產的脫渣豆漿粉。這種豆漿粉可以用飲水機流出的適溫凈水直接沖飲,不存在加熱問題。 屈指算來,神舟十三號的3位航天員即將圓滿完成任務,返回地面。對李工來說,他既期待著航天員
美國今年將發射5個觀測儀器-觀測地球及大氣
美國航空航天局22日宣布,今年將發射包括3顆衛星在內的5個觀測儀器,以觀測地球以及地球大氣。這也是10多年來美國航空航天局首次在一年內實施5個地球科學觀測任務。 這5只“眼睛”包括3顆衛星以及兩個將安裝在國際空間站外的科學儀器,它們將觀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土壤水分、降雨降雪以及海洋表面風力
如何觀測?“天宮”空間站將進入適宜觀測時期
我國的“天宮”空間站過境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不少攝影愛好者也用記錄下了“天宮”過境的美麗瞬間。天文專家介紹,從本月7日到本月下旬,“天宮”空間站將較為頻繁地過境我國上空,是一段適宜我們觀測的時間。來看專家教你如何觀測“天宮”空間站。 北京天文館研究員朱進介紹,從12月7日起,到本月下旬“天宮
美國擬建設太空巨型太陽能站-從太空獲得能量束
??????? 美國海軍工程師最新公布一項未來派計劃——從太空獲得能量束,他們認為,大型太空太陽能模塊可發送太陽能至地面,這項基本方案可為軍事設施甚至城市提供能量。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航天器工程師保羅·杰斐博士現已建造和測試了兩種模塊類型,用于捕捉并傳輸太陽能。這一方案使用“三明治”模塊,
太空路權:未來太空交通國際治理體系的核心問題
日前,2022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在京召開,會議主題為“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聚焦“和平、合作”與“科學、科創、科普”。大會邀請了科學家、宇航員、企業家、金融家、教育家,探討“空間技術和平應用與轉化、科技創新與發展、科學普及、人才交流與培養”等話題
代表委員談太空探索: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獻智慧
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里有不少科學家,在他們看來,中國可以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去月球背面: 為深空探測打下基礎 “太空探索無止境,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孟